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皇帝心术和制衡之术。
“哦,张洪和你什么关系?”楚宁疑惑地问道。
“哼,正是在下叔父!”张元新一脸骄傲地说道。
“哎,果然如此啊。”楚宁一脸感慨地说道。
“你什么意思?”张元新不知道楚宁是什么意思。
“我劝你还是赶紧滚远点,不然我怕我控制不住情绪,到时候你会吃亏的。”楚宁语气平和地说道,他这次也是真心劝阻张元新,毕竟张洪的现状他还是知道的。
“你待如何!”张元新听完之后,竟然有点生气了。
他原本是在陕西任职,政绩也算不错,这次更是因为叔父被发配到云南,作为张洪好友的王文,在成功入阁之后,第一时间就把这个好友的侄子调回京城。
一来是弥补对张洪的愧疚,二来张元新确实政绩不错,能力也比较出众。
正因如此,这次在争夺大明海外第一城的同知之位的时候,王文第一时间就推荐了自己这位故交的侄子,也是自己手下的得力干将。
正因为如此,这个张元新才会对楚宁知道的不多,毕竟他回到京城的时候,京城里只留下了楚宁的传说,而楚宁的那些事迹,也因为对满朝文武‘伤害’太大,几乎无人提及。
所以张元新才敢这么对待楚宁,完全是无知者无畏。
“赶紧滚一边去,老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楚宁距离爆发已经不远了。
柯潜见状准备上前劝阻,朱祁钰见状只是躲到一边,生怕殃及到自己,而张元新则认为楚宁是因为自己的‘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而恼羞成怒的表现。
“我不退你又”
“啪!”
张元新的狠话还没说完,柯潜的劝阻还没出口,楚宁的巴掌就已经打在了张元新的脸上,这个耳光把张元新打的顿时眼前星星飞舞。
加上楚宁这几年海上生活,战场生存,身体素质明显提升了不少,这一把掌又是含怒出手,一下张元新口中几颗白色物体伴随着一条‘红线’飞出。
紧接着张元新倒在地上,楚宁根本不给张元新反应的机会,他奔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第一时间冲到张元新跟前,一顿拳脚。
朱祁钰见状,为了博得楚宁的好感,也凑到跟前对着张元新一顿‘王八拳’。
这下整个码头的人都愣住了,除了舰队的人,就连柯潜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伯爷果然还是那个热血的伯爷啊!’柯潜此时只能在心中这样为楚宁的‘暴行’开拓了。
而其他人,则张大了嘴巴,他们不敢相信,身为大明亲王的朱祁钰,竟然如泼妇一般,跟着一个伯爵,在众目睽睽之下,对大明的官员拳打脚踢。
更是亲自赤膊上阵,完全没有意思皇家威仪,没有大明高官风度。
第182章 望海城
不过朱祁钰显然不如楚宁身体素质好,作为楚宁之后才加入到战团的朱祁钰,竟然比楚宁先支持不住了。
“先生你先打着,我休息一会儿。”朱祁钰喘着粗气,说出了一句让全场震惊的话。
原本大家以为朱祁钰是不忍心继续打下去了,谁成想这位亲王殿下是打累了,歇一会儿!
