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倒是没想到杨妃竟会突然怎么说,听了杨妃的话李恪也是微微一愣。
不过如今的李恪已经年满十五,待他两三载后自扬州回京,确实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
杨妃的话李恪倒是不知该如何回,可也不等李恪开口,倒是一旁的高阳先不乐意了。
高阳忙道:“高阳不要阿兄外放,也不要阿兄成婚,阿兄若是不在长安了,便没人陪着高阳玩了。”
杨妃听了高阳的话,只当是高阳年幼贪玩,黏着兄长,于是道:“恪儿和愔儿年纪都不小了,就算不离开长安,早晚都要外出开府,娶妻生子的,谁还能陪着你一直玩闹下去。”
高阳自幼娇纵,被李世民、李恪,还有李愔三人宠着,年纪虽不大,脾气却不小,她听不得杨妃的话,气鼓鼓地便转头离去了。
杨妃看着高阳赌气离去,无奈地摇了摇头,对李恪和李愔抱怨道:“高阳要什么给什么,都是叫你们宠坏了,稍不顺心便生了小脾气。”
李愔道:“高阳年幼,又与阿兄很是要好,阿兄突然要离京,高阳自然不舍,闹些小脾气也是有的,过些时日便好了。说到底,真正可恨的还是朝中的那些大臣,天生异象与阿兄何干,他们竟也随意攀扯,害的阿兄出京任官。”
李恪闻言,对李愔道:“太子一党,早视我如眼中之钉,巴不得我早日离京。不过我为亲王,离京外放不过是早晚的事情,此次虽然突然,倒也在我意料之中。”
李愔道:“皇子外放,本也是常例,倒也无甚不妥。只是魏王李泰与阿兄同年,相差也不过数月,为何阿兄出京了,他便不必,难不成只因他是太子胞弟吗?”
李恪听着李愔的话,忙道:“愔弟慎言,这话跟我说说也就是了,切莫出去说于旁人听。”
李愔见李恪似有焦急,笑道:“阿兄勿忧,弟知晓轻重,此时若是叫旁人知道只会平白与魏王结怨,无甚益处。”
李恪摇了摇头,笑道:“我倒是不惧魏王,只是留他在长安,尚令有用处。”
李恪被群臣所参,以致外放,可李恪却丝毫不愿攀扯李泰。
李恪这么自做自然不是因为跟李泰兄弟情深,而是另有所图。
李恪虽身不在长安,但却不想看着李承乾闲着,留着同样野心勃勃,又极得李世民宠爱的李泰在京,也算是给李承乾留个绊子。
更何况李恪护着李泰在长安,也能给李世民留下兄友弟恭之象。
也不知一旁听着的杨妃是不是已经猜到李恪的意图,李恪的话音刚落,杨妃便道:“此事已成定局,便不必多提了,你此次南下,娘有一事想托付与你,你仔细听着。”
李恪道:“阿娘只管吩咐。”
杨妃问道:“你此往扬州,可是出潼关,过洛阳,自运河南下?”
李恪回道:“正是。”
杨妃道:“你自潼关往洛阳,必过弘农,弘农杨氏是娘的娘家,娘自打嫁于陛下便再未回过弘农,娘已同杨氏族老通过书信,此番你过路弘农,便代为娘去祖祠上柱香吧。”
李恪听了杨妃的话,心中一动。
弘农杨氏,关西巨阀,可以媲美关中韦杜的世家名门,无论朝野上下,都有着极高的威望。
弘农杨氏起自西汉,至今已传近千年,虽不入七宗五姓之列,但论实力,绝不在七宗五姓之下,可谓天下世家翘楚,海内景望。
李恪与李承乾相比,除了名分,最大的差距便是在世家门阀的支持。
在文教未普,科举尚未大兴之前,天下士族仍旧能与皇权半分天下,有着极大的话语权,甚至就连大唐的建立都与世家门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李恪少时北上,曾救关中百姓于水火,在百姓之中威望甚高,但关中和陇右的世家门阀却不买李恪的帐,偏偏与李承乾走的极近。
而当今天下,若论世家门阀之力,最为强劲的莫过于有开国之功的陇右门阀,其次便是山东世家了,可李泰为魏王,封于洛阳,故而山东士族,心向李泰者甚多,并不买李恪的帐。
李恪要想同李承乾抗衡,只能选择拉拢以萧氏为首的江南世家。
因李恪与萧皇后有恩,李恪之师亦是江南名门子弟,故而李恪想要拉拢江南世家倒非难事。
只是自打南北朝侯景之乱后,江南世家的实力便大打折扣,光是靠着江南世家的那些文臣,想要与李承乾对抗自非易事,若是李恪能拉拢弘农杨氏为己用,那他的手中便多了一块重要的筹码。
李恪看着杨妃,已经猜到了杨妃的用意,面露激动之色。
杨妃看似不显山不露水,不经意间已经为李恪想了这般许多。
