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席卷天下 (明镜要高悬)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明镜要高悬
- 入库:04.13
因为荷兰人,不一定要和丁毅做生意了,他们可以卖更高价给其他大明商人,甚至日本来的商人。
阮思青这时也早回到了旅顺,学会了荷兰话,能简单的沟通。
第467章 还是觉的赚
崇祯八年(1635年)8月12日。
丁毅一大早先带诸将去看了新建的北沟城,此时距离北沟大战,已经过了整整一年。
北沟城他用了一年时间,动员三万民夫,耗资巨大而建成。
建成之后,从此以北沟为界,北沟以南丁毅基本就能守的稳如泰山,就算后金再来攻,打不下北沟城,炮兵无法进来,丁毅是完全不怕的。
因为全为战争准备,所以北沟城的修建也是全部为了军用,上面每隔五十米有一个碉堡似的炮台,每隔十米有沙包堆的简易射击口,即防炮又防箭。
城中还有囤田,水井,养殖牛羊猪鸡等禽,边上北沟河中还有鱼,可谓一尽俱全,守兵和百姓都能就地得到补给。
城外就是大量的囤田,经过过去一年的努力,现在有北沟城挡着,金复州之间的田都能囤起来,东江镇将多出近十八万亩田地。
今年夏播加上皮岛和铁山一线,旅顺,长生岛和其他小岛的所有粮田已经达到三十九万亩。
此时众人站北沟城上,看着外面连片的水稻田,很多人心情激动无比。
“今年鞑子肯定不会进来,如果能丰收,最少能有五十万石。”阮文龙激动的道。
“去年麦子损失严重,今年可要稳住。”丁毅心痛的道。
原来去年冬季极冷,很多麦叶被冻伤,遭成大量面积的失收和绝收。
东江镇这边三十万亩最后实收麦不到五万石,可谓损失惨重,好在他们一直有存粮的习惯,而且济州岛那边有少量的粮食过来,没让四十万人饿着。
之后丁毅加大宣传,寻找,很快有辽民献策,说辽东这边的麦子最好冬前不要出苗,防止冻害。
但这里不要出苗的意思,不是不让长,而是要结合划锄,壅土围根,保护根部不受冻。
最好用草木灰再提前铺垫一层。
这样今年可以试一试,如果有用的话,夏收产量就能保证。
这个时代最严重的就是天灾和人祸,但在丁毅这边,不会有人祸,只要能抗住天灾,他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粮食。
“后勤司还是注重两点。”丁毅对着后勤司司长陈有富道:“一是注意冬季防冻,二是防止缺水。”
钟镇奴去济州岛后,财政司的陈有富被调来后勤司,丁毅让他记住这个时代最大的粮食对手。
一是干旱,二是严寒。
干旱在大明朝福建河南等地很常见,辽东这边比较少。
严寒在这边就比较常见,也是他们防备的重点。
另一个蝗虫灾害,目前还好,明史上的记载,大明终其一朝,基本五年一次,且大部都在山西,山东,北京,河南等地。
所以对东江镇来说,只要防好严寒,有肥地,必能种出粮食来。
就在众人正在北沟城上四下打量时,突然。
前面传来轰隆隆的铁蹄声。
接着整个大地都好像震动起来,许多人在城头都能感觉到城门在抖动。
刹那间所有人的神情激动无比,众人举止望去。
只前远处的天边,从几骑开始,到几十骑,几百骑,然后是几千骑。
大股的骑兵在平原上奔驰,呼叫。
“尼娘的。”丁毅看了破口大骂:“济州马刚送过来就骑上了?不能让他们养一养,缓一缓。”一脸心痛。
原来这两个月济州陆续送来了三批战马。
经过一年多的牧养,突哲儿让弟弟突忽烈,送来合格战马六千匹。
他说是第一年,所以有点少,因为很多马马龄不够。
明年开始,必保证有一万左右。
当然,死亡率肯定有的。
这六千匹马中,原本有七千多,养了一年死了一千多。
另有不合格的战马约三千。
丁毅拿不合格一千送给朝鲜,另两千也要了过来,准备当运输马用。
所以他看到张经的骑兵,还有步营们,已经开始骑马了,顿时很心痛。
他要求东江各部全都要学会骑马,将来和后金一样,出战时,人人带马。
现在先分配到马的,都开始练了起来。
不练不知道,一练起来,这马受伤挺快的,每个月要损失几十匹,这让丁毅更心痛。
突然他又觉的济州岛养的马好像太少了。
