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大明第一帅
- 入库:04.13
史志东按照皇太子的要求,组成了皇明时报编辑部,第一期的内容就是他们这些人写的。
在发行了第一期后,紧接着第二期和第三期也开始写稿,期间,朱慈烺视察了皇明时报的编辑部,让这些编辑受宠若惊。
朱慈烺告诉他们,稿件内容大胆的写,只要不是反对朝廷、反人类的,都可以写,还可以面向读者大众征稿,只要写的好,就给稿费。
朱慈烺最后告诉他们,只要他们这些编辑干的好,以后统统封官进入体制内。
说别的待遇都是扯,就最后一句最给力,顿时让皇明时报的编辑们个个跟打了鸡血一样,激动不已,更加卖力的为报纸新闻事业奉献青春了。
史志东对这个差事非常的感兴趣,还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史翰林,虽然只有三个字,却代表着他心中满满的翰林梦。
其他编辑们借鉴于他,也纷纷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各种花里胡哨的笔名逐渐产生了。
朱慈烺的不断加资,让汉经厂又扩大了数倍,各种印刷设备和工匠也新增了不少。
同时,他将新太仓胡同中的八大汉奸的府第改成了皇明时报的编辑总部,又加资一万两银子增加印刷设备和招募工匠,正是成立皇明时报社。
从第二期开始,皇明时报正式确认三天一期,每期一万份,受众地从京师拓展到通州、大兴、顺义等京师附近的地方。
在第二期的时候,那个笔名为“大明第一帅”的人又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揭秘陈姓户部员外郎如何一步步的走向深渊》,朱慈烺想用这篇文章敲打敲打这些当官的,当官要收敛,不要自误。
这篇文章涉及到朝廷官员,让很多人感到十分诧异,这报纸上敢写这么犯禁的东西,就不怕被锦衣卫请去喝茶,被朝廷查封吗?
当皇明时报发出第三期的时候,人们才确信,这皇明时报背后肯定大佬,不然不会这么玩。
很快就有人传出,说皇太子的仪仗曾出入过皇明时报编辑部,这个消息让很多人都释然了,难怪这皇明时报这么牛,什么都敢说,原来后面站着当朝太子。
慢慢的,开始不断有人投稿,发表一些新奇见闻的文章,甚至有胆大的开始评论朝廷的一些政策。
文人们见这些文章并没有受到朝廷的整治,于是开始有一些胆子大的人也在皇明时报上发表了自己的整治看法。
而这些人没想到的事,不但没有追究,还能拿到那个叫什么稿费,一些文人就相继在皇明时报上发表文章。
皇明时报上每天发表的内容种类越发的繁多,包括文学、天文、地理、文学、数学、农学、医学等等各方面。
朱慈烺担心编辑部的人不懂这些,直接把汤若望的《崇祯历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书每天摘抄部分发在皇明时报的科学版块。
朱慈烺就是想通过报纸,潜移默化的使大明百姓有着对世界清醒的认知,不要固步自封,慢慢的改变其思想,引起一些人对科学产生兴趣。
历史上明末的科技发展迅猛,出现了很多科学家,此时有《皇明时报》作为载体,让分散各地的他们有机会交流,互相印证启发,促进科学发展。
《皇明时报》在北直隶地区的成功,让朱慈烺十分宽心,他开始着手在全国各地建立皇明时报分社,同时作为李廷表等锦衣卫在全国各地点的情报点,以报纸位掩护传播情报。
朱慈烺又奏请崇祯皇帝,将皇明时报社并入礼部,成立礼部宣传清吏司,史志东担任正五品的郎中,负责管理皇明时报社,崇祯当即批准。
报纸的作用,或许开始人们并不以为是,慢慢的,朝廷就会意识到它的强大,朱慈烺不可能一直将他攥在手中,那样只能引起别人的非议。
第九十三章 献俘大典
八月初八,天气晴朗,北京城午门前举行盛大的献俘大典。
崇祯皇帝戴通天冠、穿绛紫纱袍,带着京中勋贵和文武百官登上了午门城楼。
朱慈烺陪在崇祯身侧,同样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紫纱袍,这种通天冠服只有皇帝和皇太子在重大活动中才能穿的。
内使监在午门城楼上设了一个御座,崇祯皇帝并没有坐,而是看向楼下的午门广场。
此时的午门前早已摆好了阵势,午门广场有大量锦衣卫整齐有序地持刀站立,场面庄严肃穆。
在午门的正门前排放着武器、盔甲、旗帜、首级、俘虏等五个部分的战利品,主要是从清军那缴获的,俘虏大多也是清军俘虏。
流寇的俘虏只留下几个地位高的将领,其中闯王高迎祥特别的显眼,他的身体被大木架高高竖起,面朝北立在广场中央的献俘位置上。
献俘位的北面是献俘将校位,站着孙传庭、黄得功、孙应元等有功之臣。
献俘位的西边则站着刑部尚书冯英,献俘大典刑部的作用很大,俘虏需要他们去解决。
“献俘开始!”
