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我要做明世祖 完结+番外 (搬砖呢别闹)


  于谦冷眼相待。
  也许是年初首会的原因,今天的徐有贞额外能舔,以求为接下来的一年做好准备。
  说的好像以前他们开会,皇帝会给他们安排山珍海味一样。
  除了身体实在不行的会多安排两份药膳补品之外,君臣都是一样待遇,家常小菜在文渊阁里是常见的。
  加班嘛,本就是凑合凑合就行了。
  于大爷沉默的吃完,然后将碗中剩下的一点肉拨出去,给了旁边叫唤的肥猫
  皇帝吃完饭便去了隔间洗漱更衣,这只大橘被他留在了这边。
  肥猫闻着香味一直在骚扰加班的大臣们,谁碗里的都想尝一点。
  “好好吃饭,不要舔了。”于谦语重心长的对着肥猫说道,又咳嗽两句。
  旁边的徐有贞感觉自己受到了针对,挪了下屁股跟于谦拉开了距离。
  果然,不管过去多久,他跟这个家伙就是合不来!
  幸好于谦的身体越来越差,也活不了多久了!
  等这家伙一死,自己就能扬眉吐气,独得陛下恩宠!
  嚯嚯嚯
  等到半夜,文渊阁的炭火烧了一盆又一盆,差点让大明最有权势的一群人被一氧化碳憋到中毒之时,关于教育改革终于出了具体的政策。
  几位阁臣尚书回去后倒头便睡,连老婆孩子都没来得及抱一抱。
  在第二天的早朝之上,朱见济便对天下宣布了他的教育改革方针
  首先,要将国子监和太学剥离出来,各做各事。
  这两个机构从教育层次上,同属于大明最高学府,所以有时候常被人混起来划上等号。
  但国子监的“监”,本是“监督”之意。
  这个机构是用来发挥在教育方面的都察院作用的,对标的是后世教育部一样的玩意儿。
  但因为操作不当,让二者的职能混淆。
  朱见济趁着机会把这两个组织彻底分清楚,以后也好办事。
  国子监就此成为一个单纯的管理学校的政府机关,仍旧隶属于礼部,不再参与人才的培训事务。
  新进官员归于礼部训练,让他们学会官场的基本礼仪,原属于国子监的各种监生和领导,则是归入太学。
  太学被法定为最高学府,将之前的国子学和四门学全都囊括在内,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职能扩张。
  监生则成为太学生。
  太学祭酒由周洪谟担任,司业由孔公诚兼职。
  前者曾在“如何解决荆楚百万流民”一事中提出过良好决策,本身也是一位正直的教育家,在国子监任职期间对其多次加强管理,把好几个二代刺头整治的服服帖帖,使得国子监风气大为好转。
  这便入了朱见济的眼。
  后者更别说了,只说文章作派,差不多能和徐有贞当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了。
  作为负责国家未来的组织,其领导朱见济也不会放任别人插手,必须得让自己信任且有本事的人来充当。
  太学之内,则是要广设学科,不仅仅要有原来的四书五经,还要增添入法律、算数、骑射、列阵等等科目,文武兼重,和对于优秀学生发放补贴。
  在就读的期限中,太学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大考,由礼部长官和祭酒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审核,三次不过者直接罢免,革除太学生身份,取消一次科考资格,还要追究其“不学无术”之过,让人把自己在太学里享受到的各种补助奉还。
  等太学生顺利毕业后,依照祖宗成法,可以凭借自身专业,领取祭酒的推荐信,前去吏部报道,入一些部门为吏员,做满五年可以通过考核转正,不用参与科举考试便能做官。
  其下的郡县之学,则是要通过入学考试才能加入,不论是不是大儒引荐的,都得按规矩来。
  学习优秀者,可以凭借三年的考试成绩和其学校的教喻保证书,先去国子监审核盖章,再来太学报道,升入高级院校。
  郡学毕业后,可以享有秀才功名,但不会有秀才待遇,其人能够直接参与地方乡试。
  这让文官们松了口气。
  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科举出身的,对于学院派自然是有些排斥。
  偏偏国家从太学中选拔人才,本就是古已有之,持续了千年之久,朱见济做事还打着朱太祖的旗号,更让他们找不到理由反驳阻止。
  但现在皇帝只是给了他们名分,出来了也顶多为吏,不像自己科考之后能够直接分配成一县长官
