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只想安安静静地捞钱 (我爱白斩鸡1955)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我爱白斩鸡1955
- 入库:04.13
“当真气煞老夫也!”
第241章 朝议1
次日,洛阳,南宫,嘉德殿。
话说此前洛阳发生地震,按照惯例,在罢免了太尉许戫后,早朝便移步到了偏殿中举行,一切从简。
直到今天,才终于返回嘉德殿开早朝。
事实上这次地震影响之广,实在是让很多人始料未及,洛阳乃至周边很多房舍因此而倒塌,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救灾。
面对这种情形,就连一向疏于政务的汉灵帝也没法偷懒,每天坚持朝议。
今天一大早,天还没亮,京城里的重臣便早早地排在了南宫殿外。
不过与平常不一样的是,有几位重臣表情严肃,落在有心人眼里,仿佛有种山雨欲来的感觉。
王安身为议郎,是必须要参与朝议的,于是天还没亮就得从床上爬起来,也是辛苦。
随着小宦官的一声喊,朝议开始。上来就是一套繁琐至极的行礼,又是奏乐又是唱歌,把王安弄得头晕脑胀,本来就困的他差点就要打瞌睡了。
等好不容易走完流程,朝议才正式开始,上来就是三公九卿这些大佬奏事。
其实极大多数事情都已经在尚书台商榷并做出决定,这里只是对天子做个汇报,算是走个流程罢了。
待三公汇报完毕后,轮到九卿奏事,却是出了乱子。
太常刘逸正式向天子上陈地震一事,俨然是要就此事做出一个官方说明。
事实上灾祸发生当天就有人上书建议彻查此事,只是这些都在尚书台被曹节给压下去罢了。
可当刘逸陈述完,朝中大多数人以为此事完结时,却有侍御史王允上前,朝天子行礼奏道:
“启奏陛下,臣以为此次地震并不简单,不能以普通灾祸算!”
话到此处,朝堂众人一片哗然,人人交头接耳。
御座上的天子略一蹙眉,招呼身边小黄门近前,低声说了几句。
小黄门听罢,来到御阶前,径直代天子问道:“既然如此,按王侍御史之见,此事当作何解?”
“司马公曾在《史记?周本纪》中言及: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朝堂上众人听罢,纷纷倒吸一口凉气。
这段是说周朝快灭亡时,阳盛阴衰,引起地震。
这可是赤裸裸地暗喻大汉要亡啊!
没想到这王允还真敢说!
一时间,大殿上的气氛变得凝重,一道道目光相互交错间,传递着一个个消息,达成了一个个共识。
而站在几乎末尾的王安却是看得暗自咋舌,下意识瞥了眼跟前的曹操。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他还哪里不明白这曹操竟能说动了王允,让对方出头上诉此事。
想到电视里曹操去王允府上借七星刀行刺董卓的桥段,王安心里竟生出一丝荒谬的感觉。
难道是我的到来,让曹操和王允提前认识了?
就在王安思忖间,只听御阶上再度传来小黄门的声音;
“天子问,何为阳,何又为阴?”
王允正色言道:“臣以为,阳者,为天子、为忠臣、为苍生、为百姓;阴者,阉尹耳。只要陛下能近忠臣而远阉尹,向天下展现天子气度,则自可无忧。”
此话一出,上一刻还有些动静的朝堂顿时落针可闻。
众人虽然早已料到王允会把矛头指向宦官,却不曾想这人竟是如此直接。
难道不怕天子震怒,将他打入大牢吗?
而此刻,曹节看向王允的目光更是充满着杀机。
就在此时,御阶上再度传来小黄门的声音;
“天子问,何人为忠臣,何人为阉宦?”
“回禀陛下……”
就在众人以为王允会当庭与那些宦官对上时,王允却是肃容应道;
“忠臣者,如三君,如张元杰,如李元礼。”
“至于奸邪之人……彼辈就在大殿之中,要是臣贸然当庭指出,恐会受其攻奸,徒耗时日,最终耽误朝中议事。”
“故臣提议,陛下可先还忠臣者名节,还可待朝议后,许欲言此事等人各自上书。”
“善!”
此刻不等小黄门传话,御座上传来一道中气略显不足的男声,显然是天子直接发话了。
朝堂下文武百官见天子居然没有当庭震怒,却是各自起了些许心思。
“天子有令,可还有人欲言此事?”
