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冯定忠来访,江安义露出笑容,快步前往正厅,看到冯定忠已经站在檐下迎候。张克济潜移默化地时常在他耳边鼓动,江安义心中已经下意识地把冯定忠的五万屯军视为自己的禁脔。
简单地寒喧后,江安义问了问今年屯田的收成,对于冯定忠带来的礼物也没有推辞,这是将冯定忠视为自己人的表现。汪小虎安排下酒宴,江安义把张先生也请了来,三人边吃边聊。
冯定忠知道张先生是江安义的谋臣,不用避忌,在酒席间把清理官田的事说了出来,告诉江安义屯军手中大概有万顷隐报的田亩,朝庭清田该如何处断?
江安义放下酒杯,脸色阴沉了下来,道:“冯定忠,你们的日子过得难吗?可缺银子用?”
冯定忠看到江安义生气,脸上的汗冒了出来,虽然他是四品的明威将军,比起江安义不差几阶,但江安义是他的恩主,能有今天全仗江安义的一手栽培。除了大力提拔他外,江安义任刺史时每年拨给屯军五万两银子作为费用,此次来化州任经略使,更是暗中给了他二十万两军费,让他购买物资,加强训练,安定人心。冯定忠目睹过江安义的骁勇,知道自己如果生出异心,以江安义在化州的声望,轻而易举地就能拿掉自己,说句不客气的话,五万屯军包括冯定忠在内,全家人的身家性命都握在这位大人手中。
张克济笑道:“主公,冯将军也是障于情面,这种事情不可能禁止,只要不让朝庭督查使查出来便无事。”
冯定忠感激地冲张克济笑了笑,江安义的脸色缓和了一些,道:“你缺银子向我开口,我可以光明正大地拨给你,何必贪图那点小钱,让人诟病。回去之后让人把隐报的田地上报给官府,该补的银子补上,我让刘逸兴通过经略府的账给你再拨二十万两,够不够用?”
“多谢大人,足够了。我回去之后立刻让各屯镇清查田亩,一定不给大人招惹是非。”冯定忠道。
张克济的说法江安义被驳了,也不生气,道:“人心不足,为了银子总有人不怕死。冯将军回去后除了补贴银子外,还要抓几个典型,杀鸡给猴看,树立起权威来,才好令行禁止。”
江安义关注的不是屯田,问冯定忠道:“屯军的操练不能落下,你们处在边境,说不定哪天就要打仗。现在多数屯军将家小都迁了来,为了妻儿老小也不能大意。”
冯定忠道:“大人请放心,操练之事冯某绝不敢有丝毫大意。不是冯某夸口,五万屯军中至少有两万人不比安西大营的兵马差。”
江安义道:“要舍得花钱,从西域多买些战马,还有兵器,经略府刚从西域买进了一批好兵器盔甲,你走的时候挑一些走。”
当兵的都喜欢战马和兵器,冯定忠大喜,笑道:“多谢大人了。”
“把身手练好了,家中有愿意当兵的儿男,不妨让他们加入团练,跟着你们一起操练。说不定哪天我还要带你们到西域转转。”江安义笑着举杯相邀道。
冯定忠知道江安义有平定西域之志,此生若能追随他踏平西域是人生快事,当即笑道:“大人,到时候一定记得要带上我,哪怕老冯抡不动刀枪了,也可以随军喂喂马,替大人喝两声彩。”
------------
第九百三十八章 大治在民
送走冯定忠的第二天,严青泽来了。
经略使没住在衙门,在官场上来说是一奇,在化州老百姓眼中,这位“自家官”熟如家人,是邻家大兄弟。常看到江大人早上上衙的时候到街边买两个馕,晚上偶尔会呼朋唤友在摊头吃羊肉串,啃牛尾巴。据抚慈养幼院的黄吏官说,江大人府上每年资助了大把银子给那些老人孤儿,便是大人被调到了京里,这银子也没有断过。
去年逐走西域联军,江大人从西域各国要回了许多被掳走的郑人,官府拿出银子安抚这些难民,替他们造房子、置田地、置营生,在化州无数人家视他为万家生佛。
江府门前一年四季果蔬不断,都是那些承了恩德的百姓自发送来,一小篮桃、一筐子杏,一捆自家的青菜,一小袋细磨精刷过的面粉,值不了几文钱,但却是寻常百姓最诚挚的心意。
严青泽一路打听着来到江府门前,看到墙边放着数十个篮子,里面装着各式的瓜果暗自诧异,拉住一个放篮子的十二三岁的少年,问道:“这位小兄弟,你把这篮枣子放在墙边做什么?这一排的篮子放在墙下莫非有人来买?怎么不见人看着?”
那少年打量了一眼严青泽,严青泽此次换了件青衫,胡须也长出了半寸多长,手中拿着包袱,看上去像个教书先生。少年人拉了拉身上的短褂,向后退了半步,双手拱起有模有样地行礼道:“小子见过先生,先生不是本地人吧。”
严青泽愣了一下,这少年肤色黝黑,看样子不似在私塾中读书的少年郎,不过举止言谈像是读过书的人。严青泽下意识地还礼,道:“不错,严某是外地人,有事来会野府,看到这满墙瓜果有些奇怪,不知是何风俗?”
