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建造盛唐 (无言不信)


  官兵抓贼!
  江湖人不可能斗得过朝廷。
  李元瑷要他们死,只是一个念头的事情,讨价还价,不存在的。
  故而,杜春子很识趣的说道:“殿下看得起贫道这身微末之技,自当时刻听从调遣。至于,余下两点,贫道一并准了。只是需要给予贫道说服劣徒的时间机会”
  李元瑷自然恩准。
  根本不怕杜春子耍什么花样,直接让人将杜春子带去见陈硕真。
  以他现在的地位权势,已经不屑去算计杜春子、陈硕真。
  不知杜春子跟陈硕真说了什么,怎么劝的,顺利将陈硕真说服了。
  三个要求,无不准许,不打一点折扣。
  李元瑷看着手中的名单,对比娄师德明察暗访出来的名单,理所当然没有陈硕真交待的全面,但无有遗漏,从侧面证明了名单的可靠性。
  他说话算话,当场便将陈硕真释放了。
  陈硕真有些闷闷不乐,很还是很利索的抱拳说道:“苏州有一德仁药铺,我住在哪里,有什么吩咐可来寻我。今日起,五年为期。”
  有了杜春子、陈硕真、李德謇的相助,江南武林老实了下来。
  各地的淫祀得到了很好的根治。
  对于从淫祀缴获来的钱财,李元瑷并未私吞充入国库,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上官仪提议效仿古人,开粥棚赈济穷苦百姓,让李元瑷直接一口拒绝了。
  李元瑷最反感的就是粥棚赈济百姓,这种只有在饥荒这种非常时刻才能实行的政策,与寻常时期实行,那就是助长不劳而获的风气。
  以工代赈,才是最公平的。
  他将所有钱财都拿来开桥修路,愿意来干活的管饱饭,给工钱,不给那些好吃懒做的懒汉投机倒把的机会。
  不过基于情况不同,李元瑷还是分出一些钱财发放各级府衙,让他们赈济孤儿寡母。
  至于会不会贪墨,这点李元瑷并不担心,上官仪负责江南吏治,他可不是吃素的。
  在杜春子的帮助下,李元瑷安排工匠制作出了第一台减压蒸馏机器,成功的将石油提炼,分别得到了石油沥青、煤油与柴油三种原材料。
  至于汽油,以现在的技术,还没有本事从石油中提炼出来,让李元瑷有小小的遗憾。
  不过成果已经很让李元瑷满意了。
  石油沥青造船,煤油用来照明,柴可用于军事,一举多得。
  整治信仰,弘扬儒学,开江南考场,种植棉花,推广炒茶
  一步步,一条条制度政策有条不紊的在江南展开!


第252章 献宝
  贞观二十二年,春闱。
  科举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制度之一。
  随着朝廷对于科举的重视,科举入仕,成为天子门生已经成为了天下学子津津乐道的话题。
  尤其是第一批天子门生,他们得到了李治的重用,成为了年轻一辈的核心成员。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上任状元裴行俭,短短的一年时间,已经提拔为库部主事,年不满三旬,已经是政坛上的新星了。
  就凭李治对于裴行俭表现出来的器重,只要不出什么大问题,一但新皇继位,那他就是巩固新皇的权势的基石,封侯拜相都有可能。
  其余如解彦杰、蓬庆宁等,最小也是地方县官,得到了重用。
  一时间“天子门生跃龙门”一说,在士林广为流传。
  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只要考科举入殿试,立刻如鲤鱼跃上了龙门,身价倍长。
  习得武艺,卖于帝王家。
  这种诱惑,谁能拒绝的了?
  故而全新的一期科举,引起了广大士林人氏的重视。
  以往他们需要走关系,拜门庭,不断的打磨证明自己的能力,方才有可能得到举荐的机会。
  现在只要考出好成绩,就能直接见天颜,得到器重。
  即便是世家大佬面对这种趋势,亦坐不住了。他们明显的察觉到朝廷对于入仕标准有了明显的提高,科举取士的比重,日新月异。
  世族大家能够存活千年,自有过人之处。
  他们守旧,但绝非迂腐不化。
  时代进步,他们也会跟着改变,开始安排门中优秀后辈尝试科举入仕。
  故而原本就英杰齐聚的长安,汇聚了天下士子。
  太极宫。
  李世民双手捧着杯茶水,轻轻吹开上面的浮叶,小小的茗了口,感受手心里传来的热气,身上的寒意都去了大半。
  冬天已经过去了,关中大地开始回暖。
  但李世民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征伐高句丽时,冻伤了手脚,抗寒能力大减,天气一潮湿,转凉就有种骨子里的寒冷。
  自李元瑷托人送茶叶入京,李世民就爱上这种感觉了。
  尤其是冬季,以他现在的身子酒不能多喝,姜汤喝多了不舒服,这暖茶却没有这些弊端,可以一杯杯的下肚,对于身体并无害处,反而有益于身体。
  用他的话来说,这一个冬天,全靠这茶水顶过来了。
  “父皇!”
