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求者,无非三条,民安,民富,民知。若豪富从命,则吾可使一地之民安。既如此,用听话的龚家,是首要之选。至于民富、民知,却不是此时所能做到的。”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达到好的结果,利用一些恶的事物也能够接受。
宁强会不会认同这个观点?陈佑不知道,他只是根据以往的交流,觉得宁强认同的可能性比较大。
不过即便不认同也没什么,早早发现的敌人,比隐藏在身边的叛徒要好得多。
过了一阵,宁强后退一步,微微躬身:“天色已晚,下官先行告退。”
“且去吧。”
陈佑没有回头。
宁强没有给出确切的回答,然而已经不重要了。今天这一场谈话,原先陈佑只是当做应付,但后来他开始认真回答,同时也在审视自身所思所想。
方向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陈佑自认为相比于此时的人来说,他属于知识多的那一个。明了千余年的历史走向,如果不能让未来变得更好,那就是走错了路。他不想走错。
他抬手扶住女墙,发出一声长叹。之前的疲惫或许还有假装的成分,眼下他是真的感觉到精神疲惫。
好在这种低沉持续的时间不长,他很快就重新打起精神来。
别说影响世界改造历史了,就连眼下尚未一统的故国,他都没能执其牛耳,想得太多没有意义。
翌日,宁强辞行,临行之前把一本手抄的《陈山长集》送给陈佑。
看原文字迹和一旁批注字迹相同,要么是宁强自己手抄的,要么是让人抄录的。
这个举动,在陈佑看来,应该是初步认同他的做法,但宁强究竟是怎么想的,还得看以后的行为。
七月十六日,有御史弹劾陈佑空中说守法、实际上却包庇犯法之人,比如余小林案中的龚家。
这一次赵元昌没有让陈佑跟着御史辩论,直接将此人罢职丢到秦陇去。
然而这一次弹劾拉开了一个序幕,金紫重臣接连被弹劾,终于在眉州刺史被查出纵兵为匪的时候,达到顶峰。
先是该刺史被下狱论斩,紧接着肃政大夫要求调查尚书左仆射和眉州刺史的关系,核查两人有无异常联系。
人生在世,躲不掉人情世故。所谓异常联系,无非是财物往来,这种事情,如果真的是细究到底,基本上一查一个准。
毫无疑问,这是真刀真枪的拼杀,要么江夏青罢相,要么胡承约贬官,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
就在周国朝局纷乱之时,北边的辽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辽帝遇刺身亡。
洛阳皇宫,宋敏贞走进同明殿正殿:“臣宋敏贞参见官家。”
“方正先生来了?”赵元昌放下笔,抬手道,“且坐下说话。”
“谢官家。”
年近六十的宋敏贞选了离他最近的一个位置坐下,然后开口道:“不知官家匆匆诏臣来此,是为何事?”
赵元昌直接就道:“想来宋卿知晓今日朝堂上的纷争。”
宋敏贞点头:“臣的确知晓,只是双方所言皆有其理,一时之间争执不下实属正常。”
第四百七十七章 辽事暂令朝争落
赵元昌露出温和的笑容:“宋卿以为当以何者为准?”
宋敏贞微垂眼帘,皇帝问你的看法,实际上是想看看你能不能跟得上他的思路。所以你如果要求稳,要上进,那就去揣摩皇帝的心思,回答皇帝想要听到的内容。
可是,宋敏贞老了,他要为子孙后代做打算。只要不会丢了命连累家人,同皇帝意见不同也没什么。
所以他没有去揣测赵元昌的想法,而是站在了早就和他沟通好的陈佑一边:“回禀官家,臣以为国家法度不可轻废。”
说完这句话,他觉得既然选定了队伍,就该主动做出些贡献。略一沉吟,继续开口:“臣听闻,赏罚皆出于上,国法如此,是宽纵亦或是严苛,止官家可言,有司须得严守国法。”
犯罪的人是该从严判处还是从轻发落,只有赵官家能决定,平常审案的人必须严格按照律令规定来判处。
不得不说,这番话让赵元昌满意非常。
如果这种思想能够贯彻下去,毫无疑问对维护皇帝的权威有好处。
心中有了计较,赵元昌对宋敏贞道:“宋卿此乃持国之论。且回去仔细思量拿一个章程出来,把现有的律令格式整理一番,公诸天下。”
“是。”宋敏贞应承下来。
七月十九日,敕以昭文馆学士、尚书都省左司郎中宋敏贞守刑部尚书、参知政事,未几,大司寇宋敏贞受命审定天下刑谳。
至于原来的刑部尚书则被打发到楚州某县做县令。
这一天,正好传来辽帝遇刺身亡的消息。
当天下午,赵元昌召集诸相公参政议事。相公们离开同明殿没多久,制以礼部尚书张欢为三司使、参知政事。
之前一直是集贤相刘承泽兼判三司,现在突然丢了这份差事,联想到其在这次朝争中的立场,叫许多人心中惴惴。
二十二日,毫无预兆地,昭文相江夏青罢相,出为舒州刺史。
在此之后,没有任命新的昭文相,史馆相周敬思成为事实上的首相,政事堂相公仅余两人。
江夏青罢相后,枢密使王朴总领军政,当天令巴宁泰攻云州的军令就通过驿传系统迅速送往太原府。各类辎重武备也被调度起来,从各地朝太原汇聚。
就在战争起时,刑部批复权知庐州事冉益谦递上来的死刑申请,结果是核准,上请官家圈阅。
第二天的邸报上抄录该奏章部分内容以及官家的批复:准!
