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苏密死了,自缢而亡,汗庭的地牢中只留下一根结实的麻绳,还有康苏密脖子上暗红色的勒痕。
一个将死的康苏密,一个活的好好的大唐皇子,赵德言终究还是选择了后者。
赵德言很聪明,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没有告诉颉利康苏密勾结西突厥之事,而是告诉颉利,康苏密在狱中颇多怨言,还望颉利看在自己往日的功劳上能够饶他不死。
赵德言了解颉利的性情,颉利不喜有人邀功相挟,赵德言的话看似简单,但却恰恰击中了颉利的忌讳,推了康苏密最后一把,终于颉利一日都不想再留着康苏密,密令赐死。
于是,清早放过,康苏密便丢掉了自己的性命,满是不甘。
但没有人回去在乎一个死人的观点,没有人想知道地牢中为何会出现一个自缢用的麻绳,也不会有人回去调查康苏密自缢的真相,更不会有人想要为康苏密伸冤。
康苏密之死已经成为了一种默契,既是受康阿姆连累,又是突厥贵族们怒火的宣泄,还有对可汗威信的顾及。
就这样,曾经叫突厥各部都为之胆寒的一个权贵便如流星一样划过天空,一闪而过后便没有了踪影,甚至就连尸体都被丢在了野外的荒谷,成为了野兽的食物。
康家父子一死,李恪终于除掉了劲敌,不过现在的李恪还没有时间来得及欣喜,因为此时阿史那云正带着他拜见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萧后。
对于萧后,李恪对她的人生充满了好奇,公主、王妃、皇后,如此起伏的一生,想必也有着无数的传奇色彩。
可当李恪来到萧后的大帐,看到萧后时,他却只看到了一个和蔼的老人,眼睛里充满了平淡,仿佛是阅尽天下后的恬静,哪里像是一个曾经母仪天下的皇后。
萧后生于天和二年,如今已六十有一,李恪曾耳闻无数关于这个传奇女子的坊间传闻,可当见到她时,李恪竟有一种恍若隔世,判若两人的感觉。
“小子李恪拜见夫人。”李恪入帐,看到了坐着的萧后,上前拜道。
对于自己的自称,对于萧后的称呼,李恪也斟酌了许久。毕竟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李渊都未曾下旨褫夺萧后的皇后封号,李恪就算是称她为后,也并无不妥,这也是李恪原本的打算。
可就在李恪看到萧后第一眼之后,便立刻改变了主意。
相由心生,萧后此时的风貌与野心勃勃的义成公主全然不同,若非如此,萧后也不会独居于此,而是应该在定襄陪着伪隋帝杨政道。
所以就在李恪看到了萧后之后,他便立刻改变了主意。
李恪是杨妃之子,而萧后为隋炀帝正宫,隋炀帝是李恪的外祖父,故而李恪称萧后一声夫人也并无不妥。
萧后曾为亡国公主,如今又为亡国皇后,这么多年的起起伏伏萧后早就将权势看淡,听了李恪对他的称呼,脸上露出了笑意。
“你便是如意家的孩子吧,看这眉眼,跟先皇不像,倒是能看到少年时唐皇的影子。”萧后摸了摸李恪的头顶,柔声道。
李恪道:“小子不知父皇少年时的模样,不过小子曾听旁人说过,我与父皇的外貌确有几分相像。”
萧后道:“不止是样貌,你与他的性格也很是相像。还记得十多年前,我在太原晋阳宫与你父皇初见之时,那是他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可那时你父皇便已是进退有据,宠辱不惊,浑然不似一个少年人,你们倒不愧是亲父子。”
李世民是皇帝,而李恪是皇子,萧后这么说自然是对李恪的一种赞赏。
李恪谦虚道:“李恪愚钝,岂敢同父皇相较,夫人谬赞了。”
萧后道:“我上次与你父皇相见,他还是个少年,如今已是一国之君了,这世事变化当真无常。”
李恪闻言,道:“夫人说的是,如今大唐终结乱世,却与以往不同了。”
萧后道:“说来我也有七年未曾还国了,不知国中故人如何了。”
萧后虽未明言,但李恪却知道,整个大唐,能叫萧后如此惦念的怕是只有其弟萧瑀了。
李恪道:“夫人大可放心,李恪来时萧相身子骨正硬朗,除了脾气差了些,其他的都还好。”
萧后听了李恪的话,担忧道:“时文的性子一直如此,直率惯了,不晓变通,长久下去恐怕不妥啊。”
时文乃萧瑀的字,以眼下萧瑀的辈分和权势,除去皇帝李世民和太上皇李渊,普天之下能直唤萧瑀表字的恐怕只有萧后了。
李恪的脸上虽未表现地太多,但心里对萧后的话却深以为然。
萧瑀耿直,敢直言犯谏,虽有干才,但却不懂变动,他的仕途也可谓坎坷沉浮。六次拜相,六次罢相便是他性格最好的写照,这一点身为阿姊的萧后很是清楚。
