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1)注意宰辅《明皇杂录》卷上记道:"开元中,上急于为理,尤注意于宰辅"。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 年)十一月李林甫兼中书令之前,玄宗始终是注意宰相的选拔与任用的。
  姚元之提出"十事要"后,立即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元元年(公元713 年)十二月改年号后,即以姚元之兼紫微令(中书令改称),为首相。为避"开元"这一尊号,姚元之复名崇,遂称姚崇。10 余日后,又以卢怀慎为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即副相。姚崇"善应变,故能成天下之务"①,因而当时多认为他是"救时之相"。卢怀慎为官"忠清直道",中宗后期多次上疏"陈时政得失",如今与姚崇同时为相,"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当时人称其"伴食宰相"②。一个"救时之相",一个"伴食宰相",司马光通过对开元最初几年朝政的考察,得出结论:"(姚)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③。
  开元四年十一月,卢怀慎病危,上表举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称其"并明时重器,圣代良臣"。十二月,姚崇任满3 年,亦举荐宋璟接替首相之职。闰十二月,玄宗以宋璟兼黄门监(侍中改称),紫微(中书)侍郎苏颋同平章事。这更是一对"同心戮力"的宰相。宋璟素以刚正著称,前面所叙顶撞太平公主"易置太子"便是突出一例。宋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才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史称玄宗"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④何以得如此?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颋的默契配合。苏颋"少有俊少,思如涌泉",中宗时文诰多出其手,玄宗仍以其"掌文诰"。苏颋与宋璟同知政事的3 年中,"璟刚正,多所裁断,颋皆顺从其美;若上(玄宗)前承旨、敷奏及应对,则颋为之助,相得甚悦。"⑤宋璟、苏颋的这种默契配合,比之姚崇、卢怀慎的"同心戮力"可谓更进一步了。
  到开元八年正月,接替宋璟、苏颋的也是一对刚柔相济的"良相",即张嘉贞、源乾曜。他两人虽然不如前面两任政绩卓著,但相比后来,"寅亮帝道,弼谐王政,恐一物之乖所,虑四维之不张,每克己励精,缅怀故实,② 《大唐新语》卷1《匡赞》。
  ③ 参见《新唐书》卷124《姚崇传》。
  ① 《大唐新语》卷1《匡赞》。
  ② 《旧唐书》卷98《卢怀慎传》。
  ③ 《资治通鉴》卷211 玄宗开元三年"臣光曰"。
  ④ 《资治通鉴》卷211 玄宗开元四年闰十二月。
  ⑤ 《旧唐书》卷88《苏瓌附苏颋传》。
  未尝有乏"①,也是有足称道的。
  自开元十一年正月贬张嘉贞、用张说兼中书令以来,10 余年间,几乎每届宰相之间都有不和的情况。先是张说与张嘉贞"不平",继而是张说与源乾曜"不相平"。张说罢相后,李元紘、杜暹先后为同平章事,共知政事。但李、杜"多所异同,情遂不叶,至有相执奏者"②。接下来,侍中裴光庭与中书令萧嵩"同位数年,情颇不协","争权不协"③。裴光庭死后,韩休为同平章事,"守正不阿,(萧)嵩渐恶之",两人常常"争论于上(玄宗)前"④。开元二十一年底,玄宗将萧、韩两人一齐罢免,改任裴耀卿、张九龄并同平章事。第二年五月,以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大体恢复了开元初年宰相"同心戮力"的状况。
  玄宗"注意于宰辅",开元前期的10 余年,宰相"同心戮力",奠定了太平之基。开元中期的10 余年,宰相基本不和,但玄宗尚能处置得当,大体是3 年左右一换班,既不许争斗不休,形成朋党;又不偏袒某一方,出现专权。从而,保证了朝政安定,实现治平。
  (2)出入常均重视地方治理,玄宗也有其独特之处。
  诛灭太平公主数日后,玄宗即下敕:"自今已后,都督、刺史每欲赴任,皆引面辞。朕当亲与畴咨,用观方略"。⑤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对治理地方"方略"的高度重视。开元二十四年,仍然念念不忘地方吏治,下敕称:"诸刺史、县令,与朕共治,情寄尤切"①。因此,《新唐书·刑法志》这样概括开元前期、中期的地方治理情况:"玄宗自初即位,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戒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二十年间,号称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