在礼部官员的高呼声中,献俘大典正式开始,顿时鼓乐大作,礼炮轰鸣,诸官肃立,庆贺胜利。
在礼部官员的指挥下,孙传庭、黄得功、孙应元三人上前几步,面向午门城楼上的崇祯皇帝拜了四拜,身后诸将跟随礼拜,然后退下,走到侍立的位置。
随后礼赞奏凯乐,太常寺掌管音律的正八品协律郎,手拿指挥音乐演奏的旗帜,引导乐工走上奏乐位置,司乐跪着请求奏凯乐。
协律郎举起指挥旗,鼓吹开始演奏,编奏乐曲,这操作和后世的音乐会没什么两样,都是音乐指挥拿着东西在那甩。
音乐停止后,赞礼人宣读露布,宣读完毕后,再交付中书省颁布天下。
这个时候,有将官引导所有满清俘虏跪在高迎祥身边的献俘位上,神情憔悴的高迎祥瞥了一眼身旁跪了一地的建奴,原本无精打采的眼神忽然有了一丝好奇。
他从未见过建奴长什么样,此时一观,甚为惊奇,心中暗道:这什么玩意,辫子跟个老鼠尾巴一样。
看押高迎祥的一个锦衣卫见了笑道:“闯王兄,对这些鞑子可是感到新鲜?”
高迎祥轻哼了一声道:“长得人模狗样的,还以为多新鲜呢!”
高迎祥几日前就被押到京城了,一直在关在锦衣卫的诏狱中,一些锦衣卫佩服他是条汉子,在其被凌迟处死之前一直好吃好喝的供着,高迎祥见他们平日对自己还算不错,因此才搭理了他一句。
旁边一个懂得汉语的八旗甲喇章京,忽然转身恨恨的看向高迎祥,很是恼怒。
高迎祥瞪了他一眼,道:“怎么,你不服?若是按照老子当年的脾气,你敢这么看我,老子早一刀剁了你这狗日的!”
这名八旗甲喇章京在满洲也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被高迎祥这一说,顿时大怒,站起身来想要扑上来殴打高迎祥。
只是他刚站起身来,就被身边的几个锦衣卫一脚踹翻,按在地上了。
高迎祥朝他啐了一团口水,道:“呸!狗鞑子!”
这边的举动使得不少官员侧目,然而他们却是当做没看到,两个都是将死之人,吵吵个屁啊!
不过还是有不少官员挺佩服高迎祥的,以往的献俘仪式,贼首到了午门前不是被吓尿了,就是在那大喊大叫的壮胆。
这高迎祥却很淡定,还很配合,这样足以说明他的胆气,的确是个做大事的人。
朱慈烺心中有些好笑,这两方原本是不可能见面的,因为他的存在才一起出现在献俘大典上,还杠了起来......
献俘大典在继续进行,这个时候,刑部尚书冯英道:“启奏陛下,陕西巡抚孙传庭献上贼首高迎祥,勇卫营副将黄得功献上奴贼俘虏二百人,交付刑官或是释罪、释缚,请陛下决断!”
冯英上奏后就返回了原位,这句话其实也就走个流程,这些俘虏大多数都要被杀掉,除非皇帝想作秀,放几个地位低点的,发配边疆什么的。
崇祯皇帝扫了一眼楼下的高迎祥和清军俘虏,眼中闪过厌恶的神情,他喝道:“全部押赴西市,高迎祥凌迟处死,余者奴贼皆斩!”
高迎祥昂头看着城楼上的崇祯,眼中丝毫没有惧意,他忽然高声喊道:“崇祯!这一世老子败了,来世,老子要是还吃不饱,还得造你的反!哈哈哈哈!”
高迎祥仰头大笑,让文武百官一阵侧目。
内阁首辅温体仁不屑道:“临死之前还做英雄状,真是可笑至极!”
其他官员闻言也纷纷轻笑附之,只有朱慈烺有些感触,错在高迎祥吗?正如高迎祥所说,他是吃不饱才造的反,有谁吃饱了没事做,提着脑袋去造反呢?
错在崇祯吗?他当上皇帝第二年陕西就发生特大干旱,连续好几年,整个陕西颗粒无收,他也拨下重金前去赈灾,派内阁大臣前去抚民,然而还是没能阻止百姓造反。
灾情太重了,流民太多了,如果真要怪,第一怪天灾,第二怪各地的官员和地主,在这样的环境下还不断的压榨农民,以至于农民活不下去纷纷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