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明世祖 完结+番外 (搬砖呢别闹)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搬砖呢别闹
- 入库:04.13
皇庄建设的成果,在德云社和周边亲历者的宣传下,得到了直隶百姓的肯定。
他们很真诚的表示自己也想过上“每天两鸡蛋”的幸福日子。
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们手里的田地被整合之后,是归公还是归私。
对此,朱见济提出了两个解决办法。
一个是以市价偏高点的价钱赎买农民手里的土地,一个是允许农民将土地兑换成股份加入农庄,农庄可以按照比例给他们分发收益,但会缩减掉他们加入农庄后的相应待遇。
前者可以直接获得收益,后者不会失去自家的地。
不过善于精打细算过日子的老百姓们合计了一下,不少都选了第一种方法。
因为他们觉得农庄合力耕种,虽然可以尽人事,但终究还要靠老天爷赏饭吃。
如果遇到天灾了呢?
如果农庄负责人心黑一点,搞贪污盘剥呢?
还是沉甸甸的铜板跟银子最可靠!
男人在农庄里干活吃大锅饭,女的可以送去织布厂做工,挣两份钱!
于是在直隶各地,有不少村子被整合起来,展开了农业集体化活动,其间又有新的水泥路修起来,把破碎的聚集地连接成一大块。
有些地方乡绅其实是不高兴的,对此并不配合。
可惜主持者是皇太子。
朱见济可以对普通人和颜悦色,可面对地方上窃夺朝廷权力的蛀虫,那就不可能了!
不配合就不配合,
直接不理会,苦果总归不是他来吃。
要搞事的可以让锦衣卫上门跟他谈谈心,毕竟只是乡镇上的小乡绅,出了那一亩三分地,就没有人肯给他卖面子。
不过有些眼光长远的士大夫注意到了更深层次的一点,上奏疏指责起了太子。
因为朱见济这样的行为,已经在破坏农村原有的生存环境了。
农民团结起来自给自足,那地主怎么办?
每个官员家里,谁没个几百上千亩地?谁来种?
而且农庄管理人除了要在原村子里德高望重,还要接受皇家培训,相当于是朝廷在选拔最基层的吏员。
那等他们给朝廷说话,能够了解官方政策如何了,还能轻易的被地方“乡贤”牵着鼻子走吗?
奈何有如此眼光的官员终究稀少,很多都是可鄙的肉食者在堂。
更重要的是,一直让官老爷们担心的,借着组建农庄的机会去清查田地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被抽调去干活的锦衣卫们只是淡定的抽人合地,没有多问什么。
没有被切实的伤害到,普通官员当然不会去认死理的跟皇帝对抗。
又不是所有人都跟杨善钟同一样死脑筋。
农民被弄过去了,之后是死是活,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官老爷家里自有长工和佃户在,不怕劳动力缺乏。
对此,朱见济只是把抗议的奏疏压下不理,默默把对方姓名记了下来。
既然这些人能看出组建农庄的本质是在扩张皇权,那也最能适应情况,容易在此之后出现“坐在朝廷反朝廷”的事。
他得多盯着一点。
这,只是景泰六年以来在直隶发生的变化。
而农庄模式放到地广人稀的边关,那遇到的阻力只会更小,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到了卫所制度。
不再由士卒半屯半军,而是有专门的人去种田,至于其他的当然是让朝廷发工资。
职业化军队的战斗力在这次战事中已经有所体现,为了获得足够的军响和功劳,宣府大同那边的,都把东边蒙古扫成什么样了?
虽然也有也先在此前就不断打压那些部落削弱其力量的原因,但最终受益者仍然是大明。
捡来的便宜也是便宜!
六年前是也先抱住了天降的大饼,这次让大明咬一口又怎么了嘛!
朱见济要改革卫所制,把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大明军队战斗力释放出来。
“另外,孤还想在关外修路”
“造成过去维系边关卫所花费巨大的原因之一,便是交通不便,以至于运输一些物资都要驱使人马,辛苦来回。而遇到战事变动,受山河地形阻拦,更是难以及时有消息传回。”
“如果有一条坦途连通大宁,开平和宣府,那管理难度也会下降。”
“可是用之前的水泥?”有人问道。
“不错。”朱见济笑眯眯的告诉他们,“孤已经把水泥配方交给了工部,那边经过数月磨练,也有了熟手,届时只要派一些人过去,便可在北方建起来个水泥厂,或是筑城或是修路,都是方便。”
于谦说道,“的确是良策。”
水泥有多好用?
