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大明第一帅
- 入库:04.13
不过,也仅仅是缩小了体积和减少了重量,在性能上面并没有多大的突破,最大的改进是将原本的四发子弹增加到了六发,在装填上依然没有多大改进,还是那么的费事费时。
朱慈烺清楚,想要仿制出后世的左轮枪,必须研发出底火和后世的子弹,子弹才是主体,枪只是载体。
比如说,比燧发枪更先进的线膛枪,也就是来复枪,线膛枪的螺旋形膛线可使弹丸在空气中稳定地旋转飞行,提高射击准确性和射程,射程可达到九百多米。
线膛枪的制造虽然有些麻烦,不过以朱慈烺的认知和兵仗局的制造能力,完全可以制造出,然而光是制造出枪几乎毫无卵用,最核心最麻烦的是子弹。
在子弹与枪械的关系上,弹决定枪,有什么弹就会有什么枪,只有子弹在新原理、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方面取得根本性突破,枪才能随之得到质的飞跃。
以目前钢珠和铅珠为主的滑膛枪子弹,压根不适用线膛枪,用起来还不如自生鲁密铳。
1476年意大利就已有螺旋形线膛的枪支了,17世纪初,丹麦军队也最先装备使用了来复枪,然而直到19世纪下半叶,线膛枪才成为主流,就是因为装填和子弹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因为这个时代的线膛枪,在装填子弹时(用浸过润滑油的布包裹着),必须用木槌敲到枪管里去,装弹十分费时,远不如勇卫营的自生鲁密铳装填速度快。
想要用上后世先进的来复枪,必须解决后膛装弹和底火子弹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不复杂,朱慈烺也跟孙和鼎详细的谈过,只不过子弹的研发和制造难度颇大,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造出的。
朱慈烺据后世的大致了解,据说子弹和枪膛的口径误差要在一毫米内,具体什么样,他也不太清楚,毕竟他不是万能的,什么都知道。
有了朱慈烺提供的思路,兵仗局若是持续研发,后装枪和螺旋形膛线以及子弹的研发成功,那是迟早的事情。
朱慈烺也不急,因为急也没用,子弹可以说是集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空气动力学以及工艺于一身的文明产物,一切都需要时间来解决。
科技和文明不是张口就来,朱慈烺超前的思路只能让它们提前产生,避免少走弯路,并不能一蹴而就。
如果什么事情都因为穿越者而变得十分简单,那用不了几年大明的飞船就可以登月了.......
在视察过兵仗局后,朱慈烺又来到了位于京师东城区东南部的盔甲厂,盔甲厂是营造盔甲、铳炮、弓、矢、火药的地方。
盔甲厂以前和安民厂一个德行,动不动就爆炸,万历三十三年的时候,京城三大营官兵到盔甲厂领火药,监管火药的死太监因为旧火药结块,就命工匠用铁斧劈开。
工匠一斧头下去后,顿时拉出一团火花,直接引爆了火药,结局不用说,近百名等着领火药的官兵当场被烧死了,厂内工匠和附近居民死伤更是不计其数。
前几年,同样这个地方,又炸了一次,震塌了许多房屋,连制造火药的大石碾子都被炸飞道了泡子河城墙下。
朱慈烺让吴忠接管了兵仗局和安民厂后,顺便收拾了盔甲厂,同样按照安民厂的防范安全措施整了一套。
在盔甲厂的试验场上,盔甲厂的大使手中正拿着装着刺刀的燧发枪,他满脸堆笑道:“殿下,这就是按照您的要求制造出的刺刀。”
朱慈烺绕着这安装了刺刀的火枪转了半圈,对这卖相还算满意,随后命人对着不同盔甲厚度的假人检测刺刀穿透力。
据《大明会典》记载,在景泰二年(1451年),大明就首次出现在铁铳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将火枪与长矛的性能融于一身。
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6世纪中期,欧洲才出现了在猎枪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猎物的发明。
在后世的历史上,刺刀产生于1647年的法国军队,那是一个法国的火枪兵嫌一手拿着火铳,另一只手拿着短剑近战很麻烦,就将自己的短剑插在枪口上。
就是这样一个心血来潮的发明,就改变了后世战争的模式,所有长枪兵也逐渐失业改行,退出历史舞台了。
自从良乡血战后,朱慈烺一回到京师,就立即通知盔甲厂生产刺刀,不过这种刺刀并不是后世的抗战时的扁平头刺刀,而是三棱军刺。
朱慈烺考虑,扁平头刺刀对钢的要求比较高,以大明目前的生产力怕是很费劲,而且清军大多身穿两三层的重甲,用这种不成熟的扁平头刺刀,估计压根刺不穿鞑子的盔甲就被折断了。
朱慈烺又考虑到明初的长矛头,不过考虑到太过笨重,而且又被历史淘汰了,朱慈烺只能放弃,最终他想到了后世在部队时的三棱军刺。
三棱军刺刀身呈棱型,对材质的要求低于扁平头的刺刀,从结构上也显得更为结实一些。
最主要的是,三菱军刺杀伤力非常的高,它有着棱形的外表,冰冷的颜色,其致死率非常的高。
三棱枪刺扎出的伤口,大体上是方形的窟窿,鲜血不仅当场顺着凹槽流出,这种伤口更是无法包扎止合,特别是在战场上,根本没机会叫救护车什么的,直接等死吧!
