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建造盛唐 (无言不信)


  李治给李世民捆上了腰带,随后又拿出一对手套,以及棉鞋。
  李世民征了半晌,想不到还是一套,手脚搭配,遂逐一换上。
  看着自己毛茸茸的双手,李世民摇头叹息:“太可惜了!如果在冬季前,此物顷刻风靡大唐。还有前线将士,前线将士若有此御寒之物,冬季作战就不会给活活冻死,冻伤了。”
  李治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棉花去年十月下旬方才成熟。听他说着棉花打成棉,也需要好一阵功夫。在加上研究制作,都需要时间。亏得江南当初盛产丝绸,还有擅于裁缝的工匠,不然一时半刻还无法成功。听说由于是第一次,在种植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所种棉花有一部分是劣质棉,需要改进。十六叔来信说,今年年底就差不多了。”
  李世民沉声道:“那些劣质棉可有法子处理?”
  李治淡笑道:“父皇放心,十六叔鬼着呢,劣质棉效果不如优质棉,但比之常见御寒之物好上太多。他打算先将劣质棉收集起来,制作成第一批棉衣棉被。然后走海陆运到倭国、百济、渤海那边去卖,让工人练练手。他们那边酷寒,可以趁着时候大赚一笔。熟手之后,再为我朝筹备过冬衣被。儿臣相信此物一出,江南苏湖经济将会天翻地覆。”
  李世民哑然失笑:“不知为何,这小子似乎对倭国、靺鞨特别关照。他即有想法,我们就不过问了,只要不闹出矛盾,随他胡来。”
  这死道友不死贫道,李世民又岂是善男信女?
  反正事情是李元瑷干的,就算事发了,骂也是骂李元瑷心黑而已,跟他高大全的李世民有啥关系?
  李世民问道:“这衣被你与小兕子也有吧?”
  他知李元瑷不会厚此薄彼,与他关系最要好的李治、小兕子应该也有。
  不过对于自己最疼爱的儿子、女儿,还是多嘴问了一句。
  得到李治说“自然有的”这句话后,方才放心。
  “那就好!”
  李世民满意道:“总算有值得高兴的好消息了!”
  李治道:“还不止呢,这一次江南士子,成绩也很不错!尤其有一个叫骆宾王的,他的才情,现在整个长安,没有几个不知道的,已经是状元的最大热门人选。”
  提起科举,李世民更为满意。
  李治监国已有好些日子,最让他值得骄傲的就是李治对于科举的态度,以及开启殿试这一环节。
  这一妙招,让君臣之间有了更进一步的联系,能够主动准确有效的选拔心仪的人才,而不是被动的从一群举荐人手上取才,有效的避开相互勾结。
  李治已经通过科举,聚集了一批年轻的人才在身旁了。


