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庶子夺唐 (江谨言)


  李恪想了想,道:“本王当私下去信于秦帅,先将此事告知秦帅,不使秦帅忧心,后面的事情且待看了秦帅的意思再说。”
  

第215章 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以西汉丞相杨敞为祖,世居华阴,自汉始,便为当世名门。
  于杨敞玄孙“关西孔子”杨震后,杨震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更是连任太尉,时人称之四世三公,与同样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汝南袁氏同执天下世家牛耳,一跃而为天下有数的世家门阀。
  但这还远远不是杨氏荣光的全部,自汉末之后,经权倾朝野的西晋三杨,再到北魏杨播、杨椿兄弟,甚至到了杨坚、杨素的手中,弘农杨氏一跃而成皇族,显赫一时。
  而如今的隋朝虽然已经亡灭,但杨家却并未随着前隋归于尘埃,杨家的辉煌还在续写。
  现弘农杨氏族老,前隋宗室子弟观德王杨雄长子,观国公杨恭仁,武德年间极得太上皇李渊重用,官拜中书令兼吏部尚书,如今虽以致仕,但仍拜特进,在朝中颇具威望。
  杨恭仁次弟杨续,官拜郓州刺史,幼弟杨师道官拜鸿胪寺卿,俱是朝中三品大员,余者杨家子侄,朝中及州郡地方官任五品以上更有十数人,而这仅仅只是弘农杨氏观王房一房,弘农杨氏之盛,有此可见一斑。
  李恪在来华阴的路上,生怕行程再有变数,便命王玄策、马周、秦怀道领着大队人马,而李恪自己则带着席君买和岑长倩两人轻车简行直奔华阴杨府而去,左右有秦怀道这个混不吝的小公爷在,对付那些地方官员倒是无往而不利。
  弘农杨氏可谓天下世家翘楚,在关中更是位列樊川韦杜之前。
  杨氏家声已然如此,原本在李恪想来,杨府的府门想必也是修的富丽堂皇的。
  可当李恪真的站在杨府门外,看着杨府的正门时,却发现,原来杨府正门不过是宽约一丈,暗红色,最为寻常的杉木门,而门前悬着的门匾也没有半个字的多余坠饰,只是一块看着很有些年头的古旧木匾,上书简单的两个字“杨府”!
  杨府的正门与李恪恢弘阔丽的楚王府根本不能相比,但李恪看着眼前这简朴的门脸却不敢有丝毫的轻视。
  弘农杨氏,千古名门,哪怕摆在李恪面前的是一间草屋,他又岂敢有半分轻慢。
  “我乃楚王府文学岑长倩,烦请通报贵府主人,唐三皇子楚王殿下如约拜会。”到了杨府门外,岑长倩把楚王府的拜帖递到了杨府知客门人的手中,拱手道。
  楚王李恪将临,这也是杨府门子早就知道的,他听闻岑长倩之言,自岑长倩手中接过名帖,当即命人开了府门,对李恪道:“还劳殿下和两人大人随小人入府稍待,主人稍后便至。”
  “有劳。”李恪道了声谢,随着杨府门子进了府内。
  杨家虽然清贵,但李恪却为当朝亲王,如今虽是代其母杨妃前来,但杨府上下也不敢有丝毫怠慢,李恪方一入府,已有人飞奔前往府内传告。
  李恪在会客的偏厅坐了不过片刻,便有一年过六旬,虽须发花白,但精神倒还尚好的老者进入了偏厅中。
  “老臣杨恭仁拜见殿下。”杨恭仁入内,便对李恪拜道。
  杨恭仁虽以致仕,但却为李世民拜为特进。
  所谓特进,散官之列,官拜正二品,唯以功德赐位特进者,位次三公,见礼如丞相。故而杨恭仁虽以辞官,却仍有官身,需以臣礼相见。
  杨恭仁年迈,李恪又有拉拢之心岂会要杨恭仁以大礼参拜。
  李恪见状,连忙箭步上前,扶起了正欲下拜的杨恭仁,对杨恭仁:“老国公不必多礼,快快请起。”
  杨恭仁起身,看着李恪,对李恪笑道:“老臣见殿下之时,殿下尚是孩提,如今再见,殿下已是风度翩翩的少年郎了。”
  武德九年时,李世民继位,杨恭仁去宰相位,罢吏部尚书,改任雍州牧,为大半个关中名义上的首官,那日李恪请命北上,杨恭仁自也在大殿之中。
  不过李恪武德九年北上为质,杨恭仁致仕于贞观三年,而李恪贞观四年返京,故而自李恪北上之后,近七年来,杨恭仁还是初见李恪。
  李恪道:“老国公乃李恪母族长辈,本该早来拜见,无奈朝务在身,一直迁延至今,还望老国公勿怪。”
  杨恭仁闻言,忙道:“殿下言重了,殿下身兼数职,能借南下之机得空来见我这个赋闲的老朽,臣已不胜感激。”
  李恪笑道:“老国公自谦了,老国公虽已致仕引退,然老国公乃朝之干城,如今国务繁忙,父皇还时常当着李恪之面提及老国公,恐怕父皇早晚还需召见老国公商讨国事,”
  李恪所言,多半是嘴边的恭维之词,毕竟他的话谁又能去分清真假,难不成还去想李世民询问不成?
  杨恭仁自贞观三年致仕后,虽长居华阴,甚少在长安露面,但他对朝堂的关注却丝毫没有因此而减少。
  自打贞观四年,李恪回京后,他就从未断过对这个三皇子的关注。李恪之事,一桩桩,一件件,他都了若指掌,在他看来,李恪虽然年少,可却丝毫不简单,跟这样的小狐狸打交道,杨恭仁绝不会有丝毫的大意。
  杨恭仁知道李恪来此的心思,也知道李恪这么说的意思,但他却故意绕开话题道:“承蒙陛下错爱,老臣如今已是闲人一个,更兼老迈,朝中之事已无力也无心多问了。”
  李恪道:“老国公得我大唐两朝帝王看重,引为臂膀。岂不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言,老国公有济世安民之能,若是甘居华阴一地,岂非我大唐之失,天下之失,百姓之失?”
  杨恭仁摇了摇头,接着道:“臣已经老了,又无曹魏王之志,不敢多问朝中事,但能得晚年安泰足矣。”
  杨恭仁说话圆滑地厉害,简直滴水不漏,李恪有意把话题去往朝务之上去引,可杨恭仁却死活不接他的话,着实叫李恪有些无奈。
  不过既然杨恭仁左右不接李恪的话,李恪无法,也只得将话挑开了同他说。
  李恪问道:“老国公年迈,退居华阴,朝中之事兴许已无心过问,但杨家事,老国公总不会不管不顾吧。”
  

