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县令眼看烽火遍地,深怕丢了脑袋,于是找来萧何、曹参等人,秘商起兵之事,变被动为主动。
萧何建议道:“你是秦朝官吏,如果造反,沛县百姓恐难听你的话,欲图大事,非把逃亡的豪杰请回来不可。如此一来,沛县自可安如泰山了。”
县令听罢,觉得有理。萧何就保举高祖,请县令赦罪录用。县令同意后,萧何派樊哙去召高祖,高祖欣然应允,立即率众奔沛县而来。
不料,县令见高祖人多势众,担心自己操纵不了这只队伍,又反悔了,将高祖拒之城外,并要将萧何等人抓起来。
萧何、曹参见势不妙,越城逃到高祖处。高祖让萧何在帛上写了一封告沛县父老书,用箭射入城内。
沛县百姓看了高祖的信,果然聚集起来,攻入县衙,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高祖。
随后,大家都推举高祖为县令,背秦自立。
高祖推辞道:“现今天下纷扰,诸侯并起,沛令一席自然应选择全县最有声望之人。我并非自爱,实因德薄能鲜,误己事小,倘若误了全城父老,那就百死莫赎,还是快快另选贤能,以图大事吧。”
众人坚请高祖担任沛令,高祖仍是再三推让不就,萧何苦劝也无济无事。
众人无奈,便选出9位全县最有声望的人,连同高祖共计十人,把十个人的姓名写在纸上,谨告天地,拈出何人,何人即为沛县县令,不得推辞。
萧何见状,忽生一计,忙对大家说:“诸位这个办法很好,取决于天最公道。这点微劳,须让不才来尽。”
众人听了十分赞同,都说:“萧功曹在县办事多年,做事精细,这件事情理当请萧先生来办。”
萧何背对着众人写好后,又转身对众人说:“刘邦最为乡亲信赖,拈阄之事,我看就请他来担任,以昭郑重。”
众人齐声叫好。高祖只得对天行礼之后,拈出一阄,当众展开一看,上面恰好写着自己的名字,他看了一眼萧何,又要推辞。
萧何见状,忙走上前去,一把将盘中剩余的阄抓起,放入怀中,然后高声说道:“天意所归,还有何说。”
众人听了,欢声雷动。高祖无奈,只好应诺。
于是,他们便在县衙大堂举行了仪式,誓师起事,并按楚国旧制,称高祖为“沛公”。
事后,高祖才知道原来萧何所写的10个阄全是高祖的名字,深知萧何真心拥戴自己,内心十分感激。
从此,萧何紧随高祖南征北战立下了盖世的功勋。
高祖率军勇往直前,直抵关中。萧何身为丞督,坐镇地方,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
公元前206年十月,高祖率大军开进咸阳城。将士们见秦都宫殿巍峨,街市繁华,顿时忘乎所以,纷纷乘乱抢掠金银财物,连高祖也忍不住,趁着空闲,跑到秦宫去享受。
惟独萧何,进入咸阳后,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并派士兵迅速包围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
然后,让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
因为,依据秦朝的典制,丞相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对外监督各郡御史,对内接受公卿奏事。除了军权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几乎总揽一切朝政。
萧何做官多年,当然知道这些。对此,全军上下无不佩服,高祖在惭愧之余,说道:
“萧何确是异才,不枉我提拔他一场。”
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使高祖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了如指掌,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功不可没。这也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
高祖被封为汉王,建都南郑后,憋了一肚子气,有心与项羽决一死战,怎奈势单力薄,实难取胜。只好采纳萧何、张良等人的建议,隐忍入蜀,休兵养士,广招人才,待机再与项羽争个高低。
各路诸侯各自领兵回到自己的封地后,高祖偃旗息鼓,人不解甲,马不停蹄,急匆匆地向巴蜀进发。
第461章 大汉名相之萧…
一路上,许多来自其他诸侯军中的兵士自愿投到高祖的旗下,韩信就是在这个时候从楚营中逃出,投奔高祖。高祖让他当了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韩信大失所望。
一次偶然的机会,萧何结识了韩信。在接触过程中,萧何发现韩信有胆有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多次向高祖推荐,但并没有引起高祖的重视。
两个月后,韩信见久在汉营仍不受重用,一气之下离开了汉营。萧何得知后,马上放下尚没处理完的紧急公务,亲自策马追赶韩信,连个招呼也来不及向高祖打。
高祖正为军中开小差的人日益增多而焦急,忽然有军吏来报告说:“萧丞相也跑了。”
高祖一听大惊失色,当下派人去找萧何。一连两天也不见萧何的影子,急得高祖坐立不安。
三天后,萧何和夏侯婴追回了韩信。萧何去见高祖,高祖见到萧何又惊又怒,说道:“你为什么也想逃跑?”
