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崔家就能够理直气壮的说,我们的弟子是之前就滞留在刘备地盘上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啊,要不你们出兵把崔琰从万恶的刘备手里救出来?
再说我们可是和崔琰断绝关系了,都不当他是崔家的人了……
其他家族除了在心里骂他们是运气好的鸡贼之外,也没什么别的办法好想。
当然,刘铭高兴的,不光是这些江东未来的栋梁们,一个个的开始冒出头了,说明自己和便宜老爹在江东实行的策略,并不会压制这些人才出头,也许会让更多历史上没有出头的人才,有机会出头。
通过招贤馆考核,这是科举的雏形,却显得并没有科举那么咄咄逼人。
当然现在是乱世,等真的平定天下了,到时候的考核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随时考核了,一定会把规矩建立起来,越严格的规矩,越不容易舞弊。
现在这种做法,漏洞其实特别多,不过在乱世中,这样的漏洞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毕竟最终的考核是要经过刘备这样的君主来认定的,他这种人可不会被轻易忽悠。
而且在考核中,韬略固然都是世家子弟在考,可是武力的考核,普通人的子弟就多起来了,那些良家子们,比一般的老百姓身体素质要好很多,也往往有些家传的武艺,自然愿意来考核武力,争取进入军中之后,起点高一些。
除了文韬和武略之外,招贤馆还会考核杂学。
所谓杂学,就是所有不被主流认同的那些技艺,都算。
木工,打铁,医师……自认有一技之长的,都可以来考核,通过考核的也会授官,不过不干涉行政,不干涉军中,刘铭特地起了个名字,凡是通过杂学得官的,都叫“技术官”,和传统的文武官区分开来。
虽然待遇什么的都差不多,不过也让那些文官武将们心里比较舒服,自觉技术官都是假官,只有咱们才是真的。
不过在前阵子,当一名木匠出身的技术官,经过仔细思考,改进了水车上的一个部件,经过鉴定,这次改进让水车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一成,同时打水的深度比之前深了三尺,这让水车在丘陵地带的应用更加的广泛。
刘备亲自接见了这名姓葛的技术官,并且将这种改进的水车命名为“葛工车”,同时将他的改进作为专利记录在案,接下来的三十年内,所有制造和出售这种水车的商家,包括官商,都要多缴纳二十枚五铢钱的税,名叫“专利费”,这笔钱尽数归于葛工所有,经过计算,光是这一项,就足以让这名姓葛的工匠,一年就赚到他在官府薪水的十倍以上!
要知道水车虽然耐用,可是损坏也快,同时江东这里平原不算特别的多,丘陵地带较多,水车运用特别的广泛,就算现有的舍不得换,一旦出现损坏,百姓也愿意掏钱去买个效率更好的,虽然一架水车二十枚五铢钱不算很多,然而架不住源源不断啊!
借助着这件事,刘备刘铭父子,将专利费这种原本大家不了解的事情,弄得治下所有人都知道了。
你改进了某个东西,这东西有人用,那么用了,就得给你钱。
这就是属于你的专利费。
医师如果通过自己的摸索,创造出了一个对某个疾病确实有效的方子,那么其他医生学去了,用这个方子的时候,也要缴纳专利费给这名医师。
受官府保护的!
事实告诉了他们,知识,是能够带来财富的!
不光是文韬武略那种知识,这些杂学,一样能!