那少年人笑道:“这些瓜蔬都是送给经略使江大人的。”不等严青泽发问,那少年人主动地告诉他道:“江大人在化州主政,化州百姓得益匪浅,就拿小子来说,父母本是普通农人,家中耕种二十亩地,上有爷爷奶奶、下有兄弟姐妹,日子过得困苦。江大人将蜜水果法授以百姓,家父母又种了两亩瓜田,日子好过了些。”
“家母看小子年岁渐大,有心让我读书,但在晚间摆个小摊卖点吃食补贴家用,不瞒先生说,江大人时常到我家摊上吃东西。”少年人笑容满面,一脸自豪。
“喔?”严青泽满是惊奇,身为经略使江安义居然会在街头小摊上吃东西,倒是一副亲民姿态。
少年人起了谈兴,滔滔不绝地道:“江大人爱民,约束衙吏不许扰民,也不向小摊贩征收税收,家中有了闲钱送小子进私塾念书,去年小子侥幸通过了县学考试,算是个童生了。”
严青泽一惊,身为读书人知道成为童生并不容易,自己家境富裕,父亲是饱学之士,自己读书也算刻苦,也是十二岁才过的童生,十五岁中的秀才,十九岁中举之后却一时蹉跎着没能及第,后来被冯公公召入暗卫中。十二岁的童生,可以称之为“神童”,没想到自己随便在街边就能遇上个神童?
“化州的童生可多?有多少童生参加府试?”严青泽疑惑地问道。
那少年人笑容敛了起来,正容道:“这位先生,化州童生试并不容易,会野府三年二试,仅有十分之一入选,至于秀才每三年取五十人,参试之人多达千人,并非如先生所想。要说化州应试与别州有何不同,只能说化州应试只凭真实本事,并不看家世钱财,江大人说过,谁要敢在应试中做手脚,就让他断手断腿。”
严青泽心知自己失礼,连忙躬身赔罪道:“小哥,是我鲁莽了,以己度人,请小哥见谅。还未请教小哥尊姓大名,严某失礼,失礼。”
“严先生有礼,小可姓林,单名一个益字。”少年人重新泛起笑容,道:“我化州自江大人来后,文风大盛,济民书院名声雀起,有不远千里前来求学之士,今年会试,化州又得中八人,天下谁人还敢说我化州是蛮荒之地。”
少年人脸上泛着自信的笑容,眼中闪着希冀的光芒,严青泽暗自感慨,文治武功、民富州强,江安义在化州确实功绩过人,堪称能臣,从这少年身上可以看出化州人的自信以及对江安义的尊崇。
“小子还有二个弟弟,一个十岁,一个八岁,都开始认书识字了。”少年人笑道。
什么,严青泽今天的惊吃了不少,一个普通人家要培养一个读书人不容易,何况要让三个娃念书,要知道在普通农家,这么大年纪的娃儿要帮家里干些活放牛、打猪草、拾粪之类的活了,难道晚上摆小摊这么赚钱?能一下子将家中三个孩子都送去上学。
少年人得意地横了严青泽一眼,满意他这种惊讶的态度,笑着解释道:“江大人为了鼓励孩童读书识字,下令在会野府兴办坊学,官府拿钱请先生为八岁以上孩童启蒙,官府通告百姓,适龄蒙童可以免费入学,小可的两个弟弟便在坊学中读书识字,会野府中六成以上的孩童皆在念书识字。”
严青泽猛然想起一事,他在合城县的时候听过官府兴办雨学和夜学之事,就是在下雨天无法出门干活的时候官府会在县学内免费教授文字,逢三、七晚间戌时也会授课一个时辰。他听到这个消息时以为是官府做秀,县学的那些教谕们本身的差事都是敷衍,哪里有那功夫免费教人识字。
如今看来,免费教授适龄儿童识字是江安义在化州推出的一项德政,开千年之先河,此事若能坚持下去,江安义的地位将不亚于一代文宗。夫子说有教无类,也仅能教习弟子百余人,可是江安义大打门户,化州有多少适龄儿童,有多少人因之受益,同为读书人,严青泽深感江安义此举功德无量。
“我家院中蜜枣新熟,娘前些日子跟江大人提过,江大人说等枣子熟了要尝尝鲜,树梢处的枣子已经红透,娘让我送上一篮给江大人尝尝。”少年人一指墙边的那些篮子,道:“这些人都像我家一样,受了江大人的恩惠,无以为报,只有用这些家常之物聊表心意。”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唐之寒门赘婿 (幸福的爬爬虫) 番茄小说网vip2021-02-10完结30万字 ·3498人在读叶晨穿越大唐,成为李靖家的上门女婿,娶了大唐贞观年间...
-
汉鼎余烟 完结+番外 (蟹的心) 起点VIP2021-12-31完结29.92万总推荐伟大的汉王朝渐渐走向了末路。数十年间,人间沦为鬼域,白骨遮蔽平野,天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