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这个大明太凶猛 (无语的命运)


  这条件一开出来,立即在大明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
  村头巷尾,到处都是议论这件事的。从田间地头,到茶馆酒楼,从学堂教室到衙门公房,无论是身份如何,无论男女,都在讨论着这件事。
  官府给穷汉发媳妇了!
  这件事讨论的热潮甚至超过了事件的本身,为啥啊?
  古往今来,男女事一直都是热门,君不见明朝的小说里大都写这个,那怕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影视剧里、小说中,谈的也是情,说的也是爱,其实核心还是男人与女人的那点事,男人凑到一起,谈的是这个,女人……嗯,也是如此。
  谁都没有想到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决定,给大明带来了什么。最重要的一点是,移民海外,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人们所熟知的事情,不再是报纸上写的,也不再是“据说谁谁发了财”的传闻或者新闻。而是第一次,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
  其实,也就只是十几万人在承化搂着了缅人媳妇而已。
  但是“官府送媳妇”在各地引起的轰动与热议,带来了一阵前所未有的移民潮。甚至就连普通农民也跃跃欲试,特别是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因为这些地方人多地少,佃户负担着沉重的地租,尤其是朝廷对田赋的清查,更是让乡绅地主逃税不得,为了弥补损失,地主们纷纷加租,导致佃户的日子更加艰辛。
  在这种热议之中,看到移民海外有那么多好处,一些勉强维持生计的佃户动了心,纷纷跑去报名出海。
  伴随着这股热潮,有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佃户荒,原本还寻思着怎么加租地主们,突然发现一个怪像——长工们辞工跑了,有些佃农也跑了,这是怎么回事?
  至少在乾圣九年,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没弄明白。毕竟,相比之下,人还是很多的。特别是南直隶本身就有大量失地少地农民以务工或者手工业为生,偶尔的有长工佃农紧张,那也只是一时,毕竟南直隶,尤其是江南,地不是一般少,人不是一般的多。但是在移民潮出现后,在短短两三年内,就有一些地方出现了佃户紧张的情况。
  是困守祖地贫困潦倒一生,还是海外一搏?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选择。“树挪死,人挪活”由此深入人心。
  随着越来越多无地、少地的长工、佃农纷纷出海,地主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怪事,非但长工越来越难请了,就连同佃户租的地少了不少,甚至地主们要上门游说佃农多租点地。
  土地闲置,那也是要交皇粮国税的。无奈之下,为了招揽佃农,地主们只能纷纷降低地租,没法子,你不降,别人降啊。
  这是怎么回事?
  稍作疑惑后乡绅、地主们就发现了原因——移民潮让越来越多的人去了海外。与是乎,地主们纷纷向悬牌的乡绅们诉苦,在家的乡绅们给在南京为官的同乡、同僚写信诉苦的同时,又联合起来向各地父母官们施压。地方父母纷纷上疏朝廷,请求禁止百姓出海,否则沿海之地无人耕种。
  朝廷中枢,响应此事的还真多,就连宋学朱都说:
  “他日陛下开拓海外之利,为了缓解中原流民之苦,以南洋之粮接济中原之需,此为大善,而今时天下百姓皆蹈海逐利,长此以往,若任由百姓蹈海海外,只恐怕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既无御敌之兵,既无在册之民。”
  对此,朱国强只是笑道:
  “故土难离,但凡有一口吃食,百姓又岂会远离故土,若非豪绅盘剥过重、兼并吞食,百姓焉会背井离乡,去那海外蛮夷之地谋生?”
  按后世史料统计,从乾圣九年到十九年的这十年间,至少有300多万各地百姓移民海外。六成部分去了南洋,三成多去了天竺各诸侯国,还有少部分去了大洋彼岸的豫章郡,由此,华夏移民又一次开启新一轮的文明扩张。后世学者将其“乾圣衣冠南渡”,与史书中的衣冠南渡的“南来频洒泪”不同,这次是主动的,而不是迫于战乱被迫南渡……


第775章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乾圣十一年秋。
  田里的穗子一天一天地黄了起来,谢云安脸上的笑容也是一天多过一天。
  家里有一百多亩的田的他,是那个忙啊!补晒簟,修风车,请这个来打禾,邀那个来扎草,一天到晚,他都是忙得笑迷迷的。今年的收成确比往年要好上不少,一百五十多亩田,至少可以收四五十担谷子。
  这可真是好年头啊!
  再过个四五天的功夫,这田里头就尽是一片金黄了,四五十担谷子,那可是好几十两银子啊!