看下徐有贞就知道了。
这位治水专家本来在黄河那边拼搏了数年,水泥一到,那完成度就迅速上升。
他已经上了封奏疏说明进度,表示再过不久就能收工,并且在奏疏之中为小太子大唱赞歌,非常明显的在抱大腿。
景泰帝特意把这封奏疏拿出来,当着儿子的面开金口朗诵,把有一张厚脸皮的小太子都说的脸红耳赤。
朱见济由此决定放徐有贞一马。
随后,关于战争的小尾巴如何处理,大明的统治者拍板决定了
册封阿剌知院蒙古可汗,如果他乖乖把太上皇血脉跟玉玺送回来的话,那可以封王。
大宁诸卫重建,地盘已然在手,之后主要的问题是招揽流民前去垦荒。
对这次大战中有卓越贡献的将士论功行赏,把之前发钱的诺言兑现。
最后,朱见济要杀猪取血。
要把这一揽子计划全都实行起来,他需要让别人拿命来帮忙氪金。
“臣提议,今年考成法之推行,可以再严格一些。”王文忽然说道。
“去岁考成法初行,仓促之间,未能来得及将朝廷中的无能庸吏尽数揪出,乃至于出现衡州府之事今年考成,当严厉施行,改官场不正之风,以示大明气象。”
王简斋说到后面,有些消瘦的面容上都透出了丝丝杀气。
看得出,他也知道了其他地方关于考成法的推行情况。
像这种冒犯士大夫的法子让贵人们很不满,除了南京,自然也有人在别的地方阳奉阴违。
摸鱼的继续摸鱼,直到摸到了王尚书的根子。
王文无法容忍这种事情。
特别是内阁里面还有两个害虫,天天哔哔赖赖的,吵得王文耳朵疼。
景泰帝自然无有不可。
朱见济更是用每一块肉支持着王简斋。
每抓一头猪,那就能让人多吃几口肉,这种好事还是要做的。
朝廷缺钱嘛!
只有陈循和江渊二位阁臣在一边对视一眼,随后提出疑问企图阻止王文的大杀特杀。
第一百零九章 :纺纱机出现了
“去岁考成法一出,的确罢免了不少庸官,可之后又出现了空缺无人的问题”
“京城尚且如此,那别的地方岂不是会更严重?”
“吏部尚书一心为国,但还是要考虑周全一些的。”
江渊一张他那利索的嘴皮子,说的头头是道。
陈循也附和道,“不错,若是大索官吏,朝野动荡,亦非好事”
“这的确需要考虑。”朱见济点头,打断了陈循的话。
“既然如此,那就依照太祖惯例,三途并用,就地招收能吏来取代附近庸碌之官,若是有知情者,也可以直接去寻地方按察使或都察院揭行赏。”
“王尚书,胡尚书,等会你们自去堂中,将这个消息发出去,让那些积年老吏来吏部报道。”
“准太子所奏!”景泰帝挥手,王文和胡瀅领旨。
随后他又看着陈江二人感叹道,“幸好有二位学士老成谋国,提出了这一点,不然等问题出来了,但是让朝廷措手不及。”
“当然,太子能找出办法,面面俱到,也是有功劳的!”
我明明不想这样的。
陈循呐呐。
王文在一旁歪嘴冷笑。
高谷更是围观热闹,支持小太子的查漏补缺。
所谓“三途并用”,指的是科举、岁贡和举荐三种任官方法,曾经为明初解决管理人才缺失问题做出过重要贡献。
只是后面科举地位上升,另外两种方法才逐渐被人忽略。
毕竟官位就这么多,每隔几年就有大批做题家出现,这群萝卜挤过考场上的千军万马,更容易占到土坑。
久而久之,科举当官一途独大,让不少吏员和贡生无法升级为官老爷,由此引发了联动
贡生回老家成为乡绅,而吏员盘踞地方长久不来吏部报道,放弃了排队当官的希望,促进了地方顽固势力的增长。
朱见济并不喜欢这种事情。
本来想着慢慢修改,在皇权扩张下乡,搭建起一个新的管理层面后再去提拔人才的,但陈循既然说了,他当然得通过。
他是好老板嘛!
如果坑位还是少他这不是允许当地为吏者收集资料去举报了吗?
你把萝卜拔出来了,那这个坑就是你的!
“另外卫所之处也可以用上此法,擢升军户中有功诚实者,去大宁等地为吏,三年期满则由吏部考核,通过便可成为代官,代官亦是三年考核一次,合格者则可转为正式官。”
相似小说推荐
-
我在明末有套房 (tx程志) 起点VIP2022-01-30完结286.52万字 9.54万总推荐明末乱世,天灾人祸,遍地烽火,血流成河。这是一个尸山血海血火交...
-
大唐:我被系统坑了一个爹 (米酒汤圆) 番茄vip2021-05-09完结69.2万字 ·5818人在读一朝身死,却借运重生于大唐,这辈子李翊只想偏居一隅,当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