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我要做明世祖 完结+番外 (搬砖呢别闹)


  “都抓起来,砍了!”
  徐永宁手一挥,杀气腾腾的说道。
  两个加起来才三十出头的少年面对哀嚎的俘虏,一点动容都没有。
  对于公然违抗朝廷政令,并且杀了不少大明天兵的家伙,有什么好仁慈的?
  除了徐永宁在努力赚军功之外,还有一个人在默默崛起。
  四川巡按御史王越也参与这次地方上的平叛。
  他景泰二年的进士,三年的时候,奉命巡按四川,在工作岗位上非常出色。
  可惜在第二年的时候,因为父亲去世,王越心里悲切至极,加上四川地远,于是他没等到接任的官员到来,就自己跑回家守孝去了。
  这件事引来其他御史的弹劾,但景泰帝感念王越的孝心,特地原谅了他。
  之后考成法推出,朱见济发现王越这人虽然正式任职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不管是弹劾还是罢免官员的数量与质量都很亮眼,于是没等人守孝满三年就给他“夺情”了。
  景泰六年,王越就被迫官复原职,仍然在四川发光发热。
  他赴任后,也许是感念蜀地民风彪悍,代代都有“边害”,于是命人缮修器甲,精简兵卒,减课劝商,颇立功绩。
  到现在,王越已经剿灭了近十个反叛的地方寨子,将之废寨设县。
  在本就富有武力的大明军队配备上燧发枪以及其他先进兵器后,这些土著的反抗根本不值一提。
  即便是一些负隅顽抗的寨子,也都在将军炮的威力之下,被轰炸的遍地都是。
  除了武力镇压,王越还采取利诱、讲理等等方式,让部分首领带着村寨拱手来降。
  毕竟大炮一响,他们居住了那么多年的寨子直接被灭了,让人何其胆寒!
  在四川地方的平叛上,王越已然成了令当地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想王越以文官身份,取得如此成果,已经非常出色了,再参与几次战争,只怕这人会跟王骥一样,成为以军功封爵的文官第二人。
  但只是打仗,王越并不满足。
  随着战事进入后半段,土司势力被清扫的差不多后,如何治理这些新空出来的地方又成了问题。
  没有足够的人手来管理,那这一波土司被灭,还是会有新的土司出现。
  于是王越写了一封奏疏,上承天子。
  建议在西南地方采取驻军、屯兵、修边、筑卡等强硬军事措施的同时,大力推动湘西社会的“儒化”。
  其中主要包括通过设置官学、书院、义学等构建儒家教育体系、给与少数民族士子资助及科举名额优惠、颁令禁止苗民诸多宗教祭祀活动及风俗习惯、推行三纲五常及忠孝节义观念等等。
  这封奏疏让朱见济见之心喜,特意传给内阁的诸位大臣观看。
  “此人有大才啊!”
  再过几十年,这人必然会成为大明朝堂的中流砥柱!
  “可是规则虽好,但如何找来这么多人理事呢?”
  “依照大宁旧例,抽调国子监生,各地社学成绩优秀的学子,以及地方吏员过去”
  两三年过去,朱见济提出的“尊孔复古”行动也取得了良好成果。
  起码在社学老师的棍棒教育,以及在科举中重新焕发生机的明算、明法等科目诱惑下,大明的学子们比过去显得强健了许多。
  过去也的确有读书人死活不肯学什么体育和理科,但为了科举,为了当官,他们到底是低了头。
  这些人,在理论知识丰富起来后,正好放到地方实践实践。
  而当朝廷签发政令,让监生、学子、小吏和因罪被贬的官员为大明去开发西南边疆之时,时间已经到了景泰十年底。
  一年时间,在改土归流的前步骤“制夷”阶段,倏忽而过。


第152章 :景泰十年
  景泰十年,
  时间过得非常快。
  因为忙于改土归流最重要的“制夷”步骤,朱见济放在其他事情上的心思也少了。
  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再关注某些东西。
  于是在年底大家都有空的时候,作为领导的朱见济将自己的手下班底召集到了东宫,举行了一次“年终总结大会”。
  由于锦衣卫和东厂这种机构做事比较隐蔽,所以在这次大会上,他们不需要发言。
  不过朱见济知道,以卢忠和阮伯山此前呈递的报表,虽然没有双方组织正式出面,但他的周围肯定会有他们的人手。
  特务,
  无处不在。
  东宫员工之中,第一位站起来的代表是仝寅。
  他为德云社代言。
  作为一名身残志坚的有为人士,仝寅也算是走在了神棍界的前沿。
