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席卷天下 (明镜要高悬)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明镜要高悬
- 入库:04.13
丁毅这番操作把过去几年发给工匠军官医生老师们的高工资,一下子回收了好多。
这让阮文龙佩服的五体投地。
可惜也仅仅到此为止,因为旅顺这边没地方建房了。
他现在两地四十多万人口,旅顺这片就有十万,实在没地方盖房子了,再盖就要毁田,把农田全毁掉,这是不可能的。
李氏率先向丁毅汇报。
旅顺学校共有五十个班,共二千四百多学生,学生年纪在十岁到十八岁之间。
另有五个班是军中扫盲班,即军中军官每年抽一个月来学字,只学字,和简单数学,每年每人都要参加一个月,有的学了好几年了。
但只要通过考试就不用再来。
如果认真学,很多军官只要一年就能通过考试,现在军中最长纪录是一个把总,学了四年才通过考试,成为大家的笑柄。
而军中普通士兵的学习就由军官们回去教,每五天学一课。
这样下来,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学习,丁毅的兵马基本个个都识字,绝对是整个历史上,识字率最多的军队。
另外四十多个班中,有五个班两百多人是学制铳,有五个班两百多人学的船匠,另有五个班三百多人学的是造炮。
还学种田,木匠,缝衣,制甲等等都是一个班一个班的。
所有班都有文化科,即学认字和简单数学。
几个班约五百人,主学的是大明朝的四书五经儒家经典,用前任教育司长宋哲的话说,是为丁毅将来培养地方文官的。
丁毅以前没关注这边,现在才知道这边居然有五百多人主学儒家经典?
主学个毛啊,当然当副课啊。
丁毅决定改革,分级制。
而且听李氏说,仅旅顺10岁到18岁的少年就有上万,这边才两千多人,大家都在排队进来学。
现在只有旅顺的工匠子女,老师子女,军官子女等高等的才能进来学。
距离学校远的百姓子女们,都没机会到学校,因为各堡城都有识字的,采取各堡自己教,基本就是识几个字为主。
难怪我人手不够用了。
现在像复州,金州,北沟城等都有上万人口,很多也有子女在,都是要建立学校的。
“我要成立教育部。”丁毅沉声道:“李氏你任部长,洪安书任副部长。”
两人俱是动容,李氏眉开眼笑,她一介女流,在大明是毫不起眼的存在,但在这里,居然能做官。
“教育部的主要任务,尽快在复州,金州,北沟城,皮岛,长生岛,还有各岛,全部都要建立学校。”
“这么多学校啊?”两人大惊失色,没想到丁大人要搞这么大。
洪安书激动道:“丁大人说过,教育是立国之根本,必须的,必须的。”
他是大明的读书人,在大明没考到功名,但在丁毅这里,他得到了尊重和重用,他是相当激动。
当然要建,不然怎么再卖房子,丁毅想着。
“所有8岁以上,18岁以下的都要上学,没有任何理由。”
两人凝神细听,李氏突然想到什么,随身拿出一个小本本和炭笔,开始记起来。
洪安书也赶紧的,果然也带着。
丁毅看着两人拿本本和书,嘴角微抽,突然想到后世某个大佬说话时,边上一堆人拿着小本本。
“咳咳。”他干咳几声,继续说了。
他采用了后世的方法,旅顺建大学,主要是16-18岁之间的男女,学制三年。
旅顺和金州等其他地方,包括各岛都建小学,主要是8岁到11岁之间的男女孩,学制四年。
旅顺和皮岛有中学,主要是12-15岁男女孩子,学制三年。
小学新近读,主学识字,数学,副课有儒学,队列,骑马三门,小学共五门课。
中学需要到旅顺和皮岛来寄读,每年放寒假和暑假。
主学识字,数学,地理,副课有历史,打铳(射击),弓箭,队列,骑马。共八门课。
大学也是旅顺和皮岛才有,每年放寒暑假。
这时文化课就变成副课了,另按各人选择和学校分配两种,分为制铳,制炮,造船,农事,医学,后勤等不同专业。
第469章 人人皆能成兵
丁毅的这种学制,一个东江镇少年到大学毕业,基本只学到简易数学,识字,世界地图,国内外历史,然后就是会射箭,骑马,并拥有各种专业技能。