  “大肉炸好了吗?可不要误了活,那些打禾客得吃到大块的肉,才好好的干活。”
  打禾客大都是从外地过来的,每年的秋初总有一批这样的人来:挑着简单的两件行李,三五一伙地在乡间穿来穿去,专门替人家打禾割稻子,工钱并不算多,但是要吃一点儿较好的东西。
  白米饭不说,还要配上大肉。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就是谢云安最心痛的时候,叫这么几个帮工实在是不划算啊!工钱之外,一大碗一大碗的白米饭,一块块的大肉,都给那些打禾客吃进肚里去了。让人瞧着都看得眼红。
  哎,说到底,还是家里的人丁少,要儿媳妇争气,连生几个儿子,等他们长大了就再不用叫打禾客了,自己动手也就差不多了。
  不过眼下,就是再心痛,也得请打禾客,不请,谁来收谷子?
  不过今年似乎和往年不同,往年打禾客自己就找上门来了,今年怎么到现在,打禾客还没上门?
  心里疑惑着,谢云安瞧着自家的谷子早已黄熟得滚滚的,再不打下来,就会一粒粒地自行掉落。
  “这帮打禾客,可真是没规矩。”
  嘴上骂上,谢云安只好跑到大堤上去叫外帮打禾客。
  等他到了大堤上,才瞧着像他一样来寻打禾客的人可真不少,好不容易碰到一伙,还不等他开口,就被旁人加价请走了。
  这是咋回事?
  本来一天一百文的工钱,硬生生的涨到了一百五十文,就这都等不到。
  “加钱,加工钱,一百八十文!”
  急得心里冒出火来的谢云安,加了三十文工钱后,终于请来报四个打禾客,前后两天的功夫,田终于已经打完,平白比往年多差了十几两银子作打禾工钱的的谢云安,心里是那个堵啊。虽然多打了几十担谷子。
  可是这心里头不痛快啊。
  类似的事情,一年多过一年。
  在报纸上看到过,家人的信里也看到过。
  在工部任职的戴苍,在收到乡人寄来的信时,沉默了良久。怎么会这样?
  “归根到底,还是越来越多的百姓移民海外啊!人少了啊。”
  放下了信,戴苍自言自语道。
  作为朝廷官员的他,当然知道这两年的“移民潮”确实让不少地方佃农、长工大量流失,但没有谁能阻挡这一切,毕竟,这是皇帝倡导的,可该怎么办?
  “过去江南的种田讲究精耕细作,为什么这样?因为地少人多,这样能提高产量。可是现在许多劳力远走海外,劳力贵了,怎么办?一是在用大牲口代替人,二就是要改良农具。”
  面对好友的询问,鲁言答道。
  “我在辽东任职时,辽东的军户,一户可以耕种百亩良田!”
  “这个小弟听说过,一户百亩,小弟请兄台过来,就是想问问这件事,这一户人家,怎么就种百亩良田了?”
  戴苍疑惑道。
  “辽东的军户与关内不同,关内的军户可以招佃农、长工,辽东那边只能靠自己,所以他们就只能大牲口,就是养马,用马耕田,用马耕田比用牛更快,甚至要快上好几倍,再加上他们用的铁犁,就是那种双轮双铧铁犁,别瞧它有几百斤重,而且用两至三匹马才能拖拉耕田,可是问题是速度快,一百亩地,两三天的功夫就犁完了,除了双轮双铧铁犁之外,他们还有……”
  鲁言认真的介绍着辽东军户的耕种农具,那些农具都是朱国强用另一边带来的图纸生产的,都是简单的畜力农具,通过与骡马的配合解决了辽东军户的耕种问题。
  不过尽管如此,那些农具仍然没有普遍传播开,因为需要大量的畜力,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够提供充足的畜力。
  “关键还是大牲口啊!”
  良久戴仓才说道。
  “在南直隶,养马不好养不说,就是水牛,一家一户能有一头水牛,就已经不错了,一家两三头……”
  想了想,他又说道。
  “绝无可能。况且就是养得起,那种铁犁也不一定适合咱们,而且打禾收谷,都离不开人,即便是种下去了,收的时候怎么办?”
  面对好友的疑惑,鲁言笑道。
  “那就想办法了,指不定可以设计一种机器,代替打禾客。”
  “用机器代替打禾客?”
  戴仓惊诧道。
  “这怎么可能?不用人怎么能打禾收谷?”
  “不是说不用人,而是尽量少用人,比如一个人,用机器顶三四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人。”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