  无数神算子梦寐以求,就想吊上一条身家富贵的大鱼,偏偏求而不得。可仝寅却在东宫暗中支持下,成功出入京城各大富贵家中。
  甚至连景泰帝都听说过他的名声,召见过这位双眼迷离的神算。
  仝寅当然不敢忽悠老板他爹,可还需要维护自己人设,以免传出去失去一些客户,只能摆出一副玄之又玄的样子,加上小太子此前透露的一些事情,一开口,便点出了皇帝肾虚的特点。
  随后,又奉上了一些养生之法和房中术,以供天子“强身健体”。
  景泰帝对此大呼神奇,对仝寅赐金而还。
  有了皇帝的肯定,仝寅游走在富人间更有底气,也更容易打探到别人家里的**。
  朱见济在去年接见他时,曾经用好了不少的书法,为他写下“妇女之友”四个字,以做表彰。
  在民间,德云社越做越大,在舆论场上发挥了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杀伤力。
  不过出乎朱见济意料的是,在他没有大肆扩张人手的情况下,有老百姓自发的加入了德云社,据说是要拜师学艺。
  而那些人中,从天津卫来的占了大多数。
  目前已经“相声”这种新的口活已经在那里流传兴盛了,不少人通过三寸不烂之舌给自己赚了个养家糊口的本事,靠说相声获取听众的打赏,也算是增加了就业率?刺激了消费?
  果然,等吃饭的问题在景泰十年时慢慢变得容易,人对精神上的追求就多了起来。
  要知道,天津卫作为京城边上的卫所,早就得到了来自朝廷的改革和恩泽
  募兵制在这里得到推广,让士卒从土地上脱离,成为了全职官兵,同时下旨恩赐一些有功之家不受户籍束缚,可以自由从业。
  还清点了卫所的田地,抓了几个害虫后重新分配,同时鼓励家中女性出来工作,男性也加入水泥厂和玻璃厂等等,基本上提高了天津卫人的生活水平,顺便悄咪咪的又在大明固化的户籍制度上打了一个窟窿。
  也难怪他们能最先跟上潮流,自发的当上了德云社外围成员。
  除此之外,德云社还建立起了自己的话社,以组织的名义日常出一些话本,写点小故事之类的,尽量做到语言朴素和情节易懂,通过各种手段,向老百姓普及一些常识和朝廷政策,实现信息流通。
  要让上下的声音汇聚在一起!
  毕竟它主攻的市场,一直都是范围广阔但人均文化水平较低的普通百姓。
  不过没关系,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提升,有条件的家长基本都会把家里有天赋的孩子送到学馆里面写点东西,争取实现阶级跃迁。
  人的文化水平,也是在提高的。
  总的来说,德云社整体发展良好,一直牢牢占据着民间的舆论市场,朱见济利用这群鹦鹉们,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开启民智”的效果。
  仝寅在最后,提出队伍大了,人心带起来更不容易,是不是需要对德云社进行一些改变,建立起更严格的管理秩序。
  谁让最开始发展人手,条件比较宽松呢?
  而且德云社有些人也反应过,他们对于地位、奖金的追求。
  朱见济想了想,点头同意了,让仝寅根据具体情况,找些社团优秀分子交流一下,理清需要什么,做一个具体的文案给他。
  仝寅称是,然后由瓘玉局的代表陈研发言。
  陈老五在皇家玻璃厂工作出色,加上研制出望远镜的功劳在,早在景泰八年,朱见济就实现了自己的一半诺言
  为陈老五请封了一个工部员外郎的官职,赐名“研”,并且让他们全家脱离匠籍。
  当然,其他有能力的匠人也受到了同样的待遇,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让匠人们对于皇家更加的感恩戴德。
  至于封爵的事
  朱见济也跟好爸爸提过,但景泰帝没有同意。
  虽然儿子很严肃的跟自己商量过了,但他觉得匠户封爵还是有点离谱。
  景泰帝还反过去教育儿子,“匠户本就低贱,给官做尚有前例,可封爵闻所未闻”
  “青哥儿既然看重他们的本事,那更该好生笼络若是为父给他们封爵,他们感恩是为父而不是你。人心收买这样的好事,为父还是留给青哥儿来做吧!”
  于是朱见济受教,打算等自己登基以后,再发散一下光芒。
  不过他觉得,这一天还是晚来一些为好。
  陈研拿着几张纸,对皇太子叙述这段日子的玻璃收益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