第253章 抵达泉州
  李元瑷站在竹筏上看着周边麻麻烦烦的芦苇荡,脸上略微有些疲累,忍不住打了一个哈欠,因为太困,眼角泪水都溢出来了,说道:“还好没有让王妃一并过来,她那千金之躯,那受得住这番折腾。”
  自棉花种植成功,李元瑷就动身前往泉州。
  棉花的后续工作,刘仁轨自会处理。
  当下货物是有了,商道就成了重中之重的关键,这泉州的港口自当提上进程。
  泉州那是比苏杭还要偏离都城长安,而且并没有一通到底的官道。
  他们一路南下,过了处州之后,就没有宽阔的官道可行了。
  渡舟翻山,越溪走涧,有些时候甚至露宿荒野。
  这给李元瑷折腾的神情困顿,再一次体会到了古代交通不便带来的弊端,给了他一种重温运粮高句丽前线的感觉。
  石磐陀更难受的挠着全身,嘴里不住嘀咕,念起了佛经。
  大师兄自小生活在干燥的西北,很不适应江南的潮湿。
  在苏杭还好,这一入闽地,为山林草虫一激,身上发起了疹子,用他的话说就是痒得恨不得将自己的皮都撕下来,只能临时抱佛脚,嘴里念着静心咒,也不知管不管用。
  李德謇说道:“过了这条溪就到泉州了,石兄且忍上一忍。泉州有一大夫医术极为高明,最擅长医治邪气瘙痒,保管药到病除。”
  如李元瑷设想的一样。
  李世民压根就没有严惩李德謇的意思,只是李德謇跟李承乾的关系过于要好,将他发配江南,不过是为了避嫌。
  李世民的想法就是等李治即位,然后由李治赦免李德謇,将之调回长安,委以重任。
  这样一举两得,关键还能拉拢退隐在家的李靖这位大神。
  尽管退出官场,告老在家,可大唐王朝谁敢小觑他?
  论军中威望,大唐上下除了李世民,就属他最高。
  李元瑷的书信抵达长安之后,李治立刻就给了李德謇一个武散官,让他协助李元瑷行事。
  李德謇师傅的根基在江南,对于江南的一切了如指掌,且人脉很深,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此次南下泉州,李德謇就做足了准备,一手操办,让他们南下的行程,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就连闽地多瘴气都事先想到了,只是石磐陀受水土不服影响,他所带的膏药并不见效。
  李元瑷好奇问道:“照这么说,我们应该早就进入泉州地界了,我观泉州境内溪流纵横,一点也不逊色苏湖一带,为何泉州府衙连年诉苦,说什么地贫干旱,田地歉收?是官员问题?可我听说泉州刺史是难得干吏。”
  这总理江南政务,李元瑷深切的体会到江南优质土地的好处。
  作为水泽乡国,江南平原大多沃土,只要做好防洪措施,几乎年年丰收,时不时还会爆一下大丰收,即便雨水不多,也有一定收成,极少有田地歉收的时候。
  他们所种的棉花,在沃土的支持下,长势极为喜人,收获了不少良种,准备扩大生产,将良种分发自己所管辖的州府,帮助他们改善民生。
  李元瑷得到的情报是泉州地处偏远,地广人稀,土地贫瘠,百姓困苦。
  这一路南下,交通不便是真,地广人稀也是真,可土地贫瘠却不见征兆,尤其是进入泉州地界,溪水如蛛网密布,故而有九十九溪之说。
  如此密布的溪流水网,李元瑷看不出土地贫瘠的迹象。
  李德謇说道:“殿下这只是看到了表面,闽地很是古怪,他们这里春冬两季多雨水,以致溪流交错。可秋夏两季却干旱少雨,地不能蓄水,溪流枯竭,庄稼春涝而夏秋干旱,存活不易。”
  “原来如此!”
  李元瑷看着浅浅的溪水,问道:“我若将溪流扩大扩宽,是否有蓄水之效?”
  李德謇摇头道:“这便非属下所知了。”
  李元瑷也只是随口一问,目光灼灼的看着四方,大有大干一场的冲动。
  不过对于这泉州,李元瑷不敢冒进。
  泉州可不是杭州、钱塘,他对泉州了解不深,没有若干年的实地调研,想要重组当地水网,痴人说梦。
  竹筏靠岸,一行人下得溪岸码头,将物资马匹逐一搬迁上岸,整备一会儿,顺着晋江一路抵达泉州。
  泉州刺史李公淹早已得到消息在城外等候。
  李公淹是个能臣干吏。
  武德五年,岭南首领冼夫人之子冯盎接受李靖的檄,率领部属归顺唐朝。唐高祖李渊在冯盎的辖地设置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
  虽说归顺,可岭南是真正的穷乡僻壤,囚徒流放之所,冯盎作为越人之首,与土皇帝无异。
  贞观元年,岭南另外一大姓谈殿为了地盘与冯盎交战。
  李世民派遣员外散骑常侍韦淑谐、员外散骑常侍郎李公淹亲自前往岭南招抚。
  韦淑谐、李公淹几乎单枪匹马,消弭了战事,让岭南恢复了平静。
  李公淹也因此节节高升,成为泉州刺史。
  因李公淹与冯盎、谈殿交好,泉州与岭南有着密切的往来。
  尽管海上丝绸之路并未打开,在李公淹的积极交涉下,已经有一条稳定的从泉州通往广州的沿海航道。
  “拜见吴王!”
  李公淹面容古朴,已经年过半百,却并未有半点书生气息,反而是黝黑精干,身型挺拔,明明是臣却有武臣风采。
  李元瑷热情的将李公淹扶起,说道:“李刺史大名孤是如雷贯耳,此来江南。陛下亲口与我言道江南东道,公淹最贤。今日见得真容,果然气度恢弘。”
  李公淹激动道:“得陛下如此赞誉,公淹死而无憾。”
  大唐绝大部分的官员都将李世民视为神一样来膜拜的,皆觉得明君圣主不过如是。
  这李公淹显然亦是如此。
  因为事情太多,李元瑷在江南已经养成了雷厉风行的性格,直接拉着李公淹就去泉州码头,说道:“孤来泉州目的,已经书信告之,且带我去看看泉州码头。”
  李公淹听李元瑷提醒之前派人送来的书信,惊为天人,崇敬的对着李元瑷深深作揖:“属下已经拜读殿下开海政策,如醍醐灌顶。泉州得殿下一策,定成千古重镇。殿下未来之前,属下已经联系好造船工匠,清理码头,就等殿下到来!”


第254章 玩得那么大
  李元瑷自然没有忘记石磐陀,临行前让李公淹安排人带石磐陀去医馆治痒。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