  李治大步入内,手里还捧着一坨厚重的,类似衣服的物件。
  李世民眼睛一亮,说道:“十六又送好东西来了?”
  除了他手中的茶,李元瑷送来的还有煤油灯。
  这个时代的油灯,大多是动物油跟植物油,照明亮度并不好。
  煤油灯的亮度以及燃烧方式和数倍于蜡烛以及动植物油灯,瞬间让皇宫的夜晚不在昏暗。
  但因石油开采的问题,煤油并不能推广,所有货源只存于李元瑷之手。
  仅限于李世民、李治以及如长孙无忌、房玄龄这样得帝王、太子赏赐的心腹大臣手上,故而并未引起轰动。
  但李世民用的极为舒适,生活质量提高不少。
  李治颔首道:“十六叔给父皇送来了棉衣,说是保暖奇物,父皇可以试一试。”
  李世民霍然大动,说道:“快快呈上来。”
  江南的改革关乎大唐未来,对于李元瑷在江南的所作所为,李世民并不是很满意,尽管他知道自己这个弟弟干得不错,可没有给他耳目一新的感觉。
  李元瑷现在的成绩,换做其他贤臣一样能够做到,并没有特别稀奇的地方。
  这并不符合他对李元瑷的期待。
  当然他很清楚,有些东西是一时半刻见不到效果的,可是自己的身体并未因静心休养而好转,反而愈发不济,难免有些焦急。
  谁不惧死?
  江南因自己多年征战而穷苦败坏,是贞观盛世里政治上的一处污点,也是一块心病,能够在离世前,看到江南的变化,那就再好没有了。
  棉花是李元瑷入江南,最收人诟病的举动。
  他将弃粮食改种棉花,在盛产粮食的江南沃土上种植无用的观赏之物,早就引起了朝野议论。
  农耕民族,农耕才是根本。
  以至于时不时便有人上书弹劾,直到最近才消停一些。
  至于消停地位原因,李世民心底门清。
  自己的儿子跟自己终究是有差别的。
  李世民重视谏官,擅于纳谏,且不以言论获罪。哪怕你说的天方夜谭,如状告李靖谋反,他也不会怪罪,最多就是当个笑话听。
  李治不一样,他倒不是不能纳谏,只是心眼小,会记仇。
  李治也不下明手,不动声色的给对方穿小鞋,利用许敬宗下套,让他做冤大头。
  一来二去,现在也就没有什么人弹劾了。
  李世民清楚,这棉花就是李元瑷第一杀手锏,迫不及待的艰难起身。
  李治三步并作两步的上前搀扶。
  在一年前,李世民还拒绝的,但现在已经妥协。
  看着面前厚厚的棉衣,摸起来顺滑柔软。
  李治说道:“十六叔信中说,寻常棉衣不会用绸缎来制作的,大多用麻布,保暖效果更胜绸缎,就是穿在身上没有那么舒适。”
  李世民将自己身上的皮裘脱了,把李治送上来的棉衣穿在身上,见与自己的身形大小完全一致,笑道:“十六有心了。”
  在送来之前,李治根据李元瑷的提醒特地晒了一会儿太阳。
  李世民穿在身上,登时暖意上涌,说着舒展了身子,不一样的感觉立刻显现。
  身为皇帝,李世民自然极少挨冻,就算没有棉衣,也有各种抗寒皮革。
  奚族在多年前,曾进贡了一张近乎四百斤的棕熊身上剥下的熊皮。
  李世民将之制成了一件熊皮大袄,那穿在身上即便寒冬腊月都不觉得冷。
  但有一问题,就是仅那一件大袄就三十斤左右,穿在身上根本不舒服,就跟穿一身笨重的铠甲一样。
  棉衣完全不存在这些问题,轻巧透气,抗寒极强。
  李世民是何等人物,联想到丝绸麻衣,瞬间通透。
  棉是一样的棉,但以丝绸、锦缎、麻布这类材料制作,价格可以分不同的几个档次。
  什么条件,买什么类型,贫富通杀,而且是垄断经济。
  李世民完全不用担心棉衣、棉被销量不好,棉制品的优点太多了,御寒这一方面,皮革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试问谁不过冬?
  相比煤油灯、茶叶皆未普及,且是可有可无的物件,在这棉衣棉被的竞争力可非同一般。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