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海域,在古代可是海盗频繁出没的地方。当然,渤海湾的海盗虽多,却基本都是小股海盗,人稍多的船,他们就不敢打劫。
马致远当然是害怕遇见海盗,这才请求同行。
李洛没有马上点头同意,而是呵呵笑道:“在下字中正,不知提举官人表字啊?”
马致远回答:“好教镇守官人知道,下官拙字千里。”
李洛心中一跳,是了!
“原来是千里兄,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啊!”李洛呵呵笑道,“既然同路,在下自然愿和千里兄同行。”
马致远倒是有点惊讶。这李洛,这么热情的吗?
还“有缘千里来相会”,此话妙哉啊,他表字千里,这句话刚好和他的表字契合。
不过,想到李洛的高丽人身份,马致远就释然了。高丽人,虽然当了达鲁花赤,但终究是小国之民,不像蒙古人和色目人那样盛气凌人。
两人当下约定好,明天大早一起同行,之后马致远才告辞回他的住房。
李洛回到楼上,对崔秀宁笑道:“遇见历史名人了。”
崔秀宁抬起亮晶晶的眸子,“什么类型的名人?元曲家?”
李洛叹息,在她身边坐下来,“你怎么知道?你太聪明了啊,我怕死在你后面。”
“元朝的历史名人,除了忽必烈,最为后世所知的,不就是元曲作者吗?”崔秀宁笑道,“不会是关汉卿吧?”
李洛松了口气,“不是。再猜。”
“王实甫?”
“不是。再猜。”
“我知道了,是小桥流水人家。”
“对,就是他!”
“好吧,想不到你下个楼都能遇见马致远。”
“是他主动找我的。他知道我去宁海州上任,会经过即墨,就请求同行。”
“我懂了,马致远怕海上出事,看你护卫多,就蹭保镖。可以啊,果然是大作家。”
“马千里看上去也就三十吧,还是汉人,就做了从五品的官儿,你觉得他会简单吗?我和他聊了几句,知道他绝对不是个书呆子。”
“从五品?什么官儿?”
“浙江行省儒学提举。大概就是教育厅的厅长。当然啦,现在儒家地位不高,儒学教育部门是清水衙门,他的权力有限,比我这个达鲁花赤差远了。”
“你就是个官迷。人家是大文豪,你就是个大野心家,怎么比?”
“这人吧,你不知道,仕途很坎坷,完全不受蒙古人信任重用。十年后就辞官了,以五柳先生自况。他在那时候放弃仕途,才开始成为大文豪。现在么,和我一样,得志意满,官迷一个。”
“那是幸运,他真要仕途通达,就少了一个文学家了。做官的政客,哪有文人香甜。”
“你没见到他。他穿的是汉服,又没有辫发,见面就说汉语,你觉得蒙古大官人会信任他吗?让他有个官做,就已经很不错了。马千里,失败在风骨。”
“不能升官儿就是失败?我觉得他人生很成功。”
“女人呐,你不懂。男人没权没钱,哪里算真正的成功?失意的成功,不存在的。”
PS:票票哦…
第212章 两个男人的交流
第二天大早,李洛和马致远联袂上路同行。马致远只有一个书童,一个老仆。这样寒酸的阵容,远行的确很不安全。
反观李洛这方,不但有都烈等八个护卫,还有宗昼等新收的十个护卫,十八人皆是勇猛善战之士,而且人人带刀携弓,一看就很不好惹。
虽然现在也是“古道西风”,但马致远骑的并不是“瘦马”。他如今仕途新开,踌躇满志,绝无写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心境。
“中正兄年刚弱冠,就做了镇守官人,主一州军政,当真是少年干城,国之英才。”马致远与李洛并鞍走马,半是羡慕半是夸赞的说道。
在他看来,李洛“不是汉人”,又做了达鲁花赤,对他不但全无一分傲气,还折节下交,又看出李洛英华内敛,谈吐不俗,顿时改变了“此人年少骤登高位,应是赖了出身之故”的看法。
想想也是。达鲁花赤,一般只有蒙古和色目人能做。汉人如今肯定做不上。高丽人虽然不是完全不能做,但数量也极少,这李洛是“高丽人”,竟然能当此官,没些真手段势必不成。
李洛和马致远几番交谈,也知道对方颇有见识,才干远不止文采一道,当下暗暗起了笼络之心,这才“折节下交”。
要不了几年,马致远就会在蒙元官场到处碰壁,怀才不遇,到时伸出橄榄枝,他和他的仕林友人,就可能投奔自己。
李洛从马致远后世遗留的作品知道,马致远内心的汉家情节很强,之所以要做蒙元的官,主要是希望改变汉人的地位,为蒙元汉化出力。
