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北宋之无双国士 (墙头上的猫1)


  欧阳辩远远迎了出去,将苏氏父子接到了他的院子里,原本苏洵不愿打扰,想寄住在怀远驿站,但欧阳辩没有同意,将他们都接到了家中。
  “……你们现在是有官身,可以住在驿站里,但驿站里哪里有家里舒服。
  去我那里,别说什么衣食住行,这些都是身外之物,关键是,我那里的书籍都积灰了。
  哎呀,都是珍稀藏本,还有很多是市面上罕见的古籍,哎,可惜了,可惜了,没人照看啊!”
  欧阳辩装模作样地摇头叹息。
  苏洵看着两个儿子心动的模样,苦笑道:“季默你啊,哎,去去,反正也白吃白喝你那么久,再去白吃白喝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了。”
  欧阳辩这才开心起来。
  欧阳辩和苏轼多年未见,虽然书信络绎不绝,但书信哪里寄托得住他们的友情。
  “……三月的时候,我获授河南福福昌县主簿,子由获授渑池县主簿,原本想去赴任,但老师以及杨待制推荐我们参加制科考试,所以这一次就先不赴任了,等着明年参加考试好了。”
  苏轼和欧阳辩说道。
  欧阳辩点点头,制科考试他是知道的。
  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贡举和制举两种,所谓的制举就是制科考试。
  和贡举不同,贡举是常规考试,从嘉佑年开始,每隔一年考一次,制举则是科举中的特别考试,由朝廷临时安排,算是贡举的补充考试,作为发现和选拔非常之才、特别之士的考试。
  相对比贡举来说,制科要更难也更加的严格。
  “对了,老师没有让你也去考吗?”苏轼道。
  欧阳辩点点头:“我爹是想让我去考,但我不想去。”
  苏轼奇道:“为什么不去呢,考好了,你也能更进一步啊。”
  欧阳辩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您说得对,考好了自然是好,可考不好呢?
  咱可是堂堂状元,我的才识需要再次通过一次考试去证明吗?
  就像是打架一样,我偷偷拿着搬砖拍晕你们这帮练家子,当然是打赢就跑啊,我还要回去找虐是怎么回事,我脑子瓦特了啦?
  “……子瞻啊,这一次换差遣之事,卸了知央行事,我才浑身轻松下来,我想好好地歇一歇。
  这几年太忙了,以至于我诗词都没有时间写了,我得慢下来好好地积淀一下,好好地整理这几年的所思所感,这对我的学问应该会更有好处。”
  欧阳辩颇有感慨地道。
  苏轼不由得颇为佩服:“季默年纪比我小,但任事比我重,现在思想深度还比我深,我在你面前真是自愧不如,要不,我就不参加制科了,我就跟着你好好地读书。”
  嘿,您可别。
  欧阳辩赶紧解释,免得把这孩子给忽悠瘸了。
  “子瞻啊,咱们的情况不同,我是做了事之后要积淀,你呢,是还没有真正的去做事,所谓知行合一,你学了还得去行,行了再学,这样才能够相互促进。”
  “知行合一?”苏轼非常敏锐地意识到这句话的不同。
  苏轼的诧异令欧阳辩顿时一惊,知行合一的观点是明代时候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论点,现在还有这说法呢。
  欧阳辩含糊解释一下打算糊弄过去:“《左传》里说道,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我不是这么认为的。
  我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来理解。【知而不行】不行,【行而不知】也不行。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是有益的,子瞻在知上面顶尖的,但还得去行,行了之后,再来回馈你的知,这样才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苏轼越听越是惊心:“没想到季默你的认知已经到了如此的深度,简直是令我望尘莫及啊!”
  旁边一起坐车的苏洵、苏辙两父子,原本是无意细听的,但听到这里却是大惊。
  苏洵惊叹道:“没想到几年没见,寂寞的学问竟然增长到如此精深奥妙的境界!
  就你刚刚所说,已经是一门学说的雏形,你说得对,的确是应该沉淀沉淀,等将这门学说整理出来,你欧阳季默怕是要成为当世儒学大家了!”
  欧阳辩尴尬一笑:“世叔谬赞了,不过是偶尔领悟的一点浅陋之见,当不得如此大的夸奖。”
  苏辙正色道:“季默,我爹说得没错,这应该是一门全新学说,你若是钻研下去,二三十年后,你就是当世大儒了。”
  欧阳辩露出礼貌的微笑。
  二三十年后,就在故纸堆里去研究这东西……嗯,好吧,一门重要的学问的确对于人心有颇大的作用。
  而且好像这个时候也的确是到了可以对儒学做一些改变的时候了,和自己同年的程颐不就是在这这个时候创立洛学,为理学奠定了根基么?
