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钱渊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特别是在众人排列之后,他站在倒数第二个位置的时候。
冼烔两手握拳,头昂的高高的,钱渊两手互插在袖里保暖,头低低的,还时不时打个哈欠。
时间到了,天微微泛亮,宫门大开,有礼部官员用庄严而悠长的调子高呼道:“宣嘉靖丙辰科贡生入!”
这次是钱渊穿越而来最轻松的一次赴试,没有差额,全都能点进士,而且还包吃……每个人领了一包宫饼,最关键的是不用扛箱子,殿试就一天。
沿着御街往前,钱渊用不着想太多,只需要跟着队伍走就行,他前世只来过两次北京,其中一次连高铁站都没出,还有一次是来旅游的,但也只去了不多的几个地方,但故宫还是来过的。
贡士一行笔直往前,越过金水桥入承天门,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走进太和殿,钱渊步调轻松随意,强打精神左顾右盼,但前面那厮……步子都乱了,要不是钱渊不忍心伸了把手,估计都要跪下了。
在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眼里,这叫皇权之威。
太和殿的最前方,一人老迈不堪的坐在圆凳上,十几个官员众星捧月的将其围在中间,这位当然就是当朝首辅严分宜。
当然了,也有几人不屑的走的远远地,比如礼部尚书吴山,比如吏部天官李默。
也有几人不偏不倚的站在中间,比如刚上任不久的兵部尚书许论,比如内阁次辅徐阶,内阁群辅吕本。
“严阁老,徐阁老,新科进士来了。”说话的是阁老吕本,他是有资格说这句话的,因为他是绍兴余姚人,会试第一第二都是绍兴人,与有荣焉啊。
事实上,这一科进士,绍兴府人多达十九人。
科举路上六道关,殿试是最特殊的,因为名义上是天子门生,所以殿试是没有主考官,只有读卷官,他们在批阅之后将最出色的十份,或二十份考卷递到皇帝面前,御笔钦点。
读卷官也是有标准的,就一个标准,大九卿以及掌翰林事的翰林学士,以及内阁,其实这也是廷推的标准。
太和殿两侧摆满了小桌子,这是鸿胪寺准备好的考场,钱渊偏头看了眼不禁皱眉,这也太矮了……像他这种将近一米八身高的还真不多。
严嵩在干儿子赵文华的搀扶下颤颤巍巍的起身,准备领头向着空无一人的皇帝宝座拜下,然后宣布殿试正式开始。
但就在这时候,侧面一阵旗帜摇晃,领头疾步而来的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黄锦。
一众重臣纷纷愕然,就连严嵩徐阶都大为意外,自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宫变后嘉靖帝移居西苑,二十三年、二十六年两次殿试都是在西苑举行的,毕竟天子门生,天子得到场啊。
但即使是在西苑举行,嘉靖帝一样不露面,所以从嘉靖三十二年开始,殿试考场又重新回到紫禁城的太和殿。
没想到,都好些年没回紫禁城的嘉靖帝居然回来了,而且还来参加这次殿试。
虽然是一身道服,但毕竟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嘉靖帝坐上宝座有君临天下之势,在严嵩、徐阶两位媚上的青词宰相的带领下,官员、贡士拜倒在地口称万岁。
礼部尚书吴山高呼殿试开始,考生们纷纷落座,不少视线都集中在了队列最后方的那人身上。
原因很简单,就在昨天下午,浙江送来最新战报,宁绍台参将戚继光率军在宁波大破倭寇,斩杀四百有余,俘虏二十艘战船,并不损一人,嘉靖帝大喜。
兵部的官员如果格尽职守,肯定能想起这条战报最后的“不损一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戚继光升任宁绍台参将后,出战三次,都是野战,第二次第三次都是不损一人击溃倭寇。
如果兵部有聂豹的旧部门生,会想起在两年前的华亭,也有这么一场号称不损一人的胜战。
徐阶、李默、吕本还没什么感觉,但和钱渊接触较多的严嵩、赵文华都敏锐的发现了其中的关联,戚继光似乎和钱渊相交颇深。
甚至赵文华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拜访食园,钱渊就提过戚继光,临平山一战,钱渊力保戚继光率军出城,后来赴徽州备考之前,还几度推荐。
如果不是钱渊的力荐,无战功在手的戚继光是没有资格被允许募兵编练新军的,要知道如今只有四个人被允许编练新军,那三人分别是谭纶、俞大猷、卢斌。
