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虫洞去明末 (天下无二汪)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天下无二汪
- 入库:04.13
厮杀了整整一个多时辰的东江镇战士们,狂热的跳着、蹦着、喊着、哭着、笑着……
重重吐出一口浊气的陈继盛,也是喜笑颜开。
从去年被建奴十万大军暴揍,东江镇的将士憋屈了快一年。今天打的很惊险,但是很痛快。
陈继盛战场感觉多敏锐,建奴的退兵只有一个可能,他转过身来眺望河东岸,只见灰黑色的烟雾远远的直上九霄,这里距离义州城横跨鸭绿江直线大约四里多路,这里能看到烟雾。可想而知,义州城肯定被毛帅拿下了。
大胜啊!大胜!
他这边杀的都是炮灰兵,毛帅那边可最少有一百真虏,和两三百的鞑子。
陈继盛回头看看面前欢呼的弟兄们,下了迅速打扫战场,抓紧建寨的命令。
欢呼的兵卒们这才迅速的散开,从堆成小丘的尸堆里,拉拽出自己人的血呼啦的尸首,毫不嫌弃的扛上肩膀,一路念叨着:“兄弟,俺们胜了!你在下面跑快点,追上这些王八蛋,继续往死里揍他????!”
一场残酷的血战,建奴的阿哈奴隶兵死了将近一千多,重伤没跑掉的都被补了刀。扒的赤条条的扔在一起,用土封成丘状,这叫京观!
自己人这边死了两千多,也都解了甲胄,或取下兵刃。在防线不远的树林里挖了四五个大坑,都埋在一起,怕被建奴祸害,都没敢立坟头,铺平了,还用脚踩实了,扔上杂草枯枝掩盖。
陈继盛重新把缴获的甲胄分配下去,领到的人,也不嫌血污,赶紧披上,这在战场上就是多了一条命。
工匠们和辅兵也抓紧伐木,重新在阵前布置陷马坑,被拆散的拒马和鹿砦重新钉好,捆紧。
一番忙碌不谈。
没多长时间,河里划过来一艘快桨船,给陈副将送来毛帅的通报。
“血战三日,义州城尽屠,顽寇突围数次,俱未能行,举火焚城,强行攻入,施救不及,内城被焚过半,外城缴获颇丰。杀敌千余。”
陈继盛也是大喜,让传令兵把他的战报也上报毛帅处,申请补充战兵和火炮,准备守住这处登陆点,拖住阿敏。
又让人用船把新割的首级统一送到义州城去,到时和义州的首级一起运回登莱报捷,二千多的首级,也是近年来难得的大捷,加上又夺一城,明年东江镇的日子要好过很多。
看着装满首级的船驶向对岸,陈继盛不由眺望东北方向,也不知道穆字营到哪里了。
如果真如预期,能够杀到建奴的旧都,哪怕放把火也是好的啊,既能解气,又能在捷报上锦上添花,增色不少。
大明崇祯元年九月三十,
下午17:20,鸭绿江西岸,
深秋季节,江水深绿如蓝,
青山环绕,夕阳、火烧云、
绚丽的晚霞倒影在江水中,
群山层林尽染,枫叶火红,
岸边的大片开始泛黄的芦苇荡,芦花纷飞,好一番深秋的江景山色,可惜无人留意。
在西岸的一处无名渡口,红武远征军最后一批鸳鸯队已经全部上岸,后勤兵们将六十几张巨木制作的木筏,全部拖到离岸边不远的江心岛上,系紧绳头。
二十七日出兵以来,全军两千五百人,绕过义州城后,一路沿着鸭绿江岸边的山道奋力向前,后勤队这次走在夜不收小队的后面,大部队的前面,到达指定的渡口后,全力伐木,制作木排,这一处渡口,位于义州和昌城之间,鸭绿江在此拐了一个大湾,河中间有处江心岛,上面树木不少。
此处悬崖峭壁、山高林密,全是最原始的森林地带,这里一直到后世都开发的不怎么样,周边林地全是高大的巨树。
夜不收的特等射手倪大,还用汪鹏那把来自现代的精钢劲弩,射倒一头成年的东北虎。
陈昌平大喜过望,当场就要把虎鞭泡酒,说给汪鹏补补身体,汪鹏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跟谁俩呢?瞧不起谁?
