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远知道这名队率,他曾经是已故太尉陈策率领的川兵屯长,数年前他率领手下汉兵和板盾蛮根据命令来到三辅抗击羌胡作乱。又跟随陈策动身征讨在益州割据的刘焉。
后来局势变动,退回长安,成为精锐机动作战力量之一。
如此反复调动,汉胡士卒早已思念故乡,再加上上级大多粗暴对待底层士卒,他们早就对陈策以外的官吏十分厌恶。
恰逢西凉军作乱,朝廷重用陈策及下属的叟兵,也就是川兵。他们原以为升官有望,以后不再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结果朝堂一顿神级操作,不得不让他们去抵挡数量多达十万的西凉军。
最后,不愿意去送死当炮灰的东川兵卒率先打开城门投降,才有了后来童远、李傕交易,两百板盾蛮兵和数十川兵精锐组成直属勇蛮营的事情。
童远跟着他走进军营,只见左侧有几座望楼,上面有军士警惕四周情况。一伍兵马正在巡逻,每个人都携带好装备,随时可以应对突发情况。
营门后有一什守兵,想必方才他们一行刚进入视野的时候,内部就已经观察到情况。
营地右侧稍远是一片军营,那里保持着安静,有几个营帐附近点了火堆,有士卒在小心看守,想必有值夜的士卒正在离火推稍近的营帐中休息。
片刻功夫就在大营内走到位于一边的校场,有一个熟悉的身形全身穿甲,背对着他们正在训练士卒战术动作。
那人听到后面一堆脚步声靠近,停下教学,转过身来,长揖道:“第三卫勇蛮营都尉徐晃,见过将军、副将、参将和诸位。”
这时候名门出身的裴缉,因为从来没有被人,特别是他们眼中的粗鄙之人这样无礼对待过,所以略有些不满地说道:“徐都尉听晓将军到来,却不迎接,也不让士卒拜见,这是学习名将周亚夫吗?”
“末将有幸得将军重用,自然严格要求军队不得有懈怠,匈奴欺软怕硬之辈,此时入冬,很有可能回来劫掠百姓,固要求只听军令不知其他。”
徐晃的一番话十分硬气,对于随行文士略备怠慢毫无歉意。
童远对三国知识主要来自演义和游戏,仅通过这些却也知道,徐晃战胜关羽后军中井然有序,被曹操称赞为“周亚夫之风”的典故。
所以,刚一到营门的时候就想到这应该是徐晃的作风,进入营门更加确信,为什么徐晃能一步步成为名将。
不过徐晃也算是曹营内有名的能力极强,却不攀附也不合群,甚至人际关系一般的人。这回,估计裴家就会记上他一笔。
不过童远十分敬佩他不卑不亢的性格。他鼓励道:“公明所做深合吾心,匈奴入冬后常侵略平原百姓,抢劫人口粮食,这个阶段吾以为我军可以打几次小规模伏击战,让对方知晓无畏军的厉害。”
徐晃面露自信的微笑,回道:“末将与黄校尉正有此意,定然让那贼寇知晓时代已经改变,除了投降别无其他选择。”
“甚好,有公明在,北边诸县无忧矣。不知黄校尉今日何往?”童远一直没见到黄於,估计他们应该是不在。
徐晃看了一眼跟随童远一同进入军营的县中官吏,回道:“此兵家之事,不便让县里全都知晓。”
童远心中凛然,此地从匈奴手中收回接近一个月,很有可能一些细作潜伏在百姓之中,甚至残留的三老、蔷夫都有人随风摇摆,两头下注。
不过他的行为、语言还是会得罪人啊。历史上徐晃能力强,官却升的慢,位列五子良将最后一位,肯定有这一层原因。
这又让他想起另一位人气很高,非常擅于骑兵的将领,也是与主公意见不同,直言不讳,结果大半辈子只能作为护卫统帅。
他内心想到,自己既然不知缘由离开了安稳舒适的现代,来到这个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期,就不是来享福和照顾士族的,而是让士族按照吾规划的路走下去,相信这样可以能让更多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
后续其他人离开军营,无畏军将领留下。原来黄於带领两营兵马正在域内进行走访巡查,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熟悉各地情况。
无畏军的冬衣因为要从黄河对岸运输过来,所以估计会比军屯、民屯配置晚一些。
徐晃和此地其他军吏表示绝无问题。
本来他们都来自各部精锐,也有旧的冬衣,伙食不会影响训练和作战,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方向,知道为了天下太平和好日子战斗,所以士气高昂,意志坚定。
第一百一十章 四民月令
巡查完平阳之后,童远一行又陆续去了杨县、襄陵、临汾、绛邑四县。
不得不说在贾家等士族、豪强的维护之下,襄陵等三县确实被破坏较小,这次秋粮也没有损失太多。
不过出于生产的技能习惯以及诸多原因,这三县不管是小农经济还是地主庄园,都没有继续种植宿麦,而是到明年春天继续种植粟。
一行众人看到这样的情况,与当地官吏、大族一番讨论推广种植宿麦,结果少有人响应。只有贾家稍微响应,在临汾和襄陵进行尝试,看看效果如何再决定明年怎么安排。
接下来又到闻喜,裴家却非常积极效仿种植宿麦。这里面少不了一路同行的裴辑见到屯田大面积种植宿麦,看出来些门道,赶紧差人报信购买种子。
所以一行众人到达闻喜的时候,裴家已经在自家的地上,也就是全县五成,约十万亩的土地上,大面积种植起来。
恰好闻喜位于涑水上游,种麦比种粟用水稍多的问题没有带来什么困难。再加上裴家物资、人员充沛,很容易就找出上百,在山东种植过宿麦的能手,估计明年夏天又能大赚一笔。
童远心中赞叹,这裴家真是样样精通,以后还需要互相帮衬发展才好。想了想便专门向裴缉问道:“裴家可有精于民生、种植的秘诀?”
