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明末之席卷天下 (明镜要高悬)


  周大虎先带丁毅来到一座由木钢结构制成的机械前。
  “这叫钻床,是我们爷爷生前制的,当年制了两台,一台送到工部,后来被工部销毁了,还有一台就是这台,虽然时间久远,但还能用。”
  这是一台跨越时代的机械,用蚬木和精钢制的钻床。
  赵氏很快为丁毅讲解起来。
  蚬木又名火木,在现代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主要分部在广西和云南等热带地区。
  蚬木材质紧密,坚重,入水就沉,硬如钢铁,敲击时,发出的是钢铁般的声音,砍伐加工都特别难,即便到了现代,钉子也很难钉进去,古代把它们称之为刀枪不入的木材。
  但一旦加工成型,坚久耐用,如同现代的钢铁制品。
  丁毅听有眼睛一亮,这玩意要是能加工成盾牌,和铠甲,可就牛了。
  在古代,这种木材一般都用来做机械垫木,木制车轴,手工刨床,及造船的特殊部位。
  在现代,多用做菜板。
  据赵氏介绍,这机床通体用蚬木和精钢打造,费时半年才制成,坚固耐用。
  钻头以苏钢,再炼五次而成,可用来钻铳管。
  而且按赵士祯的经验,只能以苏钢,再炼五次,炼多了,变脆易断,炼少了,不够坚硬,这是赵士祯多次试验的结果。
  每根钻头,可钻二十根铳管,然后打磨,又可以继续用,非常方便。
  钻铳管时,可用水力或人力。
  水力比较容易,人力需要大量的力气。
  如果用人力,一天只能钻五根。
  周大虎这时道:“若是人多,换着钻,还能钻更多根。”
  他把钻头拿给丁毅看,这钻石粗如手指,长足足有半米,前面磨损后,打磨一下还能接着磨,非常方便。
  因为钻头长,所以钻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然很容易断,还需要有人不停的加水。
  丁毅再细看钻床,设计巧妙,简直巧夺天工。
  左边还有嵌台一般的东西,可固定铳管,右边是钻头,同样可以固定,保证不会外偏。
  因为铳管较长,采用两边钻法。
  即先钻一边,然后把铳管掉头,再钻另一边,两边钻完,再贯通,打磨,修正。
  贯通另有更小更细的钻头。
  最绝的是铳管的塑形,完全和现代机床没啥区别了。
  周大虎制铳管,先把精钢随意打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然后固定在钻床上,接着钻孔,等孔钻好后,再用另一根更粗更短的挫头,把正方形挫成圆形。
  丁毅等人还看了小小的示范,除了丁毅,个个惊为天人,赞不绝口。
  那挫头放在侧面,机床滚动方形铳管,一边高速的滚,一边往前送。
  挫刀原地不动,嗖嗖嗖,那钢屑像下雨似的纷纷掉下,方形的铳管很快变成圆形,完全和现代机会没什么区别。
  真他娘是个人才,这就是简易版车床啊,丁毅看着这超前的设计,对赵士祯五体投地,大明朝不会用人,要不然,那有以后的灭国:“令祖这脑袋,怎么长的?我都怀疑他是穿越的。”
  穿越?大伙一脸茫然,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赵氏却笑道:“这机床不是我爷爷发明的,这是我爸发明的,他也是从别外学来的。”
  万历四十三年(1615),赵父参加浙江乡试得到全省前五,当年秋去京城参加次年的丙辰科再试。
  在京城中,认识了同来再试的江西人宋应星。
  两人都对火器机械感兴趣,宋应星便指出,眼下大明做铳太慢,主要是铳管打磨和制造占了一大半的时候,他想了个机械,应该能快速打超铳管,但对材料很难把握。
  赵父听了大喜,但向宋应星请教,学来了机台的模型。
  但当时并不完整,赵父后来因为想这个想太多,考试失败,同期的宋应星不知道也是受了他的影响,同样失败。
  宋应星不服,回去准备再考,1619年又考失败后,终于绝了考试的念头。
  而就在这1616年秋,回来的赵父经过多次尝试,改造,花了一年时间,终于做出来一部机床。
  第一台机床献给朝庭,但在浙江放了一年才运到京城,工部看过后,发公文发扬了一番,然后就扔到库房,没几年便毁于一旦。