第216章 原始森林,山间小道,全速奔袭
有了汪鹏带过来的专业伐木大钢锯,加上锋利的伐木斧,环抱的巨树被快速的砍伐,截断成合适的长短,后勤兵们用大捆的麻绳宽钉,把这些拖到河边的巨木组合成木筏,先行通过的夜不收小队,登岸后,建立前哨,距离十几里山路外,就是被建奴占据的宽甸六堡之长奠堡。
大部队赶过来后,共同协作,全力伐树,工匠们抓紧制筏,在江心岛和两岸,用数股长绳连接,人员物资上筏后,通过江心岛人力滑轮拖拽,木筏上的人拉着横跨河面的绳子借力,渡江速度很快,一批批的队员不断的登上河岸。整理好装备后,沿着先行队伍开出的小路迅速前进。
王柏树带领五百多人的武装后勤兵,将通过自己携带的充足物资,在湖心岛建立一个小的城寨,八十支佛郎机重铳,和四门在铁山城缴获的佛郎机炮,会把里守护的很好,这里也会是以后的一个出击中转点。
不能追随大部队一起去战斗,王柏树也是非常遗憾,不过师父说了,这个冬季,等新兵们学会滑雪板后,有一个冬天让他杀个痛快,对此他也是万般期待。
通信连的南杰还给这里留了一个应急通讯小组,他自己带着两台小八一跟随师父参加远征行动。
穆诚带领剩下的武装后勤兵留守宣城,汪鹏通过无线电波,把前线和后方各个点,实时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来自现代最犀利的挂。
距离目标还有五百多里地,一直到后世,这边开发的都不怎么样,很多都是资源型城市,比如某地发现了个煤矿,就围绕这个煤矿发展成一个小镇,最后周边人数不多的乡民汇聚到一起,慢慢变成城市,到后来资源枯竭后,又慢慢荒废。
此刻的辽东,还是有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虎豹狼熊都不罕见,野鸡野兔更是不缺,如果不是小冰河的极寒天气,不用种田,光是渔猎就能很好的生存。
对于在丛林里快速前进的第一旅战士们来说,这种行军体验就很是难受,上山下山,过河,涉溪。
好在有刘家兄弟给的详细舆图,除了大路,很多能让军队通行的小路都有标记。
当然这指的是后金这样的冷兵器部队,如果是现在大明的正规野战队伍,光是那些沉重的马车,炮车就根本别想走山路。
汪鹏这边,开路的夜不收是双马,能骑行的就骑行,不能骑行的就牵着马走,自行车部队也是同样,能骑就骑上一截,不能骑就推行。
汪鹏跟随着红武军一起走在第二梯队,炮兵工兵都在一起。
自行车虽然很多时候都是推着走,但也比走路省劲,毕竟火器部队需要带的物资,要比纯冷兵器部队要多很多,相比骡马的娇气,机械总是让人省事的多。
汪鹏带了很多绿色的大帐篷,每次休息时,在合适的水源地,都会撑起多个大帐篷,同行的红武军部队,轮流领取第二天的食物。
大家再次出发时,会留一小队轻装的红武军守卫。
当后续的黑虎军大部队到来时,打开仓库,就可以领取第二天的食物,不用怀疑,这都是汪鹏提前存在空间里的物资。
不然的话,靠每个人自己背负二十多天的粮食,再加上武器弹药装备,不要说在山区日行六七十里了,平地上走个十里地就累趴下了。
后勤运输是个大问题,汪鹏也想过安排后勤兵跟随,后来计算了一下,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人少了不顶用,人多了本身消耗也不少。
古代兵书上运粮十钟,才用的上一钟,真不是夸张,古人玩的就食于敌,食敌一钟抵己十钟的战术,汪鹏学不来啊。
这次是长途奔袭,不到万不得已,都不和敌人提前接触。为了保证整体队伍的体能不下降的厉害,可口的高热量食物,必须供应充足。
像当年志愿军那种一口炒面一口雪,连续奔袭的打法,也是无奈之举,谁不想让自己的战士吃饱穿暖,条件有限做不到。
可想而知,当年在前方指挥战役的将军们,以及后方制定战略的领袖们,心里该是多么的难受,都是枪林弹雨里厮杀出来的,哪怕能给战士们多带个罐头都是好的,可惜是真的没有,泱泱大国的总理,下班以后在自己的院子里,为自己的战士炒面,那是多么窘迫和伟大。
在这个异时空里,汪鹏是个自带外挂的奇葩,战士们出发时只带十天的应急干粮,在过江之后,只留七天干粮,这样的话,负重还能接受。
深山老林,汪鹏也怕战士们迷路,如果随身携带七天的标准应急食物,省点吃也能撑个十天左右,一定能找到大部队,或者退回出击位置。
汪鹏空间里,码好了每天的食物,还储备了大量的弹药。一个人就是一支后勤部队。
整体队伍分为三个模块,120名夜不收是第一梯队,分为三个组,每次40人在第一线探路,40人在后面压阵,40人在红武军这边近距离保护,是哪个组轮流变换位置,滚动前进,还能在红武军这边略微休息,领取物资。
红武军也是分为三个模块,步兵、工兵、炮兵,汪鹏是跟随步兵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