裴缉本来不想说,但想到这大面积种植宿麦,以及请有经验农夫指导也是从屯田这边学来的,还是透露一些吧,回答道:
“河北崔家乃当世著名家族,除却清河一支以外,诸郡一支也是久负盛名。其中以崔骃最为有名,堪为吾士人楷模。建武年间,崔骃在太学就因精通训诂,而与班固、傅毅齐名,后……”
童远哪里听得懂,裴缉讲了几句看出他眼神游移,知晓豪强出身终究是豪强子弟,对于士族圈肯定知之甚少。于是快速进入正题:
“这崔骃有一孙,名寔。他虽是名门出身家资丰厚,却热衷于资助百姓,穷轮到卖酒为生,自己只是刚够家用。后来他公车上《论政》而天下闻名,《论政》内容切中要害,言辩坚正,士子纷纷学习效仿。几经波折成为梁冀大将军府的司马,……”
这个梁冀童远听说过,在他的模糊记忆里似乎不是什么好人,但实在搞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了。不过也幸亏他没有问,否则会被这个时代的人当成傻瓜也不一定。
“……他除了著名的《论政》以外,有一部著作,叫做《四民月令》,是他回到故乡,总结某士族田园一年十二个月与农事相关事宜的著作。这本著作又把他担任五原太守时期,爱护百姓的心血溶入其中。”
“这本书目前还不是很出名,能够按照此书去践行的又更少。研习践行这本书里的内容,发展在那本地庄园经济,就是裴家的一个秘籍。某愿意代表裴家拿一本此书来帮助河东乃至北边的并州发展。”
童远不在乎这人是否曾经与西凉军敌对,反而想到这位崔寔好像还担任过五原太守,发展农业,击退胡人侵略云云。
这个人真是值得佩服,看来除了要读他的《四民月令》学习农事,读《论政》了解当前弊病,借鉴政策办法,还要宣传他士族出身,却热衷于安稳百姓,重视边事的事迹。
于是开心道:“不止《四民月令》,那本《论政》吾也要拜读一番。”
就这样,裴家献《四民月令》和《论政》,闻喜之行在一行又巡查了董池陂这一水利灌溉工程之后就结束了。
倒数第二站是安邑,已经来过这里的童远汇合郡太守王邑等人,直奔盐池探查。
盐池位于安邑城西南十余里处,面积十分广阔,这时称盐池东西有足足七十里长,南北七里之广,接近现代测量的一百三十平方公里。
相传在尧舜禹时期,夏天就专门打捞采集天然结晶的盐。到了春秋战国,已经是远近闻名。大汉以来,盐池的盐转运四方,成为朝廷的重要战略物资。
只是到了近十年,此地盐铁官才由地方士族占据,各家靠着它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询问此地代表士族的盐官了解到,现在普遍是通过盐场开畦引水,水干晒成,之后再进行采集,不过盐里面有杂质,味道苦涩。
如果是经过煎煮,或者过箩除杂的就是皇室、官宦之家吃食的优等盐,味道要好一点,但贵很多。
童远知晓盐的重要,河东不仅是地理上连接东西南北,而且它的盐铁也是左右时局的利器。目前他是对把控盐池的诸家征税,如果需要完全可以通过新任命盐铁官,进行主导。
不过现在可能还不是时候,反正从这里低价买过来的盐足够军用,以后再想着用这些物资左右各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