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旱獭,又主要是生活在草原上。
所以,自古以来的游牧民族,就深受鼠疫之害。当然,他们也由此比汉人和欧洲人对鼠疫病菌更有抵抗力。
匈奴人当然不知道鼠疫。但是他们知道病死的尸体能让其他人得病。所以,匈奴人常常把尸体扔在汉人的水里,藏在汉军的必经之路上,或扔进汉人的城池。
蒙古人也早就知道,病死的旱獭很危险。所以蒙古猎人在捕捉旱獭时,有个古老的习俗,必须是活蹦乱跳的旱獭才捉。要是旱獭无精打采,他们不但不会捉,还会远离。
中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鼠疫,发生在汉末和金末。
汉末在桓灵时代,北地发生几次大规模鼠疫,死了很多人。
为何是汉末?有人认为,因为那时匈奴人逐渐内迁,和汉人开始杂居,带来了鼠疫。
金末,蒙古军队围攻汴京(1232年),半月后撤军。蒙古军队一撤军,汴梁就发生大规模的鼠疫,造成九十余万人死亡。
汴京大疫,使得金朝的最后元气丧尽,两年后就灭亡了。
为何蒙古军队围城半月城,汴梁就发生鼠疫?
有人猜测,蒙古军队将鼠疫病死的尸体,扔进了汴京。
为何蒙古军队西征,欧洲就爆发鼠疫?
蒙古军队曾经把发黑的尸体用抛石机抛入欧洲城池,由此造成死亡数千万的黑死病。
蒙古军队很多次故意用病死的尸体污染水源。
加上蒙古军队严格的火葬令,人马一死立刻焚烧的军令,说明蒙古军地很早就知道鼠疫这种瘟疫的可怕,并利用了鼠疫。
看看蒙古军队征服得历史,基本上蒙古军队打到哪里,哪里就会爆发瘟疫。
还有一个看似荒谬的说法,塞外胡族为何要髡头?
有人说是怕被头发挡住视线,这当然是扯淡。
还有人说,是怕虱子。
汉人难道不怕虱子?欧洲人不怕?为何单单塞外胡族因为怕虱子就到了髡头的地步?
推测可能是,为了防止带着鼠疫的虱子跳蚤。
这是草原民族千百年来和疫病斗争是总结的原始经验。从而形成了习惯审美。
所以,李洛才猜测是元廷干的好事。
一个带有鼠疫抗体的人,带着感染了鼠疫的旱獭,来到临安。
细思极恐。
“传令!封锁全城!立刻昭告天下,严防鼠疫!发现可疑的陌生人,立刻逮捕!”李洛站起来。
崔秀宁也咬牙道:“立刻大索全城,只要他没出城,挖地三尺也要把他找出来!还有,不要杀!拿口供!”
一道道命令火速飞出皇宫,夜里的临安城,顿时被惊动。
PS:这章很难写,今天就到了。蟹蟹支持,不会忘记加更。订阅再少,我也会好好写,绝不水文。大家也知道,我连句子里的省略号,都只用三个点。晚安。
第631、632节 崔后一日破大案…唐王新政再加鞭
虽然李洛准备推行身份制度,管理人口流动,可是毕竟此事准备工作复杂,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实现的。起码现在,还在赶制证件。
可唐国体制非常高效,几道命令下去,首先警部,司宪署,特察局,司医寺全部动了起来。
京兆尹衙门的鼓声一响,警士们就火速通知各处警所,坊正。一个时辰不到,全城百姓就惊动了。
整个临安城也全部戒严,都知道临安可能混进来元廷奸细,带着能传染人的疫病。
全城大恐,如临大敌。
事实上,古人并没有后世想的那么愚昧。古代医生虽然不知道传染病的原理,却知道是一种病,而不是什么鬼神使然。
宋代,防止瘟疫的手段已经很完善。宋廷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瘟疫防控机制,防止交叉感染的隔离措施比较科学了。
百姓们起码也知道是有毒的病气为祸。反而是一帮“信奉”天人感应的儒生,揣着明白装糊涂,千方百计往天意上面扯,目的就是借此让皇帝听话。
皇帝也不糊涂,大多数也明白和什么天意无关。可为了证明自己是天子,有能力感应上天,也只有揣着明白装糊涂,捏着鼻子认了。
就是这么扯淡。
比如,满清和蒙元皇帝真信仰密宗?怎么可能。
不过是为了统治罢了。忽必烈和康麻子表面尊崇大喇嘛,心里怎么可能真的当回事?工具而已。
临安百姓听说元廷奸细带了能让人生病的旱獭进来,已经害死了十几个,顿时吓了一跳。
就说嘛,鞑子怎么可能这么安生?不使坏那才见鬼。
当初鞑子南征,可不止一个地方发生瘟疫啊。这可不是新鲜事。
所有外地人,全部被百姓自发的监视起来,一一报官。
与此同时,司医局也根据王后的指示,紧急下令征集黄芪,黄连,银翘等药材。据崔秀宁所知,在没有链霉素等特效抗鼠疫药的情况下,这些已经是最好的抗鼠疫中药了。虽然效果不太好,但终究比没有强得多。
警士们在各坊坊正的配合下,将所有外来人全部单独隔离,暂时软禁。然后一一比对审讯,一一排除。
可是一直到了第二天中午,数百个可疑对象都被排除奸细的可能,可仍然没有找到那个可疑的北地人。
而数十个被隔离的病人,也陆续开始死亡。
医师们同样“全副武装”给他们用药,总算将病症较轻的人稳住了,减少了死亡。
很快,临安周围的郡县乡村,接到命令后也行动起来。到处都在清查可疑的北地人。同时各地的衙门也在收集黄芪黄连等药材,组织当地郎中准备抗疫。
然后,到了下午,还是没有找到可疑人物。
崔秀宁带着三只狐狸,坐镇警部亲自指挥破案。
这三只狐狸,训练的并不成功,只能说是半拉子,抓人肯定不行,找人应该没问题,看看这次能不能立功。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就是有预谋的作案。
警士们的侦查结果汇报,那人是个带北地口音的中年汉子,长相也像是北地人,有点胖,身材比较高大。邻居记得,那人借宿时挑着一个担子。
此人来临安不会超过七天。
问题是,他还在不在临安城?
