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席卷天下 (明镜要高悬)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明镜要高悬
- 入库:04.13
这些宋哲都是支持丁毅的。
所以丁毅觉的宋哲还算比较开明。
丁毅来登州后,先去登州知府衙门。
登州之乱后,刘元任登莱巡抚,登州知府为寇化。
寇化这人比较正直,丁毅曾送五千两银给他,寇化不收,丁毅的人硬放在他家里就走了。
寇化也不说什么,估计当时是不敢说,但后来丁毅往登州引流灾,煮粥赈灾时,寇化花钱大量买粮,支持丁毅,把五千两全用了。
这事之后,丁毅就很尊重这个人,必竟明末的时候,愿意这么干的文官可不多见。
丁毅的手下杜如海,王卫忠,魏继业等人先后在登州大搞建,囤田建堡,寇化全都看在眼里。
朝廷是让你囤田移民的,可没让你建堡啊,还有,你所有的堡建在各大路口,防贼似的防着内外的人,里面人出去要查,外面的人进来也要查,这是几个意思?
因为这边不算是边镇,你要是在宣大等边镇这么干,在辽东关外这么建堡,寇化肯定觉的没问题,还要举双手赞成。
你在登州建这么多堡干什么?
寇化肯定是心里有想法的,而且他很快发现,丁毅引流来灾民后,又把大量的灾民又用船送走了。
原来丁毅赈灾是假,抢人口才是真。
这时寇化心里是很纠结的,从忠君爱国来看,他肯定是向着明朝,丁毅这么干,肯定不像是一个正常总兵能干的事。
但他在大明干了这么多年文官,经历过后金入关,孔有德兵乱,流民造反,还有各种天灾人祸,他心里很明白,仅丁毅干煮粥赈灾这件事,就挽救了大明朝成千上万的百姓。
所以从去年开始,寇化多次请奏朝廷,要求调往别处。
但他运气不好,济南巡抚是朱大典,登莱巡抚又是刘元,都是丁毅的老兄弟,当然一口拒绝。
然后朱大典就和丁毅说了,老兄弟,这寇化几个意思,一年要上书几次要调任?
而且寇化的意思很明显,再不同意,要往京城上奏了。
朱大典以为丁毅和寇化关系搞的不好。
丁毅得到消息,更匆匆赶过来,想和寇化好好聊聊。
但他到知府衙门后,衙役说寇化不在,正在西郊田里。
自从上次丁毅让刘元慢慢替换吏员,现在登州城好多吏员都被逐步替换,像知府衙门,因为怕寇化反感,暂时还没换过。
丁毅立马带人去西郊。
走在登州城大街上,可以明显看到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街上人流很多,大概恢复到兵乱前七成人气。
但现在登州城好多商铺都是丁毅的,有的租出去了,有的自己在用。
路上不时能看到一队队的捕快和兵丁,捕快通常两三人一组,兵丁大概十人一组。
这些人都是丁毅的人。
很多人不认识丁毅,但看到杜如海都会打招呼。
杜如海一边笑吟吟点头,一边向丁毅解释。
严雄上次奉命组建了32营,驻守登州,但朝廷是没这个编制的,所以对外还是称登州营王卫忠部,别人也不知道王卫忠到底有多少兵马。
王卫忠兵马平时不出现,都在营里训练,而严雄兵马,除了训练的两千五百人外,每天会有五百人在城里巡逻,三千人轮流,每六天轮一次。
严雄兵马的中层和低层军官都是旅顺和皮岛调过来的,士兵们都是囤兵(原降兵)和少数流民组成。
每月发饷,发报丁大人的名字,牢牢告诉他们,这是东江总兵大人丁毅发的饷。
另外这些城中捕快和巡抚衙门的衙役等,一部份是原地居民百姓中重新征召,一部份是囤兵中征召,每月发银二两,粮米一石,因为实打实的发到手上不扣克,所以非常高。
高自然有高的原因,这些捕快干的事比较多,相当于后世的警员和城管,连街上卫生都要管,自然薪水要高点。
他们用这波新的捕快和衙役慢慢替换原来的,每月发饷时,也要告诉他们,这是东江总兵丁毅发的饷。
丁毅听着,不由道:“会不会太高调,这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里全是我丁毅养的人吗?”
杜如海一愣,扰扰头,我做错了吗?