  赵父又花了半年时间在家里重新制了一台,且更加的完整,就是眼前这台。
  但因没得以朝庭重视,赵父和其父赵士祯一样,也郁郁而终。


第128章 交给我们夫妻
  原来是宋应星,丁毅又是大喜,但他隐约记得,这个时期的宋应星,因为考试失败,还在家乡江西教学,一直到崇祯四年才由吏部铨选,任浙江县令。
  眼下去江西是没时间,而且正是他在写书的时候,等他将来来浙江,再来找他。
  到时就算人不肯来,把他这几年写的书都弄来也好。
  历史上宋应星的大部份著作,都是这个时期在家乡教学的时候写的。
  “这个是干什么用的?”丁毅这时指着机床两侧的精钢铁链,还有巨大像扇子般的钢片。
  “这是用水力的,咱家把机械放屋子里,没有水车,所以用不到。”
  周大虎继续向丁毅解释。
  此机床还可以用水力,更加省时省力,但要求更高。
  首先要做一台极大的水车,边上做一个蓄水池,水车连接蓄水池,并形成循环,抽上来的水又回到蓄水池。
  在水车的中间轴部位,用来连接钻头,当水车转动时,水车的中间轴承带着钻头也就钻动,不需要人力,而且不需要人加水,非常轻松,用一个人,可以看十几台这样的水车。
  人唯一的作用,就是要钻穿时及时取下,换面就行。
  那钢片是增加水的阻力,用来给水车降速,铁链是用来短暂停下水车,可以拿下钻头和钻好的铳管。
  更牛逼的是,每台水车左右两边,可以各放一台机床,同时连上轴承,同时钻两根。
  “妙,真是妙,妙不可言。”丁毅听着,拍案叫绝,宋应星和赵父两大高手联合发明的这台机床,完全可以称为是跨时代的科技产品。
  他越看越喜欢啊,恨不能立马做个一百台出来。
  丁毅小心的莫着机床,沉声问:“你们还有没有这个的图纸,还能做出来吗?”
  “当然可以,就是蚬木难寻,要到福建,广东那边才有。”周大虎道。
  而且做起来很难,那蚬木超硬,这机床的中轴承,包括连接机床水车的中轴承,也必须用蚬木。
  “每台机床,加上水车,用蚬木多少?”
  周大虎看向赵氏,赵氏想了想:“至少要二十担。”
  赵氏用的重量来算,这蚬木很沉,丁毅后来与她一起估算了下,大概要现代一立方米左右。
  这数量要求可不高,一颗有点年纪的蚬木,能做好几部机床呢。
  但关键这玩意有点难加工。
  丁毅摸着机床,左右看了会。
  边上赵大山见状,也学着丁毅想伸手去摸。
  “滚。”丁毅赶紧拍开他的手:“拿开你臭爪子,这可是我们旅顺最重要的宝贝。”
  赵大山嘿嘿一笑,尴尬的收回手。
  周大虎和赵氏听着,心中欢喜,眼神也挺得意的,必竟赵士祯和赵父都没有朝庭重视,没想到眼前这都司大人,居然这么重视,虽然官小了点,但也挺有成就的不是。
  看了片刻,丁毅小心道:“其实我看了下,很多部件是不是可以用精钢代替,不一定要用蚬木?”
  比如这六个支架(这机床为了稳固,用了六个支架,也是蚬木。)
  “可用铸铁也行,省的打造,且更加的沉稳。”
  赵氏愣了下,看了几眼后,连连点头:“大人说的是,家父当时因为是用剩的蚬木不想处理,便做了支架,有些地方,是可以用精钢或铸铁替掉的。”
  两人对丁毅也大为佩服,没想到他观察的这么仔细。
  赵大山则在边上想,丁头这脑袋才是绝,什么都懂,什么都能说几句,不服都不行。
  接着周大虎为丁毅又介绍了几款火器,都是当年赵士祯发明的,但大部份华而不实,也有对制造要求高,也有比较有用的,基本在朝庭都没用过。
  丁毅看的高兴,大手一挥:“全部带走,回旅顺再细说。”
  周大虎夫妻懂的东西很多,一时半会,丁毅那和他们说的完,眼下赶紧要把人带走,当下大伙一起帮忙,帮他们搬家。
  所有火器,图纸,书籍,包括机床都要带走。
  那机床更是小心翼翼,生怕有一点撞到碰到。
  回来的路上,周大虎好像想到什么,大声道:“丁大人想打鞑子,还必须要铸炮,我对炮研究不多,但是我大师兄王又安,当年跟着我父亲他们在爷爷身边,主攻的就是火炮,还曾经工部火炮局呆过五年。”
  “早把他弄上船了。哈哈哈。”赵大山大笑。
  周大虎扰扰头,憨笑了笑。
  当晚在船上,丁毅和他们夫妻,包括王又安等人秉烛夜谈,虚心讨教火器知识。
  周大虎和王又安算同门,加上以后都在丁毅下面效力,但也没有藏着,基本有问必答。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