元初,有这种理想的汉族文人很多。既然军事武力上汉人已经彻底失败,他们也无能为力,就只能靠教化来感染胡人统治者,改变汉人为奴的状况。
倘若真能将蒙元变成北魏,也不失为成功。
这样的汉官,绝对不能简单的说是“汉奸”。也不能说是“失节事胡”。
很多人,还是要看他们的本心何在。
李洛笑道:“千里兄过誉了。在下做这镇守官人,也是运气使然。千里兄是一省儒学提举,身负教化重任,职责之大,更甚于我。”
马致远顿时心生知音之感,李中正,真是目光犀利啊。竟能看穿自己做儒学提举的用意。
他千方百计通过老师张易谋取这个儒学提举,为的就是在浙江兴办书院和学堂,培养读书种子,借助江浙文气,荡涤北国胡风。
这是在地方上。
在中央,老师张易等汉臣一直在谋划推动元廷重开科举,以儒学取士。这件大事,一旦太子登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到时,汉人通过科举,大量进入朝堂和地方为官。用不了几十年,这天下就“不汉而汉,是胡非胡”,汉人就不用再这么苦了。
李洛差不多能猜到马致远心中所想,但却不以为然。
想通过文化曲线救国,无疑是天真了些。
无论什么时候,武力才是最可靠的。兵权,永远是权力中的权力。敌人读了经书,就不是敌人了吗?说不定前面放下经书,后面就举起刀子。没有武力,你拿到话语权又有何用?
李洛和马致远初步相识,虽然内心敬仰他的为人,却不能交浅言深。
一路走来,马致远指着路边的破败村庄道:“民生如此凋敝,怎不令人心忧。如今江南江北,大半如此。”
李洛问:“朝廷之前下诏兴农桑,复开垦。大皇帝还为此设置大司农寺,整顿天下农桑田亩,为何不见实行?”
比起对元朝现实的了解,他当然不如马致远这个古代土著。
马致远道:“中正兄是高丽人,初次来大元做官,当不知这民间情状。当今天子即位前,窝阔台、贵由、蒙哥这几个大汗,都是推行草原之法的。”
“当时,北方之地大半沦为牧场,渐成草原之势。当即即位后,推行汉法,这才阻止了这种趋势。这些年,牧场复耕也有不少成效,但当年变成牧场的田土太多,这才变成半农半牧的样子。”
“如今,这牧场分官营和投下。官营牧场其实撤了不少改回农田,但大小领主的投下封邑,多半还是牧场。”
李洛明白了。忽必烈虽然发展过农桑,但只是阻止了北方经济继续牧化的趋势,并没有完成复耕。这原因很简单,很多牧场是蒙古大小贵族的领地,忽必烈真要铁心强令他们“退牧还农”,就会触发整个集团的利益,势必动摇他的汗位。
毕竟,蒙古贵族们对农田不感冒,他们更喜欢的还是草原,巴不得整个汉地全部变成草原才好,怎么会支持忽必烈的政策?
加上这几年忽必烈渐渐趋向保守,对汉化开始抗拒,退牧还农就难以为继了。
中午的时候,李洛看见路边有一个大庄园,走了十几里都没有走出庄园的范围。这巨大庄园上有很多农民在劳作,显得很忙碌。
不光有大量农户,还能看见骑着战马,拿着武器的监工,偶尔这些监工还大声呵斥,用鞭子抽打地里干活的农夫。
“千里兄,这是谁家的庄园?”李洛忍不住问道。
马千里显然这一代并不陌生,回答道:“这里是第二皇后的投下(领地食邑)。这附近方圆百里的土地和民户,都是第二皇后的财产。”
蒙元没有贵妃,而是叫第二皇后。李洛知道第二皇后名叫南必,与贤惠的皇后察必不同,南必是一个很贪婪的女人。
“千里兄,北方土地民户,有几成属于蒙古官人的投下?”李洛问。
马千里苦笑道:“说出来怕中正兄不信。如今淮河以北各州县,投下土地占到五成,都是诸王、宗室、驸马、后妃、显贵们的私产。只要每年交点税,必要时出兵,其他朝廷一概不会过问。”
李洛差点骂出来。
母亲的……五成土地民户是贵族私产!
整整一半啊!
这样都还能统治北方一百四十年,李洛真是服了。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宋最狠暴君 (天煌贵胄) 起点VIP2021-11-16完结 5WSC12.73万总推荐靖康之耻乃至于大宋灭亡真正根源,不在所谓的冗官冗政冗军之类的问...
-
我要做驸马 (北冥老鱼) 起点VIP2021-11-13完结3.3万总推荐李节穿越成为大明宰相的孙子,还没等他高兴,却发现他这位祖父名叫李善长,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