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思想家李贽,就直接称东晋为「南朝晋牛氏」,而不称司马氏,后人也戏谑地称「司马睿」为「牛睿」。
刘闪恰好在一个历史纪录片中知道这件事,正是拥有「上帝视角」,他才真正明白「牛继马后」预示的是哪件事,在这个时候,也只有刘闪知道司马懿的野心和顾虑。
泥石流发生之后,司马懿暗中遍寻高人,包括星象家管辂,得到的都是「牛氏会对司马氏的子孙不利」的预言。所以司马懿一直忌讳姓「牛」的牛金。
让人没想到的是,历史上的司马懿以一杯毒酒杀死了现在的牛金,却没料到后世还有另外一个叫「牛金」的人!
当然,刘闪给姜维的信中,并未提到牛金会被司马懿冤杀之事,只是告诉姜维司马懿对牛金多有忌讳。
上午,牛金跟姜维的那场大战,两人刚开始时是以命相搏,后来是惺惺相惜。
几杯酒下肚后,牛金对姜维、赵广和赵统也没了抵触之心。
“建安14年,牛将军在曹仁麾下,仅以300人大战周瑜的先锋3000兵马,将军之勇天下皆知。可惜将军未遇名主,有才却不能尽情施展,反而暗藏性命之忧啊!”姜维叹道。
“我追随大都督南征北战,深得大都督器重,被封为平西将军,「未遇名主」将从何谈起?又何来性命之忧?”
“纵观魏国诸将,将军之才虽比不上满宠和司马懿,至少高过郭淮、费曜、朱灵等人!
将军之职至少应在「四征」将军之上,却仅仅屈任平西将军之职,岂非怀才不遇?”
姜维所说有些夸大,但以武艺来讲,牛金在当前的魏国,确实是数一数二的猛将。牛金听罢未作表态,只是大口地喝酒。
“将军有所不知,司马懿表面上器重你,实际处处堤防,处处打压!请问将军:你除了与周瑜一战名震天下之外,还打过哪场大战?上过几次战场?”
牛金没有说话,姜维接着说道:“魏太和5年(公元231年),牛将军奉司马懿之命轻骑饵诱我丞相大军,还未交战,我诸葛丞相就退兵至祁山,这恐怕是将军打过的第二仗吧!”
牛金的脸色有些难看,姜维趁势说道:“牛将军的第三场仗,就是前几天截我粮道。然而将军不知,这正是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
“何以见得?”牛金疑惑地问道:“截你粮道是我主动请兵前往,兵败乃我轻敌所致,这与都督何干?”
“将军糊涂啊!这几年里魏国与吴、蜀两国多有战争,你多次请兵出战都未获批准,为何这次司马懿如此爽快?徐质、戴陵距离你不过3里,你的5千兵马损失殆尽,他们为何不援?”
姜维突然拉着牛金的手,诚恳地说道:“牛将军!你既然知道《玄石图》,可知道「牛继马后」的预言?预言中的「牛」自然是你牛将军,而这个「马」正是司马懿!
司马懿早就知道此事,担心你对他不利才处处提防。此番你主动请战,司马懿明知是陷阱而不阻拦,明显是借蜀军之手将你除掉,将军不可不察啊!”
“若是如此,都督为何派徐质、戴陵在3里外应援?”牛金对姜维的话并未完全相信。
“司马懿的计划很明显:如果这是陷阱,他正好将你除掉;如果这不是陷阱,徐质、戴陵必会一拥而上,抢夺本该属于你的战功!
将军身陷重围时,徐质和戴陵按兵不动,将军杀出围困时他们才现身接应,难道不是吗?”
“这……将军……我……”
“将军勿再多疑!编县以南的魏军粮草已尽,兵败只是时间问题,我为何要多此一举将你诱至麦城?牛将军,我就实话告诉你吧,这是圣上的意思!”
“蜀主刘禅?这怎么可能?世人皆言蜀主胸无大志,只知玩乐,他怎会关注一个敌国小将?”
“将军有所不知!自诸葛丞相病逝之后,圣上如梦初醒,励精图治,施行新政,富民强军。”
姜维掏出一枚新铸的铜币,指着上面的四个字继续说道:“牛将军,这枚「大汉万年」可见我皇之志!复兴大汉需要将军这样的大材辅助!皇上特别交待,如果将军愿意辅助,可封「四征」将军之职!”
姜维慷慨激昂地说着,突然起身拱手说道:“虽然牛将军不图个人名利,但请将军以「大汉复兴」的大业为重!若能复兴大汉,将军之名必将流传千古!”
赵广和赵统立刻起身,诚恳地拱手说道:“请将军相助,复兴我大汉!”