李恪当即道:“儿定当代阿娘前往杨氏宗祠祭拜,不浪费阿娘一片苦心。”
杨妃看着李恪颇显激动的模样,摸了摸李恪的头顶,怜爱地笑道:“多大的人了,怎的还不甚稳重,做事毛毛躁躁的。”
李恪笑道:“阿娘勿怪,就算儿臣将来娶妻生子了,阿娘的面前仍是孩童。”
第210章 岑长倩
李恪此次南下扬州,虽是为官,亦当无性命之忧,但儿行千里,杨妃又怎能不挂念。
杨妃将李恪唤进宫中,耳提面命了一番,仔细交代了许多事情,这才准李恪出宫回府。
李恪出了昭庆殿,自含光门出了皇城,便直奔楚王府而回,当李恪策马赶回王府时,刚至府门外,便听得守门的王府卫率传信,有一少年男子持岑文本的名帖拜见。
岑文本官拜楚王府长史,乃李恪臣属,但李恪与岑文本名为君臣,实为师徒,岑文本视李恪更是如自家子侄一般照看,李恪待岑文本自也礼敬非常。
李恪听闻有人拿着岑文本的名帖求见,只当岑文本有要事相告,没有丝毫的怠慢,当即便往王府会客的偏厅而去。
当李恪来到偏厅的门外,抬眼望去,果然,在偏厅之内坐着的正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这少年眉清目秀,唇红齿白,身着布袍,衣着简单,虽不显富贵,但一眼望去却颇有几分书生儒气,绝非寻常人家教养出来的子弟。
“父皇相诏,本王在宫中逗留了些时间,叫公子久候了。”李恪一入偏厅,便对厅中坐着的少年拱手道。
这少年听得李恪的声音,抬头望去,他此前虽从未见过李恪,但见一身着亲王袍服的李恪入内,哪还不知李恪的身份。
少年连忙起身拜道:“草民拜见殿下。”
李恪上前,亲自将少年扶起,对少年笑着问道:“公子奉岑师之命而来,不知可是岑师有何吩咐?”
少年自怀中取出了岑文本的名帖,递到了李恪的手中,对李恪道:“草民奉家叔之命,特来王府,为殿下效力。”
李恪听了少年的话,微微一愣,在脑海中慢慢思虑了起来。
岑文本既是李恪恩师,又可谓李恪谋主,李恪对岑文本自然极是了解。
岑文本乃前隋虞部侍郎岑之象次子,其兄乃校书郎岑文叔,其弟乃秘书郎岑文昭。
岑文昭才年近三旬,成婚不足十载,岑文昭之子自不可能是这般年岁,故而眼前的少年只会是岑文叔之子。
岑文叔早年亡故,已不在人世,岑文叔之子便被岑文本带在身边,亲自抚养,视若己出。
李恪听着眼前少年的话,已经八分猜到了这少年是何人。
李恪问道:“你可是岑师长侄岑长倩?”
岑长倩听了李恪的话,面露讶色,他此前从未自报姓名,没想到李恪竟知道他是何人?”
岑长倩问道:“殿下竟知在下拙名?”
李恪笑道:“岑师曾同本王提及棘阳岑氏诸子,岑师最为盛赞的便是你,本王岂能不知。”
去岁年末,岑文本在王府同李恪闲聊之时,李恪曾提及自己一人在府中读书苦闷,想请岑文本荐一岑氏子弟来同他伴读,李恪便曾自岑文本口中听过岑长倩这个名字。
岑文本提及岑长倩时颇多赞誉,甚至远在其子岑曼倩之上。
此番李恪不日即将南下扬州,岑文本必是想起了李恪曾同他讲过的话,故而命岑长倩来寻李恪,拜入王府效力。
不过李恪对于岑长倩的了解自不只限于岑文本口中所述,李恪对岑长倩这个数十年后,在武周朝叱咤风云,对李唐忠心耿耿,一度官拜右相的名臣自然知晓。
不管是出于对岑文本的信任,还是李恪自己所知之事,他对岑长倩都有着足够的好奇和重视,尽管眼前的岑长倩还只是一个比他都年少上三岁的少年。
李恪对岑长倩道:“公子初来,若乍居高位恐难伏众,本王欲以公子为楚王府文学,不知公子可愿屈就?”
岑长倩虽然早知叔父岑文本乃楚王心腹,极得楚王重用,可他万万没想到李恪竟开口便是楚王府文学一职,着实惊住了他,而这仅仅只是靠着岑文本的一张名帖而已。
岑长倩忙道:“殿下实在太过抬爱草民了,草民一介少年,不过略通文墨,岂敢当正七品文学一职,草民只愿殿下身旁跟着的侍读便可,何需官职傍身。”
岑长倩的意思,李恪自然知晓。
相似小说推荐
-
回到民国当医生 (三关风月) 潇湘vip2022-03-04完结抗战 群像外科医生江来未曾料到自己会回到波澜壮阔的年代。可他拿不了枪杆子,只能拿起...
-
演武令 (鱼儿小小) 起点VIP2022-03-30完结宣统二年,精武门创立。面对列强入侵,清帮横行。杨林只手遮天,拳镇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