  如此,利益冲突便少了很多。
  以上种种官办学校,都要按社学的例子来办学。
  那些“体育老师”可以从军队中聘请退休将官来担任,也算缓解了一下武人无事可干后的就业压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定的“工科学院”被建立起来,直接归于皇帝管理,朱见济为挂牌校长。
  此前东宫小学堂的孩子都可以直接入学,有功匠人也可以推荐其孩子进入,由陈研这些人兼任教学,原本位于皇庄之内的研究小院也被取消,其中人员成为工科院教授
  像陈研这等人,本身的学习基础是不行的,也只会闷头做东西。
  而眼下的官员,基本都是行政官员,让他们当官只能是挂个牌子,政务是一点都做不来。
  朱见济不想用繁杂的政务和人情往来把这些人身上的科研灵光消磨掉,干脆让他们去当师傅带学徒去了。
  在这个特殊技校里面,圣贤书的内容较少,但“格物”、“化学”等新科目却是教了很多,教材也是由朱见济亲自主编。
  这样的待遇,即便很多人都看不懂这个新学校的用意,但事关皇帝,也是乐意去掺和一把,把家里不能继承家业的庶子族人送过去的。
  反正陛下如此在意,就不可能让学子打酱油去了。
  而之后,皇帝又颁布了一个关于“匠人职称”的规定。
  工作十年以上的匠户可以自动获得“匠工”职称,并且移籍,取消原户籍限制,匠工子女可以优先被工科院录取。
  “匠工”之上,则是“匠师”,享受正九品官员待遇,有国家每年定额补贴,其子女可以免费入学工科院,若是制造出了于国家有功的新式器物,待遇可以翻倍。
  再往上,便是“匠造”职称,匠人一旦获得该职称,可享受正五品官员待遇,去工科院任职教授,除了皇帝之外,对任何人都无需行礼。
  同样的,有功就赏,一切都好商量。
  这些职称,都被分为“高中低”三级,属于朱见济培养的技术人员。
  大明以后的工业革命,需要这些人来为之努力。


第193章 :混乱的哈密
  朱见济对大明的未来是有长远规划的。
  因为他非常年轻,
  而年轻,就意味着他有更多的时间去造作。
  乾圣二年,他也就只有十四岁。
  如果他这辈子能活到八十岁左右的话,那么留给他折腾的时间,还剩下差不多七十年。
  到目前为止,朱见济并不需要为自己的皇位而忧愁。
  他已经坐稳了屁股底下这把椅子。
  在国内方面,考成法保证了官僚系统还算顺畅的执行能力,就算私底下被人骂出花了,朱见济还是让吏部跟都察院时不时就出动,调查其他官员的工作效率,过错就惩处!
  锦衣卫东厂这种特务机构联合都察院和刑部大理寺等监督执法机构,则是可以保证官僚系统的一定纯洁。
  朱见济作为大权在握的帝王怀抱着反腐的决心,再怎么着也能重现一下太祖时代的光辉。
  除此之外,只要教育体制改革能够顺利推行,那么朱见济在未来几十年里,就能收获到很多高素质的人才来帮他打工,为实现伟大的天朝梦而奋斗。
  农会的推行,保障了农业上的基本稳定。
  虽然集体化劳作的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却能够给老百姓腾出更多的资源和时间去让他们用心劳作,不说能不能吃上好的,最起码在平常年头是不会随便饿死人的。
  而在朱见济的规划之下,每个农会最起码也要建一个养鸡场。
  只要养鸡场里保持干净整洁,不让内部有可能爆发鸡瘟,加上配套的蚯蚓养殖方法,那些鸡起码能为农会的百姓提供最基础的肉食来源和大量的鸡蛋,保障人体所需,实现朱见济最初的目标
  强国富民。
  国民是一体的。
  不能单独扶持一个。
  国富民贫,那是大宋国贫民富,那是一切都崩坏了个彻底的晚明。
  只有国民一起发展,才能成就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
  最基层的老百姓稳了下来,对乾圣朝廷的执政增添了信任和依赖,那朱见济再做些其他的事,放在老百姓眼里也是没关系的。
  就像当他提出在几个相邻的农会间搞个蒙童馆,把家里的适龄儿童送过去启蒙读书时,老百姓们也咬牙应了。
  虽然过日子很精明的百姓都清楚,就这种水平的启蒙馆,师资水平不会太高明,还要多出一笔学费。
  而且能去读书的孩子,基本都能跟着父母种田干活了,他们去启蒙了,家里就会损失一个小小劳动力,多出来一个吃钱利器。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