  欧阳辩心中一动,或许这是将自己后世的科学理论等知识,套上一个儒学的外衣推广出去的好机会?
  不过转瞬之间欧阳辩便有些气馁,这事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好做,太难!
  以他的儒学根基,想要折服当世大儒……呵呵,就自己这半瓶醋?


第229章 又升官了!
  新听到一个新理论,苏氏父子三人都颇为兴奋,都围着欧阳辩详细问了起来。
  欧阳辩对所谓阳明心学实际上也就是知道个皮毛罢了,再深入就不行了。
  尤其是面对三苏的咨询,他左支右拙,勉勉强强给了个大概的方向。
  直道欧阳辩被问得满头大汗,苏轼才意犹未尽地砸吧嘴巴:“季默的方向是对的,可是里面的细节还需要大量的补充,季默,以后我得多请教你了。”
  欧阳辩微笑以待。
  他知道自己不能宅家里了。
  欧阳辩将三苏送回家,然后借口去西湖城办公,逃之夭夭了。
  苏轼看着落荒而逃的欧阳辩,诧异道:“季默不像他自己说的那么闲啊?”
  沉默的苏辙突然道:“他被你问怕了。”
  苏轼愕然:“怎么会呢,我在请教他啊!”
  苏辙差点扶额,哪有你这么请教的,每一句都问在了软肋上。
  一开始欧阳辩还能够从容回答,到得后面就得仔细地思考了,再到后面思考的时间就越多。
  很明显这是一门全新的学问,连欧阳辩自己都还没有全盘考虑清楚。
  但苏辙依然很佩服,且不说欧阳辩能够另辟蹊径摸到了知行合一理论的主要脉络了,连里面的诸多细节也能够发掘出来。
  虽然是在发问之下长考之后才想出来,但也足以看到欧阳辩本身学识也眼光都非常开阔,有很多的意见都发前人之所未发,着实强悍。
  苏洵笑道:“子由说的没错,季默被你问怕了,一门新的学说的诞生,哪一门不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总结才建立起来的。
  季默的这个想法应该也是近期才有的,哪里经得起这般的盘问。”
  苏轼了然点头:“这样啊,那就可惜了,季默看起来又这般忙碌,怕是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完善。
  不如我帮他整理出来,有问题一起讨论,也算是为一门新学问添砖加瓦了。”
  苏辙喜道:“大哥这个想法好。”
  苏轼两兄弟一起看向苏洵,苏洵想了想道:“这个是好事情,我支持。”
  苏洵说得含蓄了,这哪里只是好事情支持的事情,这是真正的大事情。
  比起做官来说,对于这些文人来说,所谓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里说。
  “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
  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对于文人来说,三样东西能够做到一项,便足以留名青史了。
  寻常人要得到这样的机会太难了,现在他们的眼前就有这么一个机会。
  只要他们帮着欧阳辩将知行合一理论给完善出来,那么他们父子三人,必都将成为当世大儒!
  苏洵同意了,苏轼迫不及待了和欧阳辩说这个事情。
  欧阳辩诧异道:“你不参加制科考试了吗?”
  苏轼轻轻一笑:“不耽误不耽误。”
  欧阳辩:“……”
  这就是来之学霸的碾压。
  当然学霸并没有感觉自己碾压了欧阳辩,甚至是将自己居于欧阳辩之下的。
  因为欧阳辩无论是科举还是著作,都超过了他。
  到现在为止,欧阳辩的科举成绩是状元郎,著作上已经有富国论这样的鸿篇大作。
  现在更是领悟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虽然还不完善,但已经大体建立起了骨架,剩下的不过就是丰富血肉罢了。
  虽然工程量依然很大,但已经不是没有方向了。
  甚至连苏轼自己最为得意的诗词上面,欧阳辩也依然不弱于他。
  尤其欧阳辩那几首代表作,即便是苏轼自己,都觉得意味深远,至少他觉得自己暂时不可能做出那么美好的词来。
  所以苏轼在欧阳辩的面前依然是谦虚的。
  但他不知道他的姿态却刺伤了欧阳辩这个伪学霸的心。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