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庶子夺唐 (江谨言)


  “袁天罡,玄都观,栖云道长弟子。”李恪在脑海中想着这些东西,猛然回忆了什么。
  武德九年,李恪曾陪同杨妃前往玄都观还愿,他在玄都观的后院遇到了两人弈棋,其中一人是李恪现在的恩师岑文本,另一人便是眼前的袁天罡了。
  原来他同袁天罡早就有过一面之缘了,可岑文本能同袁天罡弈棋,却又不知岑文本和袁天罡又是怎样的关系了,李恪想着,心中不禁也满是好奇。
  “草民袁天罡拜见陛下。”袁天罡被韦挺亲自领着进了甘露殿,对殿上坐着的李世民拜道。
  李世民抬了抬手,示意袁天罡起身,对袁天罡问道:“朕急诏真人前来所为何事,想必真人应该已经知晓了吧。”
  袁天罡道:“回禀陛下,臣已知晓。”
  李世民问道:“白虹贯日异象百年难遇,今日骤然出现,你可知吉凶?”
  袁天罡抬头看着李世民,神色平淡地回道:“白虹贯日主凶,主大凶。”
  袁天罡在路上便已知晓此事,再加上他既为世外之人,自然不至轻易慌张,可他的话落入殿中君臣的耳中,便引起了一阵哗然之声。
  原因无他,只因袁天罡说的实在是太过直白了,就连李恪也被惊住了。
  “凶主何事?”李世民闻言,接着问道。
  袁天罡缓缓回道:“白虹贯日,凶主江山社稷,或有宵小,或有天灾,陛下切不可轻视。”
  李世民听着袁天罡的话,面露凝重之色,天相这种东西,固来无史籍可证真伪,但为帝王者,却鲜有不信的,纵是英明如天可汗也未能例外。
  李世民问道:“却不知此天相应于何处?应于何人?”
  袁天罡凝眉思虑了片刻,回道:“应于何人,尚且不知,然白虹贯日位在巽兑,当应东南,异象所应的当在东南向。”
  “东南向?”李世民听着袁天罡的话,微微皱了皱眉。
  东南之位太大,有淮南、江南、岭南三道,光是知道一个东南,能顶何用?
  李世民问道:“真人既知何位,可知如何破之?”
  袁天罡摇了摇头道:“此乃神机,非人可能断之,望陛下恕罪。”
  李世民听了袁天罡的话,也不禁有些失望,对袁天罡问道:“难不成此事就别无他法了吗?”
  袁天罡回道:“天显异象,东南或乱,然天机难测,任谁都不可全然看破,人力所能为者,无非防微杜渐而已”
  袁天罡的话倒也中肯,更未指向何人,但这句看似寻常的话落在了有心人的耳中,却听了不一样的味道,对于他们而言,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袁天罡话音刚落,便有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出列道:“启禀陛下,臣有事启奏。”
  李世民见状,只当于志宁或有良策,于是道:“于卿何事?”
  于志宁道:“异象之祸,应在东南,当主东南祸事,臣有三策奏于陛下,还望陛下闻之。”
  李世民欣然道:“于卿但请直言。”
  于志宁道:“东南大凶,无非天灾人祸,若欲破之,当因事而论,故依臣看来,当有三策可行。其一,命朝中重臣为东南三道黜置使,亲往巡查各道诸事,清政务,访民声,以绝人祸。”
  命朝中重臣巡视地方,李世民本就有此意,而且此事无论关否天相,均于社稷有助,李世民自然应允。
  “准。”李世民挥了挥手,对于志宁道。
  听得李世民已准其一,于志宁接着道:“其二,东南之患若为天灾,臣以为当早备粮草,屯于州郡,以备不时之需。”
  “准,今岁东南各州郡,可留两成税粮于地方府库,以备不时之需。”东南本就为丰粮之地,自东南抽调税赋屯粮并非难事,李世民也应了下来。
  于志宁见得李世民已尽数应下一、二两事,眼中却丝毫不见轻松之色,反倒越发地紧张了,因为他此前一番话,为的都是这其三。
  于志宁接着道:“其三,楚王殿下已然长成,依例自当就藩,之官扬州,扬州乃东南首要,若有楚王坐镇,当可保东南半壁无虞。”
  于志宁官拜太子左庶子,乃太子之师,亦为东宫属官,近年来李恪的势头已对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起了威胁,他看在眼中,也急在心中,今日难得有如此良机,于志宁自然不会错过劝李世民把李恪外放扬州之官的机会。