而跟着这个批复一起登报的,还有一份诏书,总结起来就是:其罪难逃、其情可悯,特赦其死罪,改为徒刑。
最后,是李明卿这些人赢了。
虽然在江夏青罢相的时候,大家都能猜到这个结果。
合肥保信节度府,陈佑在家中摆了一桌酒席,他请的客人就一个——冉益谦。
在冉益谦把余小林案收好尾后,他的调令就到了,他现在是刑部侍郎、山南西道定谳使。
这是一个新的职事,任务么,是去蜀地整顿刑狱诸事。等继任者一到,他就会离开庐州,跟着巡江的水军一路溯江而上进入蜀地。
眼看新任的知庐州事就要明天就会抵达,陈佑便在家中设宴邀请冉益谦,也算是为他践行。
一般两个人的酒席,都是为了谈事情,陈佑和冉益谦也不例外。
陈佑原本是想问问新任庐州知州的事情,但冉益谦明显对他的新职事更感兴趣,从坐下开始,就絮絮叨叨地说着自己的想法。
没办法,陈佑只能一边啜着酒,一边听着。
谁让新的知州是冉益谦的老友呢。
从继任之人同冉益谦关系上就能看出,官家并没有对冉益谦不满。因为陈佑知道这其中不存在利益交换,调动冉益谦以及选定继任者,都是赵元昌乾纲独断。
顺带着,作为余小林案的主审,冉益谦也在士子之间出了名,有许多志向相同之人向他信探讨,淮南这边甚至有人过来投奔于他。
冉益谦如今,也成了一面旗帜。
陈佑对冉益谦所奋斗的目标并不看好,但不妨碍他对其表示支持。
终于,冉益谦该说的都说得差不多了,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十分认真地看着陈佑:“将明以为我如此可能有所作为?”
陈佑稍稍沉默,然后回答:“不是我吓唬你,如果你手下没有兵马的话,要么无人理会你,要么有人想要你的命。”
冉益谦动作一滞,随即摇头苦笑。
好一会儿,冉益谦仰头咽下一口酒,陈佑特别准备的白瓷小酒盅咄地一声砸在桌面上。
“道之所在,虽死未悔!”
陈佑点头,他不知道冉益谦的决心到底就多大,也不知道真的面临生死的时候会做出怎么样的抉择。但是现在,他尊重并敬佩冉益谦的选择。
“我敬道盈!”
陈佑一连干了三杯,吃了几口菜,建议道:“我倒是认为,道盈你去蜀地之后,没必要急着做出事来。你现在跟着宋司寇审定刑狱,说白了就是给你们指定律法格式的权力。”
这是冉益谦没想到的方面,他之前的目光还放在冤假错案上,听陈佑这么一提,他眼睛立刻就亮了许多。
陈佑手中筷子虚点:“要说这世事众多、政事繁杂,加之晚唐以来朝代更替频繁,即便先帝在时敕令编修刑统,依然改不了国朝律令冗杂的局面,甚至不少条例自相矛盾。既然道盈有心,何不从整理、修改、完善国朝律法开始?”
最后一句话,连续三个词,陈佑筷子十分有节奏地敲在酒盅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冉益谦仔细咀嚼一番,突然大赞一声:“妙啊!”
他拎着酒壶为两人满上,举起酒盅:“将明此言,当浮一大白!”
陈佑同他碰杯,小小的酒盅也就够喝一口,这酒喝得没气势。
一杯酒喝完,冉益谦重又满上,突然叹了口气:“可惜彭祖他素来讲求以德服人,否则倒是能帮将明你整顿庐州。”
相似小说推荐
-
汉末小士族 (牛角的二师兄) 起点VIP2021-08-15完结张俨穿越到雁门马邑的一个小士族家的嫡子身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丈夫生于...
-
大明第一吏 (纸花船) 纵横VIP2021-05-23完结山村小人物一脚踏进了大明官场,成为了县衙里的一个小小捕快!玩弄人心,堪破毒计,出身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