就在众人以为事情到这里将会告一段落,就等着回家后摩拳擦掌准备写奏书时,却不料一直默不作声的执金吾袁逢出列。
“陛下,臣有话说!”
见是刚从四世三公的位置退下来,如今身为九卿之执金吾的袁逢出列,上一刻还叽叽喳喳的朝堂再度静了下来。
这袁家竟有此等威势!
此刻,王安终于见识到了袁家是何等的分量。
袁家家族只是一个出列,便能让百官禁声。
难怪将来袁绍敢试着另立天子,难怪将来袁术敢自立天子,袁家有这般威望,又有何事不能为?
这一刻,他终于懂了。
想到这,王安扭头看向曹操,之前就曾听娄圭提及,曹操上疏弹劾宦官一事,实际上是袁绍在幕后主持的。
如今看来,果不其然。
仍然当王安看向曹操时,却发现曹孟德正一脸茫然地看向大殿中央的袁逢,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般。
很显然,此次袁逢的亲自下场,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赵忠的目光变得惊疑不定,曹节更是一副戒备的神色。
“袁卿有何想说的?”
御座上传来天子的声音,平淡中带着丝疑惑。
袁逢朝天子躬身一礼后,这才叨叨叨地开说。
开头竟然和王允差不多,也是通过天人感应看地震,更是言明必有小人辈,需及早处置,否则后患无穷云云。
可就在王安以为这袁逢支持王允时,玉座上天子发话了。
“不知袁卿口中的小人是何人?是否也要欲言此事者回去上书?”
听着相同的话,天子显然不耐烦了。
“不必如此!”
——袁逢淡淡说道——
“小人者,正是前太尉许戫!”
一语既出,朝堂震动。
众人怎么也没想到,这袁逢居然将这把火点到了一位离职的太尉身上。
第242章 朝议2
“执金吾何出此言?”
见朝堂中一片安静,户曹尚书卢植终于忍不住站了出来,怒声质问;
“许公多年来在中枢兢兢业业,如今因地震而免职,又如何当得起小人一说!”
“执金吾所言,不怕寒了天下士人之心吗?”
“老夫正是为了天下士人之心,才不得不挺身而出!”
却不料袁逢毫不退缩,哪怕卢植比他高了整整一个头,却依然昂首应道;
“半年前,陛下为了体恤百姓,监察不法,曾下诏,令公卿根据流传的民谣检举为害百姓的刺史、郡守的宦官子弟或宾客。更是让许戫主持此事,敢问卢尚书是否有此事?”
“确有此事!”
见袁逢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卢植略一蹙眉,当即应道;
“可那又如何?”
“哼!”
袁逢冷哼一声,大声说道;
“结果许戫却包庇私党,陷害忠良,对真正贪赃枉法、声名狼藉之人全不敢过问!
“反倒检举了边远小郡之清正廉明者26人,乃至于这些官员的部属及所属地区的百姓都要上洛为主官申诉。
“臣这里就有各地的申诉文书,且申诉之人也在京,诸位要是不信,一问便知!”
“哇!”
袁逢这番话犹如深水炸弹般,一石激起千层浪,朝堂众人再也按捺不住,纷纷窃窃私语起来。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平日里看上刚强廉明的许太尉居然是这样一种人。
这一刻,没有人会怀疑袁逢这番话的真实性。
要知道这里可是朝堂,除非袁逢脑子进水了才会在这里撒谎。
而如果此事是真的,那袁逢这一番小人之说便有了根据,是站得住脚的。
毕竟这错将清官当贪官,怎么看都是冤案,还一抓就是26人,那搞不好六月飞雪也是有可能的。
“肃静!”
玉阶上传来小黄门的喊声。
“天子有令,将申述文书呈上来。”
很快,有小太监接过袁逢的递上来的文书,恭敬地放在了天子的案桌上。
等待是漫长的,在天子看文书时,大殿上一片寂静。
望向那袁逢的背景,王安忽然想起当初大兄王柔和二兄王泽告诫自己的话。
这朝堂果然凶险!
虽然还不清楚为何袁逢会忽然出尔反尔,明明说好要弹劾宦官,却忽然将火力转移到那什么前太尉身上。
就说袁逢此番出招,俨然已经是筹谋了许久。
不然为何那申述文书为何没有送到尚书台,而是扣在此人手上?
还有那些上京告状的人,显然也并非第一天到洛阳,为何迟迟不见声息,直到今日才一股脑地涌出来。
俨然是袁逢的刻意安排,目的就是要一击毙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