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朕摊牌了,朕是皇帝 (会码字的键盘)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会码字的键盘
- 入库:04.13
“对!算上我一个,颉利那老小子出尔反尔不是一次两次了,这次非得让他尝尝我的双鞭不可!”
“黑炭头,你怎么什么都要和我抢!”
听见那话,程咬金和尉迟恭两人纷纷摩拳擦掌,准备领兵出征。
“陛下,突厥与薛延陀一起进犯我大唐边境已成事实,当务之急,是该如何解凉州之围啊。”
“现在凉州的守军算上李靖将军带过去的残余兵力,总共只有不到四万人,而突厥与薛延陀的联军却有十五万之众,若是朝廷再不发兵救援的话,怕是凉州城危矣!”
“而凉州一旦失陷,西域与我大唐联系的主要通道将会被切断。同时,突厥与薛延陀的骑兵将可以一路南下,直逼长安!”
房玄龄在一旁立马将这次战事对方的两个主要目的分析了一番。
听见这话,李世民感到后背一阵发凉。
去年是自己使了一个小计谋,把颉利可汗给吓住了,才让突厥人退的兵。
而现在,突厥和薛延陀很显然是早有预谋的进攻,比起去年那次,这次他们的主要攻击点变成了嘉峪关,还有凉州。
其目的就是想切断大唐与西域的联系,而薛延陀作为西域背部的大国,西域一旦失去了与大唐的联系,薛延陀在稍加威逼利诱,势必会令西域大部分国家倒向薛延陀。
而西域一旦丢失,这对大唐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损失。
更重要的是,凉州之地,相当于扼住了大唐的咽喉,薛延陀和突厥退可以守西域,进可以直逼长安!
“众位爱卿,现在这种情况,你们认为当做如何,该派谁领兵出征?”一番激动之后,李世民极力的让自己冷静下来。
“陛下……让俺去吧,再不让俺打打仗,俺的天花板斧怕是都要生锈了!”
“死胖子!你滚一边儿去,我告诉你,这回你可不能和我抢!陛下,尉迟恭愿意前往拒敌!”
……
李世民的话音刚落,程咬金和尉迟恭两人就为了谁领兵出征的事情争论了起来。
可就在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现在还不是我们和薛延陀与突厥交战的时候,应当以议和为主——”
就在程咬金和尉迟恭两人争着要出征的时候,魏征突然站了出来,提出议和。
“什么?姓魏的,你刚刚说什么?你敢不敢再说一遍!”
“你信不信老子把你的头拧下来当夜壶!”
“突厥人和薛延陀人一而再的进犯我大唐,若是这时候提出议和,他们肯定会以为我们大唐是真的怕了他们!”
“就是!这次坚决不能议和!”
……
魏征议和的想法刚提出来,就遭到了一众大臣们的反对。
就连李世民对于魏征提出议和的想法感到有些不解,去年和突厥议和退兵,那是因为自己刚刚登基,准备不足,长安兵力空虚。
可是现在还要和突厥跟薛延陀议和,李世民就有些搞不懂了。
见一众大臣们听见议和都这么生气,李世民干咳了一声。
随后问道:“魏征,你和朕说说,为什么要议和?”
第53章 打仗,就是劳民伤财
随后,魏征一脸正经的从众人之中站了出来,看向李世民。
拱手道:“陛下……自去冬以来,关中地区遭遇百年以来的大旱,导致今夏颗粒无收。
目前,关中地区的旱情虽然得到了缓解,但实际上是将江南府库中的存粮全都调来了关中,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个多月以后,朝廷种下的红薯不能够大丰收,那么将会面临全国性的饥荒问题。
现在突厥与薛延陀之所以会南犯我大唐边境,也是因为这次旱情给了他们机会。
一旦战事一起,在各方面的消耗都是极大的,首当其冲的便是我大唐目前紧缺的粮食!
依照大唐律,虽然有专门的军粮供应军队,可此去边关路途遥远,为十万大军提供补给,就需要征发近十万民夫为他们运送军粮。
算上沿途的消耗,真正能够送到战场大军手里的粮食怕是要减少一半还多,而且还要给民夫们准备沿途返回的粮食。
不仅如此,运送军粮的路程中的,沿途的匪患也是一个大问题,若是军粮被抢,前方将士不能吃饱饭,只怕会动摇军心。
古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现在正是我大唐粮食紧缺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与突厥和吐谷浑全面开战,一旦陷入战争的泥淖里面,各方面供应不及时的话,将会引发极大的社会问题。
因此,臣不同意现在与突厥和吐谷浑全面开战,战争,是一件极为劳民伤财的事情。
特别是现在我大唐陷入饥荒的情况下,开战绝对不是最合理的选择,还请陛下三思!”
