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只想安安静静地捞钱 (我爱白斩鸡1955)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我爱白斩鸡1955
- 入库:04.13
“那你下来啊!”
“放屁,我下来被你暗算了咋办?”
董卓被王安逼到这份上了,想骂娘却又不敢,只好说道;
“好好好,既然如此,那我上来总可以了吧。”
“可以是可以,但只准你一个人上来!”
“王安,你他……”
董卓被气得差点骂娘,也幸亏这十几年的宦海浮沉,多了些城府,最终还是忍住了。
无奈下,只好一甩缰绳,下马就要往城墙上走去。
“不可啊,岳丈大人,要不,还是小婿替您去吧。”
就在董卓正要向前时,不料被牛辅拦住了去路,这厮居然提出要替代他前去。
董卓这下被气笑了,刚想开口责骂,不过回头一想,终究还是自家女婿,肯替自己以身犯险,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只是狠狠地瞪了对方一眼,呵斥道,
“胡闹,你留在这给我约束住兵马!”
说罢便昂首挺胸地朝城楼上走去。
待董卓走上城墙,正要登上城楼时,鬼使神差地往下看了一眼,顿时吓住了。
只见除了那数百弓箭手外,附近各条巷子里原来还埋伏有密密麻麻的兵卒,粗略看去不下2000人!
董卓心中一惊,这个王安怎会暗中养了如此多的兵卒,他想干嘛?
看到这,心里那股作为府君的最后一丝傲气也消失了,反而变得忐忑了起来。
董卓不知道的是,这2000多人里,大部分都是王安临时下令,用稻草人穿上军服假扮的,目的就是为了迷惑他。
很快,董卓登上了城楼。
只见城楼上正摆着一张案桌,有一相貌平平无奇的青年文士扶案而坐,正是王安。
不过很快,董卓的视线就被王安身旁的三名大汉给吸引了。
只见一人身高9尺,凤目长须,头上那顶绿帽尤为显眼。
一人身高8尺,脸庞刚毅,英武不凡,背挂长弓。
还有一人身高9尺,相貌极丑,竟还是个胡人!
以董卓的眼力,一看就知道此三人皆为勇武之辈,搞不好还有万夫不当之勇。
看到这,董卓更是心下惊骇,这王安又是从哪里找来如此多的猛将?
于是也不敢托大,竟全然不顾上下之别,向王安主动打招呼。
“王县长,久闻大名,今日终得一见,实乃三生有幸!”
王安也显然被董卓这一番示好给搞愣住了。
要知道东汉特有的官场文化是以郡为国和二元君主制。简单点说就是郡太守俨然就是这个郡的郡主。
甚至郡太守家中死了长辈,还有人会弃官跑去为郡太守的长辈守孝的。
所以严格来说,董卓如今是王安的君主!
于是王安脸色奇怪地看向董卓,盯了好久后,才嘿嘿说道;
“少跟我在这扯近乎,你说你是董府君,可有证据?”
——董卓听罢连忙说道——
“我有官印,你看……”
说到一半,却再也说不下去。
原来他摸向腰间时,才发现官印不见了,仔细一想,才记起来之前已经把官印交给了李傕,这厮还没还回来呢。
这就尴尬了。
王安见董卓在腰间摸了许久也掏不出个啥,顿时佯装大怒;
“大胆!居然还敢欺瞒本官,来人啊!给我拉下去,打!”
“且慢……”
董卓见王安居然要下令打自己,就更慌了,急忙叫停。
慌乱间,急忙拿出腰间佩剑;
“王大人,此乃我年轻时所得,蔡邕蔡议郎曾断定,乃霸王之断刃。此剑跟了我大半辈子,足以证明我的身份!”
——王安却不置可否地说道——
“呈上来让我看看吧……”
只见胡车儿快步向前,在董卓不情不愿下一把抓走了那把佩剑,放到了王安的案桌上。
王安拿起这剑,感觉比自己的“沧海”轻多了。
猛地抽出,果然寒气逼人,比“沧海”也不遑多让,美中不足的是这剑仅有半截,难怪叫什么霸王的断刃。
见到这,王安撇了撇嘴,心里暗自腹诽。
董卓这厮混了这么久,腰间就配着把断剑,真是够寒酸的。
不过王安知道戏演到这已经差不多的,董卓的傲气也已经被磨得七七八八了,再演下去就会过犹不及。
于是换上了一副谄媚的笑脸,连忙站起来,朝董卓哈哈笑道;
“哎呀,原来真的是董府君啊,您咋不早说,真是大水冲了龙皇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这实在是让下官惶恐,惶恐啊!”