济州岛好像也太小了。
“丁大人,兄弟们都等不及啦。”张经哈哈大笑,去年皇太极吃败仗,送了很多马,结果都是残次品,他的骑兵等战马早等不及了。
边上陈有富突然道:“大人,咱们的战马太好了,比蒙古和建奴的都好,就那些不合格的,我觉的卖到明朝,能卖好多钱。”
“。。”现场很多人无语的看着他。
丁毅嘴角抽了抽,现在他的钱虽然够用,但谁不想多弄点。
“登州那边现在战马什么价?”丁毅赶紧问。
他的不合格战马,比起明朝的战马都要好。
“市价是20两,实际要出到40两左右。”有人道。
丁毅想了想,还是算了:“再等等,等马再贵点。”
“。。”众人。
看过北沟城后,诸文武又随着丁毅去了长生岛。
这边的长生船厂经过一年多的建造,于今年三月完工,四月开始造船,历经四个月,第一船千料战船已经出厂。
这是仿制明朝的大号福船,只是取消一层甲板,总长36.9米,最大宽度是8.6,吃水2.9米。
新出厂的千料战船被命名为黄河1号,上面共有佛朗机炮4门,12磅炮12门,24磅炮6门,共22门炮。
全船70个炮手,50铳兵,30枪盾兵,12个水手,核载162人,最大满员300人。
这船开始以是海战为主,但考虑到丁毅经常要运人口和物资,后来缩小了里面其他空间,增加了运载量。
原本设计是最大载重200人,硬生生变成300人。
这艘千料战船,用的都是丁毅阴干了七八年的陈年老木,质量非常好,能用很多年。
而现在丁毅四百料和以下的船,基本都用阴干一两年的新木头,船用的时间不长,可以用三四年左右。
千料以上战船将用陈木,增加使用时间。
在征服朝鲜后,他每年得到三千根适合制造大船的木头,从今年开始,丁毅以每年多给朝鲜一千匹马的要求,让朝鲜再提供五千根木头,朝鲜李倧兴奋的一口答应,五根木头换匹马?大赚啊。但丁毅也有要求,让朝鲜自己送货上门,送到旅顺。李倧想了想,也答应了,还是觉的赚。
第468章 学校改革
现在丁毅每年有八千根大木过来,他以每年存三千根,用五千根的速度,囤积大木。
原本皮岛这边自己砍大木的工人有九成转向其他用工方向,所有造船的木头,靠朝鲜提供和用存货。
丁毅这边只少砍一点用来制炭的木头。
这艘船出来后,将在旅顺和济州之间来回,专门用来训练水师,因为以后水师会配备大量的黄河号战船,必须要水师官兵提前适应。
丁毅等人在李织的带领下,上船看了一遍,众水师将领非常满意。
炮不少,空间大,即能打,又能运。
唯一的缺点就是船速有点慢。
但你要了空间炮又多,自然不可能速度也起来。
因为这个船厂比旅顺那边的船厂还大,丁毅和李织研究过后一致认为,以后旅顺船厂专门造千料以下的船,长生船厂专门造一千料以上的。
但仅有两个船厂是不够的,济州岛那边,在丁毅的计划中,也要造两个船厂,且更大。
现在丁毅有钱有人,唯一能影响他进度的,只有工匠的数量。
如果他工匠足够多,他能一年造五个船厂起来。
但现在造的再多也没有用,造船工匠太少。
这个时代造船工匠比铳匠和铁匠还少,还难找。
丁毅也算有日本和朝鲜的支持,从这两地方弄了不少造船匠过来,还是不够用。
从长生岛回来的路上,丁毅就一直在想,有什么办法能大量的为自己提供船匠工匠铁匠?
靠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像自己所想的那样,自己培养。
这些年他专注军事和经济,很少关心学校,上旅顺之后的第二天,他马上叫来李氏,洪安书,这两人在宋哲走后,是教育司的主要负责人,李氏负责女生,洪安书负责男生。
教育司现在共有两座学校,一座在旅顺口,这是新学校,去年刚刚完工,能同时容纳五千人上学。
当时因为面积不够,还毁了二百多亩粮田,把丁毅心痛的半死。
另一座在皮岛,规模小了点,只能容纳二千学生。
旅顺这个学校,用丁毅的话说,就是为了卖学区房。
这几年他在旅顺建了大量的房子,借着上学的理由,去年卖了几千户,当时每户暴卖一百两到三百两,一共卖到八十多万两,好好的大赚了一笔。
可见学区房在古代也是很有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