李恪安慰道:“萧相性情忠直,乃耿介之臣,有些说话虽直了些,但父皇也清楚萧相脾性,想来应无大碍,夫人也不必太过担忧。”
萧后闻言,摇头笑道:“时文虽年长,但有些事情看得还不如你来的通透,你倒是生的一副七巧玲珑心,一点就通。将来你若是归国,时文那边还需你与他告诫几句。”
李恪道:“这些话由小子来说怕是不妥吧,来日若有机缘,夫人何不亲自说于萧相。”
“我吗?我这辈子还有回去的机会吗?”萧后听了李恪的话,脑海中不禁浮现起了故国景象,想起了长安城气势恢宏的太极宫,想起了风景秀丽的江南乡土,眉间一阵恍然。
如今的萧后年已过六旬,无论是在突厥还是在大唐,六旬绝对算得上是高龄,以眼下突厥与大唐的两国局势,萧后当真还能等到还国的那一天吗?至少萧后自己的心里是没有底的。
对于萧后的疑惑,李恪却也不好多说什么,他总不能告诉萧后,大唐数年即将北伐,到时待大唐平定北疆她便能回到长安了吧。
李恪只是笑道:“夫人身体康健,大唐与突厥两国已然和谈,再过些年,小子自有法子助夫人还国,到时夫人便可与萧相团聚了。”
萧后听了李恪的话,心情似乎好了许多,笑着问道:“你生于长安,皇室规矩又严,想必还未去过江南吧。”
李恪不知萧后为什么会突然这么问,但还是点头回道:“自出世以来,这还是小子第一次出远门。”
萧后盯着李恪看了片刻,突然道:“来日我若真有机会还国,你可随我一同南下,看看江南风物,我也带你引见一下萧氏族老。”
第72章 兰陵萧氏
李恪答应将来能带萧后归国,而投桃报李,萧后便答应引荐萧家族老于他认识,引荐萧氏族老,说白了就是给李恪一个和萧氏结盟的机会。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李恪能将萧后安然带回大唐。
萧后的话看似简单,仿佛只是长辈带着后辈回乡探视,但听在李恪的耳中,李恪心中却别有一番味道。
兰陵萧氏,乃汉初名相萧何之后,自晋以来,便是天下有数的顶级门阀,论渊源、论声望,丝毫不在所谓的七宗五姓之下,甚至犹有过之。
“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这便是编修唐书的欧阳修、宋祁对兰陵萧氏的赞誉。
“两朝天子,九萧宰相。”兰陵萧氏的清贵绝非浪得虚名。
大唐诸位皇子中,太子李承乾有长孙氏为首的关中门阀相助,李恪若想与之抗衡,拉拢其他世家门阀便是必然,兰陵萧氏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而且兰陵萧氏与荥阳郑氏、河东裴氏、京兆韦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五家并为大唐天下世家之冠,是为江南世家之首,若是拉拢了兰陵萧氏,便是拉拢了大半个江南世家,其中收益对李恪来说不言自喻。
况且萧后在兰陵萧氏中地位颇高,由她出面引荐,对李恪来说绝对是事半功倍。
萧氏在突厥数年,思归已久,若非是为了南返,她也不见得愿意这么做。
李恪当即拱手谢道:“李恪多谢夫人,李恪向夫人保证,李恪将来必保夫人归国。”
李恪聪慧,一点就通,立刻便至知道了萧后的意思,不过李恪的反应落在了萧后的眼中,萧后也知道了李恪的志向,亦或是是野心。
萧后同样生于皇室,更曾辅佐他的夫君杨广登上帝位,她太了解李恪这样的人了。
李恪若是想老老实实地做个皇子,当他的太平王爷,他听了自己的话后绝不该是这个反应。
萧后看着李恪眼睛里一闪而过的亮光,在心里感叹道:李世民少年时便非池中之物,他的孩子小小年纪便也是如此,将来大唐皇室,怕是也要热闹了。
萧后对李恪道:“我虽是萧家人,但我已离乡多年,人脉不广,我只是可以帮你引荐一二,剩下的我便爱莫能助了。”
李恪道:“那是自然,夫人愿帮李恪引荐,李恪已然足矣,岂敢再奢求更多。”
李恪的反应落在萧后的眼中,阅人无数的萧后觉得李恪似乎真的有把握将自己带回,心中不禁起了好奇。
萧后性子平淡,在突厥固然帮不上太多的忙,但光凭她的身份,义成公主和颉利就绝不会将他送回大唐。而此时的李恪自己也还是一个质子,能有什么法子助他离开突厥?
相似小说推荐
-
回到民国当医生 (三关风月) 潇湘vip2022-03-04完结抗战 群像外科医生江来未曾料到自己会回到波澜壮阔的年代。可他拿不了枪杆子,只能拿起...
-
演武令 (鱼儿小小) 起点VIP2022-03-30完结宣统二年,精武门创立。面对列强入侵,清帮横行。杨林只手遮天,拳镇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