第216章 杨恭仁
  李恪并非专程来此,不过是过路华阴,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跟杨恭仁慢慢圆转推敲,李恪见杨恭仁嘴巴严地厉害,丝毫不接他的话头,只得自己挑明了开来。
  “小狐狸已经坐不住了。”杨恭仁听着李恪的话,心中一下子便冒出了这样一个念头。
  杨恭仁对李恪问道:“眼下杨家事并未不妥之处,臣不知殿下之言何意?”
  李恪道:“武德五年,老国公为凉州总管,奉太上皇之命统兵平定瓜州刺史贺拔威之乱,那时长孙无忌嫡亲兄长,鹰扬郎将长孙恒安亦在军中。然长孙恒安因行军迟缓,险贻误军情,被老国公施以军法,丢了大半条性命,至今还是个半残之人,不知老国公可还记得?”
  李恪今日敢带着岑长倩和席君买两人便来杨府,自然是下过功夫的,杨恭仁之事他早已命人彻查,了然于胸。
  武德五年,太上皇李渊因杨恭仁曾于前隋任甘州刺史,熟悉西北军情,故而以杨恭仁为凉州总管,抚慰西北。
  时逢西北多乱,瓜州刺史贺拔威外结颉利,意欲献瓜州于突厥,杨恭仁领军攻伐,命时任鹰扬郎将的长孙恒安急行军,领军自侧翼前往驰援。
  可长孙恒安行军不利,延误军机,使得大军主力被围,险致杨恭仁大军溃败,好在贺拔威犯上作乱不得人心,被杨恭仁行反间计,策反叛军擒杀贺拔威,这才得以反败为胜,平定西北。
  可此战虽胜,但长孙恒安大错已成,杨恭仁于战后依军法严惩长孙恒安,杖责八十,生生把长孙恒安的两条腿给打断了,至此两人结为死敌。
  但此时若只是简单的两人关系不和倒还好办了,可偏偏杨恭仁乃杨氏族老,长孙恒安又为长孙无忌胞弟,两人结仇,也就意味着杨家和长孙家结仇,动静便就闹得大了。
  “确有此事,不过以殿下的年纪,竟还知道这些,着实不易,殿下有心了。”杨恭仁听了李恪的话,平淡道。
  武德五年,李恪年方四岁,那个时候的李恪恐怕还没到记事的年纪,如何能知道西北边陲之事,多半也是他千方百计打听来的。
  李恪道:“李恪对长孙大人一向‘敬重’,故而长孙家的事情,李恪多少也知道一些。”
  敬重?
  杨恭仁听了李恪的话,看着李恪虽年少,却一脸正经的模样,心中也不禁觉得好笑。
  李恪与长孙无忌不合,明里暗里不知相互角力了多少,可李恪当着旁人的面,竟还能心安理得说出这样的话,李恪的心术如何且先不说,光是这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本事已经很有几分功底了。
  其实对于长孙恒安之事,杨恭仁又何尝不觉得懊恼。
  当初杨恭仁在惩处长孙恒安之时,李建成尚在,李世民还只是大唐秦王,长孙无忌不过是从五品的刑部郎中,当时已经贵为侍中,当朝宰辅的杨恭仁又岂会将长孙恒安,甚至是长孙无忌看在眼中,毕竟谁能想到,在短短五年之后,李世民便将成为大唐皇帝,而长孙无忌亦将名冠当世。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