董卓见这厮变脸的如此之快,也是愣了愣,这才暗自腹诽;
老夫刚才踏马说了多少次我叫董卓,可你有听吗?
还有,你说惶恐时能不能别笑。
此时董卓才发现,王安这厮虽然嘴里说着惶恐,却压根连让他坐下的打算都没有。
他终于知道面前这人终究是个胆大包天之辈,心中全无上下尊卑之辈。
这种人,自己还是少惹为妙。
第76章 义薄云天董仲颍
董卓也没敢表露丝毫的不满,反而呵呵笑道;
“王县长说哪里话,正所谓英雄不打不相识嘛。”
王安见对方如此委曲求全,心里暗爽,看这样子这董卓已经被自己搞得没了脾气。
想到这,他也不跟对方再绕圈子了,直接问道;
“府君唤我长庚便可,未知府君此次大驾光临我杨县,所为何事?”
董卓见对方问起,刚想开口,却还是犹豫了;
我要是贸然索要那两个太平道乱党,这厮会不会和我翻脸?
思前想后下,董卓决定还是要换种说法。
“是这样的,本官听说杨县这里有太平道犯上作乱,还听说贼人要偷袭县城,便带领麾下兵马前来救援。”
王安听罢,佯装大喜,
“原来如此,那真是让府君费心了。不过下官已经擒住了贼首张角,正准备上奏朝廷呢,应该没什么事了!”
董卓听到王安要上奏朝廷,顿时就急了。
真让这厮走上去,可就没他董卓什么事了。
——于是连忙朝王安说道——
“这个,长庚啊,本官有些机密之事要跟你说,可否屏退左右?”
王安听罢,知道这厮是想要劝说自己,心中偷笑下,却装作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表情,挥手让关羽三人先退下。
等众人退下后,董卓这才说道;
“长庚,实不相瞒,本官此番前来,是想把张角带回郡守府的,不知你可否成全一二?”
“这个……”
虽然心里乐开了花,可王安却装作一脸难以接受的表情。
他见董卓居然自己提出要带走张角,就想着多要点好处。
看到王安犹豫,董卓继续劝道;
“哎呀,长庚,你我相识一场,本官在这里就硬着头皮和你说一番交浅言深的话。”
“你此前剿灭山贼一事,本官已经上报朝廷,估计尚书台很快就会下来文书,要召你入洛阳为千石的中郎。”
“既然如此,你此番抓住太平道反贼的功劳,再报上去也无用。因为按照你的年纪和资历,朝廷是绝不可能召你为两千石的侍郎。
“而老哥我呢,刚来河东,人心不稳,正要做一番大事以稳定人心。”
“如果此次长庚肯把那两个太平道乱党交给我,老哥我感激不尽!”
“什么!”
这头董卓才刚说完,王安顿时就懵了。
这中郎又是什么鬼!
我在杨县待得好好的,这朝廷让我跑洛阳那鬼地方去干嘛?
立了功后不是应该换个大点的县去做县令的吗?
董卓见王安失态,心生不解。
“长庚这又是何故?”
“朝廷把你调回洛阳做中郎不是很正常吗?”
王安见董卓这么一说,就知道自己肯定有什么地方是不清楚的,于是连忙向对方请教。
最后才得知, 按自汉朝的惯例,凡是要外派官员去地方为官,都要到郎署做一阵郎官,既有考察培训的味道,也有强化中央权威的意思。
这里的郎官有三种,分别是三署郎,外放三百石的职位;
然后是中郎,对应的是千石的职位;
最后是侍郎,一旦外放就是两千石的职位。
而听董卓的意思,此番王安立了功后,结合他如今300石的官位,一旦被召回洛阳,极大概率就是要做个千石的中郎。然后熬上个三五年,再外派个千石大县做县令。
听完董卓的解释后,王安简直是欲哭无泪。
我好不容易才在杨县控制了局面,捞了不少钱,不就是想着在黄巾之乱前去四川那边躲战乱嘛!
没料到居然忽略了郎官这事!
虽然将来黄巾之乱时,洛阳应该没怎么受兵灾,可那里毕竟是大汉的中枢啊!
此时的朝廷正是宦官和士人斗得最厉害的时候,自己一个小小的中郎,无论是在宦官还是在中枢大佬面前,都可以随便被人搓圆按扁。
想到这,王安就觉得一阵烦心。
可他也深知事实无法改变,于是眼珠子一转,又想到了一个主意。
——于是看向董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