  玄宗亲选太守、县令,贯彻并推行了一项"出入常均"的措施。开元二年正月下制:"选京官有才识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迹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为恒式。"②这里的一"出"一"入",实即京官与地方官的交流,并要形成制度。六年,再颁敕"于京官中简择历任有善政者补署"刺史。八年又敕:"诸司清望官阙,先于牧守内精择。都督、刺史等要人,兼向京官简授。其台郎下除改,亦于上佐、县令中通取。"③十二年,在《重牧宰资望敕》中重申:"三省侍郎有缺,先求曾任刺史者。郎官缺,先求曾任县令者。"④制敕接二连三地颁发,京官陆续被择选出京。李濬,在玄宗尚为太子时,被选为太子中允。开元初,出为麟州刺史,政有能名。又授润州、虢州、潞州刺史,"所历皆以诚信待物,称为良吏。"⑤开元十二年山东旱灾,
  ① 《贞观政要》序。
  ② 《旧唐书》卷98《李元紘传》。
  ③ 《旧唐书》卷99《萧嵩传》、卷84《裴行俭附光庭传》。
  ④ 《资治通鉴》卷213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三月、十月。
  ⑤ 《唐会要》卷69《都督刺史以下杂录》。
  ① 《唐会要》卷81《勋》。
  ② 《资治通鉴》卷211 玄宗开元二年正月。
  ③ 《唐会要》卷68《刺史上》。
  ④ 《全唐文》卷35。
  ⑤ 《旧唐书》卷185 下《李濬传》。
  玄宗命台阁名臣以补刺史,黄门侍郎王丘、中书侍郎崔沔、礼部侍郎韩休等5 人出为刺史。十三年,玄宗"自选"诸司长官有声望者大理卿源光裕、尚书左丞杨承令、兵部侍郎寇泚等11 人为刺史,命宰相、诸王及诸司长官、台郎、御史"饯于洛滨,供张甚盛",玄宗还"自书十韵诗赐之"①。大批京官被选为刺史,不仅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也起着改变"轻外官"观念的作用。在"出"的同时,玄宗更注意"入",选调政绩卓著的地方官为京官。
  前面叙述过的宰相姚崇、宋璟、张嘉贞、源乾曜、杜暹、萧嵩、裴耀卿等,都是从地方官直接拜相的。"诸司清望官"包括三省副贰,也多优先从刺史中"精择"。《旧唐书·良吏传下》中,开元前期、中期的不少地方大员,都因"政术有闻"而"入"朝为官。倪若水为汴州刺史,"政尚清静,人吏安之",又上表谏止宦官奉旨江南采集禽鸟,玄宗手诏称其"守节弥固,骨鲠忠烈",入拜户部侍郎。姜师度历任陕州刺史、河中尹、同州刺史,以疏决水道、设置盐屯、引水种稻为己任,"公私大收其利",入为将作大匠。崔隐甫初为洛阳令,"理有威名",历华州刺史、太原尹,"人吏刊石颂其美政",开元十四年入为御史大夫,"在职强正,无所回避",玄宗也谓其"海内咸云称职,甚副朕之所委"。地方官入朝,较京官体察民情,可使下情上达,决策比较符合实际。
  开元前期、中期,京官出为刺史,经过几年,再"精择"入朝为三省副贰及"诸司清望官",这种情况比较普遍。由内而外,再由外入内,上下交流,出入常均,使得京官与地方官的素质得到提高,有力地推动着"开元之治"的实现。
  注意宰辅、出入常均,是玄宗任贤致治的两个突出特点。后世的宰臣、史臣都很追慕开元盛世的"多士盈庭",称赞道:"开元之初,贤臣当国,四门俱穆,百度唯贞"②。
  在叙及开元前期、中期"贤臣当国"之时,还要提到的是玄宗的求谏纳言。
  前面姚元之所上"十事要"的第九要便是纳谏诤,玄宗回答:"朕非唯能容之,亦能行之。"两个多月后,果然"行之",下制"求直谏昌言、弘益理政者。"当时,不单朝官、外官,就是平民百姓,也多有上书陈时政、直言切谏的。开元五年,玄宗在东都召见僧一行,"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永穆公主出嫁,"敕有司优厚发遣,依太平公主故事"。僧一行直言相谏,以为"太平骄僭,竟以得罪,不应引以为例。"这样一提醒,使得玄宗"遽追敕不行,但依常礼。"①道士叶法善也常"以理国之法,数奏昌言",玄宗往往于"听政之暇,屡询至道"②。和尚、道士尚且如此,内外臣僚更不例外。同时,根据宋璟建言,恢复了太宗时的谏官议政制度,使得中枢决策在博采的基础上更符合实际,减少失误。
  玄宗前期、中期的求谏容纳,虽然常常与太宗的求谏纳谏相提并论,但玄宗关于谏诤的思想则远不如太宗。太宗的求谏纳谏明确贯穿着"君臣同心,共成治道"的思想,而玄宗则缺乏这样的认识。在具体做法上,如导人使谏、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