第260章 不好说
其实现在扬州和徐州的平民老百姓们,学这些杂学的,还真是最多的。
毕竟他们大部分都只是认识了一些简化字,然后在简化字之外,他们之前能知道的,接触到的,都是这些所谓的杂学。
只不过这些人往往没什么文化,尤其是木工铁匠这些,就算知道一些知识,总结了一些规律,也没法将这些东西以文字的形式,留下来。
中国一直以来,有着灿烂的文化,却在科学发展上停滞不前了很多人,和理论与实际分割得太开,有着很大的关系。
有知识有文化的那些人,几乎不会亲自去接触这些具体的工业方面的基础事物,而每天和这些东西打交道的那些匠人,却没有文化将自己熟悉的,理解到的那些东西记载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只能用带徒弟这种方式,将自己摸清楚的一些规律传下去,后面的人也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简化字实际上是给这些人提供了一些道路,同时让他们的才华有机会留下来罢了。
刘铭清楚的知道,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肯定还是隶书与简体字并行的情况,就好像当年小篆与隶书一样,然而最终,更方便更简单的简体字,还是会胜利的。
用杂学,让匠人也可以当官,这是打破当官要学什么的模式垄断。
用简体字让更多人识字,传下自己的智慧,这是打破士族对文化的垄断。
这些事情在刘铭看来,是必须做的。
这一天,刘备显得很高兴。
也许是好几年没看到儿子,现在发现儿子长得高高大大,虎背熊腰的原因,刘备是特别的高兴,因为他本身就不算很高,大概也就是一米七出头,看到刘铭现在都超过一米九了,当然很是欢喜。
所以这一天,刘备算是痛痛快快的喝了一场,宾主尽欢之后,刘铭当然要好好的尽一下自己当儿子的责任,不辞劳苦的把老爹扶进了房间。
糜氏和甘氏现在都在舒县,不过刘备今天好不容易和儿子重逢,她们自然不会来打搅,这是刘铭尽孝的好机会,哪怕是做给天下人看,也是要做一做的。
把刘备扶到了床上,帮他脱了鞋子,下人端来醒酒汤,刘铭喂刘备喝了半碗,刘备清醒了一些,摇头示意自己不喝了。
“去年年底,在青州,你干的很好。既击退了袁谭,也没有把战火扩大。为父本来还担心你年轻容易激动,一上头就和袁绍开始全面战争,你没有,这个很好,看来你虽然武力已经增加了那么多,然而头脑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鲁莽啊。”刘备笑着对刘铭说。
“既然已经定好了策略,先全据徐荆扬三州,那么就不能被对手拖着我们鼻子走,袁绍现在还很强,我们如果现在就和他展开全面斗争,结果很有可能是五五开,最终只会便宜了敲边鼓的曹孟德。”刘铭回答道。
“正是如此。看地图,我们已经占据了整个东边,从青州的北海,一直下来,就是一条直线——
北海、东莞、琅玡、彭城、下邳、寿春、庐江、会稽……这些地方,都是至少有一面面对敌人的,我们占据的地方,并没有天下的三分之一,甚至只有四分之一,我们的力量,和全天下比起来,还很弱小。”刘备道。
刘铭默默点头,确实,现在要说论底蕴论财富论兵力,刘备的势力可谓是天下无双,不下一千万的治下民众,只要肯动员,短时间内,百万经过一定训练的青壮,唾手可得,甚至各地军械库已经打造好的军械,粮仓里的粮草,足够将这百万大军全部都武装起来,提供他们至少两年作战的粮草!
可是和整个天下比起来,依旧还是处于弱势的。
“接下来你是要对付荆州了吧?想怎么对付他们?”刘备问道。
“荆州肯定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父亲您可是节制总督徐荆扬三州,现在徐州全部都在我们手中了,扬州也是,要是差个荆州,那多不好。”刘铭笑道。
“但是荆州的南阳,是在曹操的手下,曹操不会让出南阳的,南阳要是丢了,那么他兖豫二州和司隶庸凉之间的联系,就会很薄弱了。”刘备想了想之后道,看来他这两年也没少琢磨这些事儿。
“曹操乃天下枭雄,和袁绍比起来,他更能隐忍,同时韧劲十足,要从他手里抢南阳,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也许不会太难。
如果我们能够把袁绍的目光引到曹操身上的话……曹操现在已经开始向关中转移人力物力了,就是因为兖州固然有山川之险,可是却是标准的四战之地,不管是我们还是袁绍,想打他们都很容易,如果我们和袁绍达成协议,先平曹操,平分兖州豫州之地,然后再决一死战,您觉得袁绍会答应吗?”刘铭笑道。
“不好说。”刘备想了老大一会,然后摇了摇头。
他不能确定。
实际上刘铭也不能确定。
现在历史已经改变了,至少历史上这时候已经死了的袁绍现在还活蹦乱跳的,身体不知道多好,曹操则远远没有历史上那么强悍,袁绍经过几年的经营之后,比历史上更加的强大,如果他专心去打曹操的话,就算曹操再能打,也很难重复一个官渡之战出来。
官渡之战之所以成为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例子,就是因为它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是曹操那惊人的韧性,加上袁绍内部斗争的余波,让曹操抓住了唯一的那一次机会。
官渡之战中,袁绍表现得绝不象后世认为的那样无能,一路走错然后把必胜的局给输掉了,实际上能把早早的就开始屯粮的曹操,逼得粮食都快断了,足以证明袁绍制造的压力有多大,而且层出不穷的骚扰,给曹操的粮道造成了极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