第61章 强大后盾
在一千多年后,樊城属于襄阳的一个区。秦王嬴政26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后,置郡设县,樊城隶属南阳郡。建安13年(公元208年),曹操取樊城,置襄阳郡。
上一次的「襄阳之战」,史上又称「樊城之战」或「襄樊之战」,蜀将关羽一共投入5万多兵马,他起初攻势凌厉,水淹樊城,擒于禁斩庞德,几乎胜券在握,曹操甚至有了迁都之念。
然而魏将曹仁坚守待援,吴国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军团腹背受敌,战势陡转直下,由于魏国强援助守,关羽未能攻下襄阳,而荆州已失,只能败走麦城。
襄阳之战是关羽一生中最闪光的一仗,也是最失败的一仗,他战术上的成功却不能掩盖战略上的失败。
正是这一战的惨败,蜀国失去了荆州,也失去了逐鹿中原、复兴汉室的最好的时机。
自黄巾起义至现在的三国鼎立,在这几十年中,就算吴、蜀两国在结盟状态时,相互之间的明争暗斗也未停止。
赤壁之战曹操兵败北还之后,荆州争夺、周瑜之死、襄阳之战无不如此。
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倾全国之兵杀入吴境,夷陵之战惨败之后,蜀国从此一蹶不振,诸葛亮及时与吴国重结盟好,几次北伐时双方再无兵戈。
诸葛亮去逝后,吴国立刻撕毁盟约兵进永安,幸亏姜维力挽狂澜,反夺吴国的城池,让吴国损了20余万兵马。
北方的曹魏瞅准时机,派满宠和司马懿两线出兵进犯吴国,吴、蜀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立刻就放下仇怨结为盟友。
用后世的话来说,吴、蜀双方确实是「相爱又相杀」的一对好基友。
两国虽有盟约,孙权也不傻,他时刻提防着姜维。当姜维连丢编县、荆门、当阳三城之后,孙权便停止向秭归运粮,直到夺回这三座城池后才继续依约运粮。
通过前几次的战斗,司马懿损了将近3万兵马,姜维通过收编降卒,蜀军的数量反而有所增加,江陵以北的蜀国兵力已经达11万,与司马懿的12万兵马相差已经不多。
张绍、傅佥领兵2万北上,次日,吴班、吴懿将费曜遗留的投石车和井栏修复之后,引着2万蜀军浩浩荡荡地开往宜城。
同日,关索的2万兵马也拔寨北上,蜀国6万大军在宜城外三面扎寨,唯独留空北门。
廖化和张嶷仍旧驻兵荆山脚下,时刻威胁着南漳。姜维和司马懿的大军都屯于襄阳周边,双方的意图都很明显,那就是襄阳。
上次的襄阳之战历时七个多月,以蜀军惨败、吴国得利而告终。
这一次魏国投入15万兵马,司马懿纵然战败也无伤大雅,但蜀国投入了全国80%左右的兵力,可以说是蜀国的「国运之战」。
自双方交阵以来,刘闪密切关注着南郡的一切,每隔2个时辰就会有信使将战局的发展回报成都。刘闪不懂行军布阵,他只能给予姜维最大的信任和支持。
张翼卫戍成都的1万兵马被当成了运输队,刘闪还临时有偿招募了2万多名青壮年民夫,不分昼夜地将浓缩后的药品、弩箭弓矢、马鞍马镫等物品送至临沮。
新成立的「科技局」位于成都城中一个富户的大宅内。有了足够的资金和刘闪的支持,黄月英已经招募了一百多名助手,他们正按刘闪的建议,将黄月英带来的床弩加以优化,使之更适合快速地批量生产。
刘闪需要的不同曲面的玻璃黄月英已经备好,看似几块简单的凸透镜和凹透镜,却由二十多名巧手工匠足足打磨了十几天才完成。
黄月英确实像是穿越者,她不仅完全理解了单个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线折射原理,而且发现不同的透镜组合使用后的特殊功能,她已经猜到刘闪想要做什么东西,将一块竹筒交给刘禅。
这根竹筒大约半尺长,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已经是一个单筒的望远镜。
刘闪试了一下,倍率大约4倍左右,其成像有些扭曲和模糊,但基本能看楚远处的物体。
能有这样的效果刘闪也满意了,毕竟烧制的过程中杂质较多,而且是手工打磨,镜片的曲率不标准,能在几十块玻璃中选出2个组成望远镜,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诸葛瞻正拿着一块废掉的凸透镜玩得不亦乐乎,用它聚集太阳光灼烧地上的蚂蚁,黄月英已在命人继续烧制更多的玻璃并将其打磨出来。
上次离开时,刘闪让黄月英找几块磁力强一些的磁石,她自然不敢遗忘。
刘闪用磁石将一块细长的铁钉磁化后固定在木块上,然后将木块打上小孔并放入盛有水的木盒中,再用一根从织坊取来的铁针穿过小孔,将木块固在在木盒中内,一个比「司南」更加小巧的指南针又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