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韩信去了。”
高祖听后,很不以为然地说:“逃走的将军有十多个了,也没听说你去追过谁,怎么偏要去追韩信?这明明是在骗我!”
萧何说:“那些将军都容易得到,可韩信却是当今数一数二的杰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了。大王如果只想当个汉中王,没有韩信也就算了;如果要准备打天下,那就非用韩信不可。”
高祖说:“就依着丞相,让他做个将军,怎么样?”
萧何说:“叫他做将军,他还得走。”
高祖就说:“那就拜他为大将军。”
于是,高祖登坛拜韩信为大将军。
后来,韩信果然没有令高祖失望,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在楚汉战争中,韩信率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百战百胜,又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高祖平定了天下。
很显然,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军事才能的充分发挥和运用,乃至高祖能够最终夺取天下,从一定程度上说,同萧何的慧眼识才,倾力荐贤是密不可分的。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高祖率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挥师东进,留下萧何负责征收巴蜀之税,供给军粮。
收复三秦后,高祖令萧何坐镇关中,安抚百姓,同时负责兵员和粮饷的筹措与补给,自己则率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彭城进发。
由于几经战事,这时的关中已是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秦都咸阳被项羽放火烧了3个月,已成一片瓦砾。
萧何留守关中后,马上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全力收拾关中的残破局面。
由于萧何办事精明,施政有方,颁布利民法令,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建立了稳固的后方,保障了前线的需要。
汉二年,高祖彭城失败后,仅带着几个随从逃回荥阳。
这时,关中的壮丁多数已被征发,萧何便调拨老弱及不到服役年龄的少年到荥阳增援,韩信也收兵与高祖会师,高祖这才得以重振旗鼓,与项羽大军相持于荥阳、成皋一带。
当时,萧何坐镇关中,征发兵卒,运送粮草,供应汉军;侍奉太子,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秩序。
萧何每次都征发关中兵,补足汉军缺额,高祖也因此得以重新振作,多次转危为安。
公元前203年,项羽也由于连年战争,陷入了兵尽粮绝的困境。而高祖的部队,却由于萧何坐镇关中,不断地向前方输送粮食和兵力,形成了兵强粮多的好形势。后来,高祖越战越强,终于逼得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高祖称帝后,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共饮。
高祖显得特别高兴,说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比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比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他们为我所用,所以能取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去重用,因此败在我大汉朝的手中。”
不难看出,高祖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这三人亦被称为“汉初三杰。”
其后,高祖论功行赏。定萧何为首功,封为酂侯,食邑最多。位次上把萧何排为第一,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并封了萧何的父子兄弟十10多人,并加封萧何二千户。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
定都关中后,高祖命丞相萧何营建咸阳。皇宫竣工后,萧何奏请御驾往视。
高祖巡视一番后,嫌宫室过于壮丽豪华,责备萧何道:“朕之起义,原为救民。现今天下初定,民穷财尽,怎将这座宫殿造得如此奢华?”
萧何不慌不忙地说:“正因为天下刚刚安定,才正好借机会多征发些人和物来营建宫室,况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宫室壮丽才能显出威严,也免得子孙后代再来重建。”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唐之八岁武神 (神级吃鸡高手) 番茄vip2021-08-04完结104.2万字 ·1.4万人在读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突厥颉利可汗、...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起点VIP2022-01-01完结 30W收藏61.93万总推荐魂穿越到大明最后一个皇太子朱慈烺的身上,以一个狠字贯穿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