要知道,训练一支新军,不仅仅意味着将领本人被上司看好,更意味着要消耗大量资源,东南战局缺的就是资源,说白了就是缺银子,编练新军比卫所兵要耗费的银子多得多。
而嘉靖帝清晰的记得,在两个月前的元宵节,徐渭、钱渊不止一两次在自己面前提起戚继光,甚至钱渊还借给戚继光不少护卫作为军中教习。
不多几个知道内情的官员都认为,是昨天的战报让嘉靖帝大喜,甚至爱屋及乌。
严嵩已经在考虑自己反正是没脸的,干脆不要脸把钱渊点为状元……
但很可惜,这次他们猜错了。
用嘉靖帝自己的话说,是今夜道心不稳,忽起意来一观新科进士。
用黄锦的话说是,皇爷今夜失眠睡不着。
事实是,年后不管是严嵩、徐阶,还是翰林院的李春芳、郭朴、袁炜,写的青词都不能让嘉靖帝满意。
所以,他今天是特地来看徐渭的。
因为,今天的殿试是嘉靖朝的老规矩,一道策问,一道青词。
第294章 新的踏脚石
如果将乡试、会试的时间从九天缩短到一天,钱渊就算狗屎运也决计过不了关。
因为钱渊写作方式都是先打草稿,然后慢慢磨,慢慢改,他的底子别说和随园的好友比,就是和其他同年比也大为逊色。
不过钱渊也无所谓,反正一个三甲进士已经到手了。
但钱渊今天还是很为难,因为题目。
“税赋为国之根基,试论东南提编法。”
钱渊很确定,这绝不是历史上嘉靖三十五年殿试的题目,嘉靖帝应该是受到去年倭寇横行千里袭南京逼胡宗宪去职的影响。
即使不将那股倭寇计算在内,胡宗宪一力推行的提编法在东南惹出的乱子也挺大的了,据说有的地方提编已经提到嘉靖四十多年了。
没办法,一甲不足,立提下一甲,理论上是一甲一年,但实际上在东南战局需要大量银两的情况下,一甲不足是常态,两三甲不足都正常。
已经过了很久了,钱渊面前的考卷上还是一片空白,对于这篇策问,他有很多话说,问题是往哪个方向?
嘉靖帝远远坐在宝座上,显然昨晚睡得不好,正在打瞌睡;严嵩太老了,坐在圆凳上,只有徐阶、吕本、吴山、赵文华、李默等人在殿内巡视。
钱渊会试排名倒数第二,位置几乎都要到殿门口了,但每个人都来转了一圈,看到那空白的考卷,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
徐阶面无表情,吕本洒笑摇头,赵文华有点焦急,而李默一脸的不屑。
朝中重臣中,唯有李默最恨钱渊。
想想也是,李默试图搬倒胡宗宪,将战火引到赵文华身上,最终去找老对头严嵩的麻烦。
但钱渊一进京就入西苑,嘉靖帝立即斥曹邦辅难当大任,之后李默又推举王诰,而徐阶虽然没反对,但无论公私几乎都不和李默交流,嘉靖帝御笔钦点胡宗宪为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大权在握,严嵩的权位也就此巩固。
一直到中午,钱渊还没有动笔,去弄了点茶水就着宫饼填饱肚子,在心里琢磨,提编法明显是对东南战局有利的,而且几乎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但对于明朝的税赋制度却是一种冲击,因为除了粮食之外,东南战局只需要银子,不需要实物。
这对于东南的百姓来说自然是很惨的,大部分百姓是拿不出那么多银子的,就算一甲不足提下一甲,拿不出的还是拿不出。
倒是胡宗宪专门将富商编甲专供银差有点说头,但这是极大触犯既得利益者的,不说那些海商,也有大量浙闽富商的背后有文官势力若隐若现。
胡宗宪这种手法来自于正统年间名臣夏时在江西推行的鼠尾册法,但正因为这种税法,夏时在江西民间的名声很臭。
这就是钱渊难以抉择的地方,他不像其他人对提编法只是半懂不懂,正因为他懂,才难以抉择啊。
说好话,肯定会得罪人,而且得罪的是大量浙江、福建的文官。
说坏话……其他的不说,光是嘉靖帝这关就过不去……你小子在我面前说胡宗宪的好话,半年还没过就转了个调?
这时候,已经有不少考生交卷离去了,文思敏捷如徐渭几乎是挥笔立就,上面的嘉靖帝才不管那些破规矩,直接让黄锦将徐渭的考卷拿来,点进士哪有青词重要!
殿内陆陆续续已经走了六七成了,剩下的考生稀稀落落,光线也渐渐暗了下来,钱渊终于开始磨墨提笔。
这是钱渊第一次在考场上只打腹稿,不打草稿,他奋笔疾书,毫不停留,洋洋洒洒一直写了将近三千字,考卷被写的满满当当。
赵文华有点担心,还有首青词呢,这才是难度最大的,正准备让人送根蜡烛过去……但下一刻,钱渊几乎是不假思索挥笔写完,然后就交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