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我要做驸马 (北冥老鱼)


  李节也抱着笛儿兴奋的转了几圈,随后发现一年不见,笛儿竟然长高了大半头,现在看起来已经有点像是大姑娘了。
  李祝夫妇这时也走下船,先是和刘英聊了几句,随即让人抱过一个肉嘟嘟的孩子,李节这才想起来自己还有一个弟弟,这让他孔脸色一垮。
  “节儿快过来看你弟弟!”李夫人这时也高兴的向李节招呼道,以前李夫人老是自责,因为她只生了李节这么一个儿子,不但对不起李祝,更觉得李节也有些孤单,连个帮衬的兄弟都没有,现在好了,总算是让李节有个弟弟了。
  “噢~”李节有气无力的答应一声,然后走上前看了看自己的小弟弟,只见小家伙白白嫩嫩的,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也好奇的打量着四周,虽然还不会说话,但新环境却让他兴奋的挥舞着小手,旁边的刘英都忍不住接过来抱在怀里。
  “娘,小弟取名字了没有,如果没有的话,不如就叫李菊吧!”李节这时忽然笑嘻嘻的建议道,自从得知有了弟弟后,他就一直想着给自己的弟弟取个寓意深长的名字。
  “李菊不好听,像个女孩子,而且我和你爹都商量好了,你弟弟的名字叫李荀!”李夫人听到李节取的鬼名字却是白了他一眼道。
  “李荀?为啥不少一横叫李苟?”李节嘟囔了一句道,荀不但是个姓氏,而且还是一种香草的名字,据说服用后会让人变美。
  “你说什么?”李夫人耳朵很尖,当即眉毛立起质问。
  “没什么,我说爹娘你们起的名字真好听,果然比我要强!”李节急忙陪笑道。
  “算你聪明,以后再敢胡说,看我怎么收拾你!”李夫人当即教训李节道,这让李节也再次哀叹一声,看来女人果然是善变的动物,有了小儿子就不要大儿子了!
  马车早就准备好了,李节他们一家上了马车,一路上说说笑笑的回到家中,路上李祝夫妇也问起李节的婚事,他们就是因为接到李节的书信,所以才急匆匆赶来京城,毕竟再有一个多月李节就要完婚了,身为公婆的他们也必须操持起来。
  李节趁机问了一下父母他们在老家那边的情况,不过李祝夫妇说来说去都会扯到小儿子李荀身上,毕竟他们老来得子,这一年多时间都是围着这个儿子在转。
  李节听的无聊,但又不敢表现出来,只得努力做出一副感兴趣的模样,好不容易回到家中,家里也早就让人准备了丰盛的接风宴,刘英与刘义也不是外人,于是就和李节他们一家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最后还是聊到李节的婚事上。
  娶公主可不是一件小事,女方那边有礼部主持,男方家里也要做好准备,李夫人身为家里的女主人,许多事情都需要她来操心,但她毕竟没经验,担心自己哪里会有什么疏漏,身边也只有一个赵姨娘,但两人都没什么经验。
  “娘,要不这样吧,您要是一个人操持不过来,不如就把五婶请过来,她也是公主,肯定有经验!”李节这时忽然提议道,临安公主有出嫁的经验,请她来帮忙肯定没错。
  “这个办法好,刚好我也要和你爹去江浦一趟,到时请公主过来一起帮着主持婚礼!”李夫人闻言也是一拍巴掌兴奋的道。
  “如果公主要来,能不能把五弟也请过来住几天?”李祝这时有些急切的提议道,他在回来的路上就知道李祺又生病了,这让他也十分担心,如果只把临安公主请来,那李祺就没人照顾了,所以还是把他一起请来更好,只是这件事却需要宫里点头。
  “应该可以,这几天我进宫向陛下求个情,毕竟这种大喜事,五叔又是家里的至亲,怎么说都应该到场!”李节沉思了片刻也立刻点头道,自己要成婚了,无论是于情还是于理,李祺都应该到场,所以他也有把握说动老朱同意。
  “那太好了,到时让五弟多住两天,我也能多陪陪他!”李祝闻言也兴奋开口道,他在京城最放心不下的并不是李节,因为他知道李节做事有分寸,一般不会出什么事,反倒是李祺被贬江浦后,却一直心情郁结,身体也越来越差,实在让人担心。
  酒宴过后,刘英父子告辞离开,李节安排父母休息,这时才刚到下午,结果朱允熥竟然跑来找他,刚一见面就立刻兴奋的道:“快走快走,好戏要开场了!”