“算了,打这种菜鸡没什么意思。”楚宁说完也停了手。
张懋不愧是楚宁一路上培养出来的‘第一心腹’,他看到楚宁和朱祁钰都停手不打了,赶紧上前,还很贴心地递上两张手卷,给两个‘凶手’擦汗。
然后一脸‘谄媚’地将楚宁的紫砂壶递了过去。
擦完汗的朱祁钰见状,一脸不满地看了看自己的护卫头子,很是不满。
自己作为亲王,怎么身边的人和楚宁的比起来总是感觉差那么一点,可就是那么一点,就让他觉得自己比不上楚宁。
没办法,可能也是受到楚宁的影响,朱祁钰虽然不是很满意自己护卫头子,但是也并没生气,只是有些郁闷。
他对着护卫招了招手,他的护卫这才醒过神来,干净上前,又是递帕子,又是拿茶壶。
话说,自从楚宁在京城,有事没事就拿着一把红泥小壶,也就是后世常说的紫砂壶之后,这简直成了大明最时尚的标配。
走在京城的大街上,如果你手里没有一把紫砂壶,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京城名士。
所以现在整个京城,但凡是有点身份的人,人手一把紫砂茶壶。
这也是京城人区别京城和外地人的标志。
在码头一众人等惊讶的目光中,两个当众‘行凶的罪魁祸首’悠然自得旁若无人地迈步向着望海城走去。
除了张懋带着护卫及时跟上之外,留下了一众迎接官员在风中凌乱,和一滩烂泥一样的张元新在那低声哀嚎。
“你这身手也不怎么样啊,就这两下就累成这个德行,这两年的出海算是白瞎了。”楚宁给朱祁钰提出了意见。
“先生说的是,今后一定勤加练习,不过先生没发现,我现在比以前强了不少吗。”朱祁钰说着,学着楚宁的样子,举起胳膊,显示一下自己的肱二头肌。
“是有些进步,但是还有待提高啊。”
两人一边走,一边说着,他们的话传到官员们的耳朵里,将原本就惊讶不已的众官员,彻底石化在了当场。
大明对藩王管制极其严格,尤其是靖难之后,更是对藩王限制到了极点,所以朱祁钰当初参加到出海船队中,就有不少官员提出反对意见。
朱祁钰本身也对此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因为自小生长在北方,对大海有着天然的恐惧心理,加上为了避嫌,朱祁钰甚至给朱祁镇写了好几封密折,不想去。
朱祁镇也很纠结,虽然自己个朱祁钰感情不错,但是让他参与出海远征,就是给了朱祁钰接触兵权的机会,这对于大明的限制藩王的政策可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朱祁镇专门给楚宁写信询问,楚宁先是给朱祁镇写了一封长长的书信,陈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更是对此做了极其深入的分析。
最终的结论就是,就算朱祁钰能掌控整个舰队,对大明来说,也不过是疥癣之疾,失去了大明的后勤补给,在强大的舰队,也是无源之水。
何况大明的最先进的武器,全都出自京城,何况大明地域广阔,不仅有绵延的海岸线,更有辽阔的疆土。
再者就是汉人浓重的乡土情节,和忠君爱国的固有观念,即使有人能够掌握驻外舰队,也很难割据一方。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大明在望海城建城之后,实行的大明海外户籍制度,一时间那些曾经漂泊海外的汉人,如同打了鸡血一样,不仅竭尽全力帮助大明建设城池。
更是为大明巩固当地的统治献言献策,这也让大明能尽快将望海城建成,并且顺利成为一个而重要的苗裔中转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这些人都是出于逃避战乱灾祸,为生活所迫,不得已才流落海外,他们内心对大明故土的牵挂,是根本无法割舍的。
尤其是作为大明弃民,他们在这些地方简直就是最低等的存在,即使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聚集了一些财富,但是只要当地人愿意,随时能无条件将这些财富据为己有。
并且大明的这写遗民,除了繁重的苛捐杂税,还随时有生命危险。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许多人在大明在这里开始建城的第一时间,抱着试一下的心态,一些走投无路之人,主动联系大明官员。
不仅顺利得到了大明海外户籍,自此,他们不再是无家的浮萍,不再是那个没有人要,没有人管的贱民了,他们重新回到了大明的怀抱,有了祖国的支持。
因为有先行者的成功,大批的海外遗民涌入到望海城,加入到望海城的建设和管理当中。
这也再次证明楚宁当初所说的正确性。
楚宁曾经跟朱祁镇、曹鼐等人讲过,当初太祖朱元璋之所以封禁海疆,将那些海外遗民一律降为贱民,不再是大明子民是由原因的。
第一当初大明刚刚立国,许多曾经大明的对手,如方国珍、陈友定等人虽然战败,他们本人或者他们的支持者,逃到海外,不断给刚刚建立的大明制造麻烦,意图东山再起。
而那时的大明主要任务不是清扫这些人,而是驱除蒙元,恢复汉人江山,所以朱元璋才会封禁海疆。
其次当初那些人虽然躲在海外岛屿,但是和大陆之间联系根本没有中断,他们不仅给大明的稳定造成了影响,更是通过宗族、威胁等手段,利用大陆补给。
最后,作为大明这个最硬气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始终认为,再苦再难也不能背弃祖宗,那些人既然选择离开大明,那就是放弃了自己的祖宗家业。
当然,这也是朱元璋固执和偏执的体现,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样,能够在那种逆境中推翻元朝建立大明,不是每个人都是他那样妖孽。
可老朱就是如此固执与偏执。
可现在距离大明建国已经百年,当初老朱建立的各种制度,也开始变得松动,甚至已经废弛,就想卫所军一样,现在正在被募兵制所替代。
而楚宁的皇家军事学院的建立,更是把所有百户以上的将官,都培养成对大明忠诚无二的人,这也就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将领拥兵自重,威胁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