三棱刺刀的缺点也很明显,功能比较单一,缺乏扁平刺刀具有的砍、划等功能,只能一味的刺刺刺,当长矛使用。
由于时间很短,目前盔甲厂加班加点只生产出了五百个三棱刺刀,都是勇卫营火枪的铳管规格来制造的。
理论上,安装刺刀并不影响火枪的发射,但目前的燧发枪装弹模式都是前装式,在火枪前安装三棱刺刀,肯定影响装填速度。
为了避免这种麻烦,朱慈烺釆用的是最早的裂口式安装法,使用套管卡口安装三棱刺刀,平时战斗将三棱刺刀装在剑套中配在腰间,近战之时再安装。
鉴于三棱军刺太过霸道,为避免在训练中误伤,平日勇卫营的训练时不开刃,出征之时才开刃(刀尖),自带小块磨石,开刃花费的时间大概就五分钟。
第九十六章 代天子出征
京畿地区局势的恶化,让崇祯十分震怒,半月内数次降旨训斥张凤翼。
张凤翼头大如斗,自天津卫一战后,九路援兵惧清如虎,根本不敢与清军接战,就这样看着清军在附近四处劫掠。
清军占领定兴时,大同总兵王朴却远远移师到易县,清军攻大城,保定总兵董用文在霸州观望,清军驻军平谷,身为蓟镇总兵马如龙却回师蓟州,按兵不动。
建奴各将看透了明军怯弱惧战的本质,因此在北直隶境内放心大胆,随心所欲的行动,如入无人之境。
驻军在平谷的阿巴泰在听说大明京师正在举行献俘大典后冷冷一笑,当场派出六千人马杀个回马枪,进攻距离京师只有五十里的顺义。
顺义知县上官荩与游击将军治国器、都指挥苏时雨拒城坚守,抵挡了清军连续数日的猛攻。
顺义被围的消息传到通州大营后,张凤翼心急如焚,连忙派京营游击将军周遇吉率军救援,他如今能调得动又能打的将领也就只有周遇吉了。
周遇吉二话不说,率三千周字营星夜驰往顺义,趁着八旗军攻城从阵后发起偷袭,在城下与六千八旗军激战一日,自损过半,斩敌三千。
进攻怀柔的清军急忙救援进攻顺义的清军,周遇吉不敌,无奈领残部撤退,顺义城最终被攻陷,城池陷落,知县上官荩,游击将军治国器,都指挥苏时雨,训导陈所蕴几人尽数战死,百姓财帛被掳获一空。
顺义城的位置十分的重要,此次陷落使京师极为动荡,由于言官的不断上疏弹劾,兵部尚书张凤翼自度不能免罪,于是每日服用大黄药求死。
在朝会之上,朱慈烺请命领兵收复顺义,那些投靠朱慈烺的“忠臣”们在略微一迟疑后也纷纷响应,声援朱慈烺。
温体仁当场反对,并提议让黄得功领勇卫营出兵,颇有些拉拢黄得功等勇卫营将官的意思。
以副总兵身份站在武将班次中的黄得功咧嘴一笑,道:“多谢首辅大人抬爱,不过呢,勇卫营前两次大战都是皇太子亲自指挥,战术什么的也是最新战术,若是让末将领兵冲锋倒是没问题,至于这指挥嘛,还是算了。”
黄得功的当面拒绝让温体仁很没面子,他轻哼了一声后便不再说话了。
听黄得功这么说,原本也有这种心思的崇祯也是无奈,同时他心中已经知道,这勇卫营算是被太子套走了。
这个时候,杨廷麟提议道:“启奏陛下,顺义距离京师只有半天的路程,陛下御驾亲征最好。”
这话一出,朝堂上顿时炸锅了,有胆大的大臣直言道:大明的皇帝还能御驾亲征?忘记土木堡之变了?
杨廷麟反驳道:“正德十二年,蒙古数万大军侵犯边关,我朝武宗正德皇帝亲率数万军队迎敌,我军被蒙古大军分割包围,武宗皇帝亲自率军救援,这才让我军解围。”
“武宗皇帝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还亲手杀敌一人,这极大地鼓舞了大军士气,最终才有了应州大捷,陛下应效仿武宗皇帝,御驾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