临安是江南第一大城,每天进出的人很多。临安城也很大,建筑极多,人口如今也增加到五十多万。
总之,找一个人不容易。
此人要是带足了干粮和水,躲在一个犄角旮旯,十天不出来都成。
“此人曾经挑了一个担子。那不用说,必是发病的旱獭无疑。”崔秀宁换了一套警士的黑色长袍,显得很是干练。
“现场发现了一只麻袋,一只病死的旱獭。那么,还有其他旱獭呢?”崔警官循循善诱。
“还有,旱獭发病到死亡,中间最多七八天。眼下长江封锁,这七八天功夫,他是如何将旱獭从北方带到临安的?”
崔秀宁知道,旱獭属于高海拔寒带物种。就连河北都少见,别说南方了。
一大群警士看着老师,都是皱眉思索。
老师曾说,鼠疫发病到暴毙很快。这么短短几天,那人不可能在长江被封锁的情况下将旱獭带入临安。
晚上偷渡都难。因为自从大战结束,长江南岸就沿线驻扎了很多江防兵马。此人就算晚上乘坐羊皮筏偷渡过来,也很难逃过江防巡逻兵的眼睛,风险太大了。
所以旱獭这东西,肯定是北地带来的。
问题是怎么带过来的。
难道,是此人知道哪只旱獭会发病?
倘若知道什么样的旱獭会发病,那么就可以算准时日,在旱獭还没发病时南下,赶到临安时,刚好旱獭发病。
这也太玄了吧?
就像一个医生,能预先知道某人会生病?
崔秀宁见到学生们猜不出,也不奇怪,教授道:“很多旱獭,本身就带有病菌,只是不轻易发病而已。嗯,这个叫免疫力,你们可以看做是人体之盾。每人身上都有病菌,但平时不容易得病。就是因为此盾存在。”
“人一旦去了水土不服的地方,或者受了风寒,免疫力就会下降,盾破了,病菌就会趁虚而入。”
“人是如此,旱獭也一样。旱獭在北地时,一定是活蹦乱跳的。可要被人带到潮湿闷热的江南,那多半会发病。一发病,鼠疫的传染性暴增数倍,就很容易害人了。”
众警士顿时恍然大悟。要是照老师这个说法,那可能真是如此了。
既然旱獭本来没有发病,那人当然有足够的功夫,在旱獭死亡之前,将旱獭带入临安。
只有这个一个解释说的通了。
那么,第一,那人一定是从吐蕃来的。第二,那人很了解旱獭的习性,应该不是汉人。
“那么,既然那人挑的是担子,又千里迢迢的过来,就绝对不止带一只旱獭。他在路上也不可能没有马。其他旱獭呢?他的马呢?”
“还有,此人为何要去古槐坊?而不是其他地方?他为何知道古槐坊的存在?”
崔秀宁一边说,一边点着临安的城池图纸,在古槐坊的位置画了一个圈。
“好了,我就启发这么多。事情紧急,我只给你们一刻钟回答。你们答不上来,那此案就只有我亲自去一线抓了。”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宋最狠暴君 (天煌贵胄) 起点VIP2021-11-16完结 5WSC12.73万总推荐靖康之耻乃至于大宋灭亡真正根源,不在所谓的冗官冗政冗军之类的问...
-
我要做驸马 (北冥老鱼) 起点VIP2021-11-13完结3.3万总推荐李节穿越成为大明宰相的孙子,还没等他高兴,却发现他这位祖父名叫李善长,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