  “什么好戏?”李节愣了一下没有反应过来,最近他和朱允熥倒是经常见面,主要就是在忙着水泥的事,工部派了不少官员向他们学习水泥的烧制,其实这东西烧制起来很简单,关键是想要大规模生产,就必须尽量的节约成本,这几天李节他们和工部的官员也一直在商量着这件事。
  “你怎么忘了,当然是三国的事了!”朱允熥一脸无语回答道,这件事还是李节叮嘱他去做的,结果他倒好,转眼间就把事情给忘了。


第274章 开始卖书了
  朱允熥拉着李节兴冲冲的出来家门,然后两人乘着马车来到承恩寺,这里是京城最为繁华的区域之一,之前上元节时,李节就带着朱玉宁来这里游玩过。
  上元节虽然过去了,但这里却依然繁华如故,特别是在寺门前的大街上,更是茶馆、酒楼林立,另外这里还有一个有名的去处,那就是戏台,戏台可不是一座台子,而是一处专门演出各种杂剧戏曲的综合场所,类似于后世的戏院,它的前身则是宋元时期的瓦舍。
  戏台这个说法据说起源于南方的浙江一带,本来在元朝的时候,流行的戏曲大都起源于北方,所以又被称为北戏,不过到了大明时期,老朱从南打到北,又定都于南京,于是南方戏曲崛起,也就是所谓的南戏,戏台本是南方的叫法,现在也成为戏院的统称。
  朱允熥与李节两人在戏台前下了马车,然后进去径直来到一处名叫“讲古轩”的地方,虽然这个地方的名字起的很雅致,其实就是个茶楼,只不过这处茶楼却有些不一样,比如大堂中建了一座高台,上面摆放着桌椅,背后则是一面屏风。
  而在大堂的高台上,一般都会坐着一位说书的先生,每天早、中、晚不间断的说评书,几个说书先生轮流着来,而且这几个说书先生的水平很高,每个人都是博古通今,哪怕是一般的评书从他们嘴里说出来,也会透着一股别样的韵味。
  李节和朱允熥来的时候,台上刚巧换了一位说书先生,这位先生姓吴,是讲古轩中人气最高的说书先生,但凡他一上台,下面肯定会坐无虚席。
  只见这位吴先生四十岁左右,身穿一袭青布长衫,身材中等貌不惊人,但当他走上台时,下面却立刻鸦雀无声,随即只见对方在桌子后面坐下,然后拿起惊堂木重重一拍:“啪!承蒙各位捧场,今天咱们新开一部新评书,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
  没想到吴先生话一出口,下面却立刻有人市场抱怨道:“怎么又讲三国,年前不是才讲过吗?”
  “哈哈!这位看官不要生气,今日所讲的三国却是与往日不同,说起来这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位大才子呕心沥血,花费了半生心血所作,我也是偶然得之,一观之下惊为天人,所以这才急着与各位分享此奇书……”
  这个吴先生果然不愧是说书的老手,当即就把三国志通俗演义一通大吹,当然也勾起了不少人的胃口。
  台下的李节和朱允熥要了壶茶和几样点心,边品茶边听台上的吴先生胡吹,所谓三国志通俗演义,其实就是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上次样书印刷出来后,得到老朱和朱标的赞同,于是立刻开始大规模印刷,马上就要上市售卖了。
  不过在售卖之前,李节却想提前把三国的名气大打出去,于是他就和朱允熥商量了一下,由朱允熥出面召集了京城中的说书人,然后提前把三国演义的书给了他们,让他们务必在这几天开始讲解书上的内容,眼前的这个吴先生只是其中之一。
  等到大部分人被吴先生成功的勾起胃口后,只见他这才猛然一拍惊堂木,当即吟诵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首临江仙,立刻将人带入到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随即只见吴先生终于进入正题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宏大的开篇也很快将下面的听书人带入到那个纷乱的年代,再加上吴先生声音清脆,吐字清晰,更容易让人沉浸到故事中无法自拔。
  说书可不是照着书本去读,虽然三国演义本来就是说书人的话本,但其实说书人在说书时,还有许多自己可以发挥的余地,比如有些细节书上没有描述,说书人就要以自己的说书功底补上,有时甚至还要延伸出一些额外的情节等等,所以就算是同一部故事,每个说书人说出来却都有些不一样,而吴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节已经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三国了,但这时也感觉吴先生讲的三国引人入胜,最后也不禁听的入迷,旁边的朱允熥更是听的眉飞色舞,如果不是平时实在太忙,他都恨不得日后每天都来这里听一段评书。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