魏征这人,是历史上有名的诤臣,常常以敢说真话,不畏强权而闻名,几乎所有事情,魏征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天下百姓。
因此,魏征这个时候站出来反对与突厥和全面开战,给李世民扣了一个劳民伤财的帽子。
也的确,现在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多余的钱粮用来打仗呢。
听见这话,长孙无忌和杜如晦等人也都沉默了下来,最为李世民的心腹之臣,他们当然最清楚现在大唐的国力是什么样子。
若是没有今年关中的这场旱灾的话,大唐或许还能摆出架势与突厥、吐谷浑大战一场。
可因为这场旱灾,一旦打起全面战争,那钱和粮食就跟水一样哗哗的往外流,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是根本打不赢这场战争的。
而薛延陀和突厥他们就不同了,游牧民族本来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对国家则个概念很弱,赢了就抢东西,输了跑就是了,根本不会考虑那么多。
听完魏征的那番话,看着朝堂上沉默下来的大臣们,李世民也沉默了。
在薛家村待的这段时间,老百姓们过的怎么样,他是最清楚的。
一旦战争打响,势必会加重老百姓们的负担,再加上现在的旱情,民间的老百姓可真就是苦不堪言了。
“陛下……刚才魏大人所言,主要是担心军粮的问题,据臣所知,这次旱灾并没有动用朝廷的军粮。
若是运输得当,朝廷的军粮能够及时的送到边关,也是能够支撑和突厥与吐谷浑一战的。
现在只需要解决军粮的运输问题,减少沿途的消耗,或许就能解决魏大人的担忧了。”房玄龄这时候也站了出来,拱手道。
“有道理,要是真能减少运输军粮的消耗,打一个突厥和吐谷浑又算的了什么?”
“不错,早知道这些,当初在边关多建几座粮库就好了——”
……
房玄龄那话说出来,立马就得到了几位大臣的同意,纷纷觉得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军粮运输的损耗问题。
听见这话,李世民坐在龙椅上面突然想起薛海正在修建的那条水泥路,如果真按薛海说的那样,水泥路能够大大缩短两地通行的时间,如果现在有一条从长安通行到边关的水泥路,那么军粮运输的问题岂不是就迎刃而解了?
可惜,现在薛海的那条路都还没有修起来,一切都只能是想想罢了。
面对魏征提出来的议和方略,一众大臣们虽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但都不是解决问题之道,粮食短缺的问题还是不能很好的解决。
而自古以来,吃饭就是头等大事。
“唉……难道朕才登基第二年,就又要去向那突厥人乞和么——”
见一众大臣们都束手无策,李世民不禁在心里哀叹了一声。
“陛下!臣有办法了!”
正在这时,长孙无忌突然在人群中惊呼了一声,像是想到了什么绝妙的办法一般。
闻言,李世民立马来了精神,道:“爱卿速速讲来——”
“陛下,刚刚房大人已经说了,朝廷储备的军粮是足够的,现在要解决的是负责运送军粮的民夫们的口粮问题。
十万大军的口粮需要征发十万民夫运输粮草,陛下可还记得薛家村的红薯?
当初那薛海一亩地能够挖出一千多斤的红薯,他薛海少说种了有一百多亩的红薯,全挖出来,也就是十万多斤红薯。
而且这红薯的饱腹感非常强,配合以小米煮成粥,亦或是烤红薯让人吃了以后都能十分顶饿。
若是朝廷能够将薛家村那一白多亩地的红薯征收了充作军粮,这样算去沿途民夫们的损耗,送到大军手中的粮食也足够支撑他们与突厥和吐谷浑进行作战了。
陛下,不知以为如何啊?”
就在一众大臣们因为这粮食问题一筹莫展的时候,长孙无忌突然想到了薛家村那成片绿油油的红薯地。
一想到薛海坑了自己八万多钱,长孙无忌就计从中来,想让李世民下旨去征收了那些红薯,以解自己当初的怨恨。
而且还可以顺便解决了魏征所担心的民夫们在沿途的损耗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
李世民在听见长孙无忌的建议之后,眉毛微皱了起来,征收薛海手里的红薯充作军粮,这个问题他不是没有想过,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