路超在边上不动声色,喃喃道:“可我看兄弟们,好多都不认识丁大人啊。”
杜如海脸色微变,赶紧道:“严雄上次也说过,该请丁大人有空时,参加几次发饷才行。”
“那就下个月吧,下个月发饷,我过来一趟。”丁毅笑道。
出城门往西郊时,丁毅发现门口盘查很严。
登州这边丁毅很看重,当年就第一时间统计人口,后面每三个月统计一次增加的流民数,每户发牌,定牌号。
相当于每家每户都有身份证,外地进来的,在城门口拿临时牌证,说好几天离开,牌证过时,抓到就以细作论,若真有事,可到城门口拿银续时间。
因为这两年丁毅扩建登州港,加上他从日本朝鲜皮岛台湾等地带来大量的商品,登州是非常繁华的,所以进登州的外地商人挺多。
此时大概是上午九点左右,这个时间正是进出城高峰,丁毅也不急着找寇化,带人站在城边上看着。
城门口排着队伍,差不多有一百多人。
登州本地人进城时,会拿出一块手掌大小的钢片,差不多有后世身份证那么薄,上面刻有户号,门牌号,家主姓名,长相特征。
他们把钢牌一举,门口守卫看一眼后便放人。
随行有老婆也好,有儿子也好,人人都有一块。
光这么多钢牌,登州这边的匠作局就忙了很久,现在还在打,随着人口增加,都要配发。
因为用钢片打造,还刻印,你想临时仿造,几乎不可能。
开始很多百姓不习惯,进出城门还要事这钢牌,还经常弄丢。
第429章 入不敷出了
后来官府宣布,丢了要一钱银子重做,编号还要换,再丢就要五钱银子重做,全是户主交钱。
百姓们就小心起来,不敢弄丢。
然后慢慢百姓们发现,有这玩意在登州城是有好处的,比如大型的商铺,本地人靠这钢牌就能优先,比外地人优先。
买盐买糖,凭这东西,限量打折。
因为丁毅治下就是盐多糖多,登州城很多商铺又是他的,所以都卖八折。
每块钢牌,每天限量一斤八折,超过一斤,十斤以下九折。
但若查到借给别人用,重罚。
你家里自己用用,每天一斤八折是足够了,天天买也够。
登州城以前没有戏院和浴城,杜如海在去年也建了。
当地百姓凭钢牌都有优惠。
所以推行一年后,现在登州城的百姓都很喜欢钢牌,这不仅是登州百姓身份的象征,更有大量的优惠。
外地人知道,都羡慕不已。
丁毅看了会后,便道:“会不会有抢登州百姓的身份牌,而冒充?”
若是有后金细作来了,肯定会这么干。
“咱们按丁大人的要求,从去年开始征召,现在仅巡抚衙门有三百衙役(捕快)。”杜如海道:“每两人分管一片,所有人都要了解自己分管这片住的什么人,有几户人家,经常上门,一旦有陌生人,肯定能发现。”
这就相当于现代的片警和村里的大队长,包括城管也是,乡镇上的城管,和城里的城管,也是每人分一片,对自己区内的百姓也好,商家也好,都清清楚楚,经常窜门。
“这要好多开支啊。”路超乍舌。
“还能接受。”丁毅笑道:“登州城现在所有官吏加起来,有一千人吗?”
杜如海摇头:“没有,才八百多。”其中官员都是朝廷发薪。
丁毅笑笑,后世一个登州市的行政事业和吃财政饭的,最少五千往上,甚至一万人吧。
明朝那时一个县城也就几个官员,现在丁毅征召了大量的吏,还不到一千。
主要还是捕快多,衙役多。
这样丁毅在登州,加上这边的医士,教书先生,工匠,各吏员,现在差不多有一千人要丁毅发薪。
一年的开支需要五万两。
另有王卫忠三千兵(他只带出两千去打仗)严雄三千兵,一年支饷和各种军械物资衣甲消耗近二十万两。
另每年引流灾民的请人工资和粥米开支,现在也达到十万两左右。
每年囤田建堡的开支,达到五万两。
不说不知道,上次丁毅来时,登州收支还能勉强平衡。
一转眼登州支出已经达到每年要四十万两。
此时众人已经出城门,骑着马往西郊去。
一路上能看到到处都是田,走了不到一里,就能看到前面不远处大路口新建的堡。
这堡里有一百囤兵,附近有五十流民,今天正好是他们组织水稻烤田,早上正在放水。
看到杜如海他们,有囤兵都认识,纷纷叫道:“杜守备。”
“大伙好。”杜如海朝廷的官职是守备,旅顺没人这么叫,但在登州,大伙还是这么叫。
“丁总兵。”也有人眼尖,认出丁毅。
当时第一批分田时,就是丁毅过来主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