文化水平估计和后世小学生三四年级差不多,技能相当于后世的职业技校。
这也是丁毅现在急需的。
至于科学家,物理化学什么,那不是他现在能考虑的,也不是他现在能培养出来的。
考虑到选择专业时的平衡,虽然没有专门培养当官的儒学,但所有专业的人,毕业后都有机会当文官。
必竟这个时代的人都想读书考上官员,而丁毅这边不靠儒学,学什么都能当官,从而保证他们能选择不同的专业。
而在东江镇,无论工匠还是造船医士,工资都很高,这保证了每个专业都要有人去学。
按丁毅这么改革,丁毅治下四十多万人,假设以学生2万计,若干年后,就是两万专业人才,并且每年都能出几千人才给他用。
李氏和洪安书听着丁毅这样的安排,都眼睛大亮,佩服的不得了。
“虽然前期我们会很辛苦,很艰难,但一旦踏上正轨,照这么进行下去,以后每年,我们东江镇最少都有几千人才出来啊。”洪安书和李氏齐齐叹道。
“都是人才不敢说,但我相信都能用。”丁毅笑道。
两人叹服。
建这么多学校,最大的难点是老师和课程。
好在丁毅在这边多年经营,一直在教书读字,现在能当老师教教识字,简单数学的人是有很多的。
“地理用世界地图来教,要告诉大伙,这世界很大,地是圆的。”
欧州这时已经有相对完整的世界地图,连非州都已经标注进去,虽不够全面,但丁毅打算自己再补一补,把世界七大洲补齐,然后该知道的国家标准一下,就可以当教材用。
这种学课也很简单,只要让学生知道地球是圆的,各国家具体位置就行,省的很多大明人以为这天下只有大明朝最大,是天朝上邦。
学地理是让他们看看,大明之外,还有很广阔的领土。
李氏这时提到男女分班和课程的问题。
因为之前,宋哲在时,是男女分班的,且女生学的和男生不同。
按丁毅现在的要求,小学就要学骑马和队列,可能并不适合女生。
丁毅说,小学都要学,男女生都要学,队列和骑马,只要学会,又不学太精。
并且小学不分班。
中学也不分班,中学多了射箭和打铳,女生学打铳,男生即要学射箭,又要学打铳,但女生如果主动学射箭,并射的好,可以加分。
李氏和洪安书面面相觑,这样以后丁大人治下,个个皆能成兵啊?
大学后分专业,基本也等于分班,女生优先学医生,老师,后勤,农事等,男生优先学制铳,造炮等。
丁毅让两人组织学校的老师先准备课程教材,选择老师,建造学校,所有课程和老师选好后,报丁毅过目,有些教材,他可能会添加删减。
两人一一答应。
这次学校改革十分巨大,加上要新建大量的学校,估计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到位。
这样一改革后,原军队的扫盲班就没有了。
但这些年丁毅一直在扫盲,基本全军七成以上都能识字。
以后就改到训练司内部进行。
之前训练司成立的目的,是为升职的军官进行再培训,同时让丁毅一个个认识,接见新的军官。
有的人一年升几次,就没必要培训多少次。
以后选批教书先生到训练司,主要负责为军官们扫盲,和以前一样,每年每军官要进去一个月,考试合格后就不用进。
军士的扫盲,则有各部自己进行,五天上一节课。
-----
两天后,一队船从日本归来,去日本卖火铳火炮的佛朗,沈志祥,许尔显又一次回家,除了带了大量的矿外,还带了个消息。
他的岳父松蒲隆信想见丁毅,有要事相商,另外丁毅的小公子松蒲信长也快两周岁啦。
松蒲信长?丁毅听到自己日本儿子这名字,半天无语。
这名字据说是松蒲隆信取的,也没问过丁毅,看这名字,松蒲隆信的想法很大啊。
我在日本也有个儿子?丁毅的心情突然变的很奇怪的。
他常年不去日本,这会才想起来,自己还有个儿子在日本。
郑芝龙也有个儿子留在日本,之前丁毅还觉的他有点冷漠,现在想想,自己和郑芝龙也差不多。
看来又要出去一趟?
在1633年11月时,丁毅留尚可喜带兵两千驻守石见银山,当时说好,两年后轮换。
不但尚可喜要回来,那边的兵马离开旅顺两年,也要回来,不然时间长了,人心就容易乱。
丁毅当下决定,调许必成两千兵马去换尚可喜,同样是两年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