  只要李恪之官扬州,便是远离长安城这个权利中枢,那他对李承乾的威胁自也小了许多。
  于志宁之前的两策说的极为中肯,李世民也都尽数应了下来。但这第三策落入李世民的耳中,李世民先是微微一愣,紧接着却面露不悦之色。
  李世民面有不悦,而原本安坐殿中,一言不发的李恪,也被于志宁的话惊住了,之前还是事不关己,没想到这是这么一瞬,李恪便被拉入了旋涡正中。
  李恪官拜扬州大都督,这大都督之职本是李世民宠爱,为他加的官衔,可没想到他这个有名无实的扬州大都督如今竟也成了太子一党对付他的手段。
  

第207章 自请
  “白虹贯日异象应在东南,而我儿身在关中,与他何干,于卿之言是不是太过牵强了。”李世民盯着于志宁,不满地问道。
  对于李世民的反应,于志宁早有预期,李恪已到外放的年纪,若非李世民护着,早该如其他宗室子弟一般外放地方了,又怎会拖到今日,故李世民不愿李恪外放,倒也不出于志宁所料。
  于志宁道:“扬州乃东南第一重镇,一地所系乃我大唐东南半壁之安危,而自贞观四年,殿下受封扬州大都督以来,至今还未之官扬州。扬州地方首官出缺,势必不利州郡安稳,异象所应的未尝便不是扬州。”
  扬州地处淮南,其富庶天下皆知,甚至不在两京之下,否则当年的隋炀帝也不会流连扬州不愿返京,以致关中失守,丢了天下。故而于志宁所言扬州城关系东南半壁江山的安稳,倒是不是虚妄之言。
  不过扬州归扬州,天相归天相,这与李恪又有何干系,李世民问道:“扬州之重,朕自知晓,然白虹贯日异相与我儿又岂有干系。”
  于志宁道:“启禀陛下,依大唐法例,皇子长成,自当外放地方为官,近楚王已年满束发,却尚在长安,于理不合,白虹贯日之相兴许便是上天警示,规劝陛下命楚王就藩。楚王乃当世人杰,天潢贵胄,兴许楚王一去,这东南的灾祸便免了呢。”
  于志宁先据法例,讲天相,而后又对李恪不吝褒奖,为的无非就是劝李世民将李恪外放。
  而满朝上下,希望各皇子外放地方的绝不在少数,有怀揣私心,也有公心为国的,但无论出自何意,当于志宁之言一出,大殿中顿时热闹了起来。
  “启禀陛下,臣以为于侍郎之言极是,皇子成年而不外放,于国不利,还望陛下慎思。”于志宁话音才落,新晋侍中魏征便跨步出列,对李世民道。
  李世民看着魏征出列,不禁皱了皱眉头。
  于志宁虽然耿直,但倒也不是犟脾气,未尝说不通,可魏征却是头倔驴,他既然出列进言了,势必是要追着问到底的。
  不过真正叫李世民头疼的还不止于此,群臣中有魏征打了头,魏征话音刚落,大殿之上又纷纷站出了几人,齐声道:“皇子成年外放,实乃朝之定例,望陛下善纳忠言。”
  众人说着,李世民的脸色不自觉地变得难看了起来。
  李世民不悦道:“我儿年方十五,天之异象与我儿何干,难道你们便非得逼我天家父子相离,不得相见吗?”
  李世民之言,已有怒意,若是旁人,早该谨慎起来了,可魏征却对李世民的不满浑然未觉。
  魏征道:“楚王与陛下虽是父子,却更是君臣,所谓天地君亲师,君在亲前,先君臣,而后父子,楚王既为唐臣,自当奉臣命。”
  皇子成年后离京,确是朝之惯例,而李恪虽然方才一十五岁,但已然之官右骁卫,每日理政,以李恪眼下的情况,再强留京师确实说不过去。
  往日便常有人向李世民进谏,请皇子外放,可李世民一直压住不表,可如今于志宁借着白虹贯日的天象,他们旧事重提,又有满朝大臣帮衬,李世民纵然不舍李恪离京,也难护着李恪。
  李世民只得怒道:“何谓善纳忠言?武德九年,突厥破关,兵叩渭水,那时若非楚王自请北上为质,岂有今之大唐,岂有今日之众卿。今日众卿在大殿之上逼楚王出京,却不思楚王之功,难道便是为臣之道吗?”
  于李世民而言,李恪自是臣,可于李恪而言,魏征、于志宁等人也是臣。
  魏征是耿直,但也不是胡搅蛮缠之人,李世民的一番话,倒叫他愣住了。
  李恪不同于寻常皇子,少时便有功绩在身,对百万关中百姓更有活命之恩,这些功劳是魏征万万不敢,也不会去抹杀的,他一时间倒不知该如何回话了。
  不过魏征到底是头犟驴,虽然不知该如何回李世民的话,但既是他认定的事情,他便不会退让半步,魏征站在大殿之中,虽无话可说,但是脸憋地通红也未退让半步。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