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孤才不要做太子 (抉望)




第159章 行刺
  李承乾虽然不动声色,但是被崔焙的反应速度吓了一跳。  论语他也读过,但是一时间竟然没想起来“上天有好生之德”这句话竟然是论语里的。  看样子五姓七望的族人们真的不一般啊,他们的大脑早就被多年的攻读改造成了搜索器,听到一句话就能找到出处,都不用思索多久的。  说完,崔焙又对李承乾拱拱手:“太子殿下,不知您询问这个是什么意思?”  看太子刚刚满头汗水的思索模样,再仔细斟酌这两个问题,他没看出太子的意图是什么。  李承乾清了清嗓子,咳嗽一声让底下窸窸窣窣的议论声消停。  “诸位,孤刚刚问过房相和崔家家主了,上天有好生之德这句话,肯定是有道理的。可是,你们看看孤的衣服,孤并非躲避在东宫,而是在长安县和万年县的交界处,为百姓谋生。这场灾难太大了,大到很容易饿死人的程度。如果朝廷坐视不理,估计会出现易子相食的惨剧。  说这些我只想问问,若是这场灾难确实是上天降下来的,夫子说的话,岂不是成了笑话?”  听到太子对夫子发出了质疑,几个家族的老祖就像屁股挨扎一般跳了起来,看他们动作的速度,谁还相信他们都是八十岁以上的年纪?  卢家老祖丝毫不在意这是在朝堂上,几步走到李承乾身边,怒道:“太子,就算你是储君,也不可对夫子口出狂言!老夫倒要问问陛下,太子此言该当何罪?”  博陵崔氏老祖则悲怆的走到立政殿的柱子前,大叫道:“谬哉!堂堂太子,竟然在朝堂上口出狂言。先贤在上,老朽无能,耳听悖圣之言,却没法对抗。老夫这就撞死在这大殿上,借以掩羞!”  见博陵崔氏老祖要撞死,周边的官员赶紧死死的围住柱子。  可围住了一个,别的地方还有。  余下的几个老祖大笑一声,就朝着别的柱子走去了。  今天只要撞死一个,李家也要百口莫辩。  就在满朝武都忙着拦人,围柱子的时候,朝堂里却响起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闪开,就让他们撞!”  众人惊骇的看向声音的来源。  居然是,太子。  就在众人,包括五姓老祖都僵住身形的时候,李承乾满不在乎的说:“既然洪范说了,君主德行不修就会降下灾祸,夫子又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可见,若是君主德行不修,就算出现灾祸,也只是针对君主一人,而不是黎民百姓。父皇既然能吃能睡,而蝗灾又波及到了整个关中,可见,这并非是上天降祸。而是别的原因,引起了这场灾难。  七位老人家,你们若撞就撞吧。反正你们坚信此次蝗灾是君主德行不修,跟圣人的言论相悖。自家家族坚信了多年的信条都能反对,真是笑死个人,就算撞死在这大殿上,也不过徒增笑料而已!”  终于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的武百官,立刻就把柱子让了出来。而御座之上的皇帝,此时也放声大笑。  五姓的七位家主,脸色顿时变成了铁青色。  完美的计划,完美的准备,谁曾想,竟然在实施的时候功亏一篑!  几位老祖,都心怀为家族奉献、青史留名的大义,可,就算撞死在大殿上,也只会被朝廷传播,说是羞愧致死。  白死了啊!  李世民大笑中,还不忘记对自己身后的贴身宦官打了一个手势,宦官张赟领意,也顾不得这是在朝堂上,翻身就从后殿窜了出去。  崔焙的脸上满是悲哀,他知道,皇帝绝对是派人出宫散播这条消息去了。  堂堂五姓七望、世家大族,竟然被自己家的石头砸了脚,世人不知会如何嘲笑啊!  殿门处,离开许久的长孙无忌终于回来。看他得意洋洋的样子,明显不是单纯的把肚子里的东西排出去了。  反正,李承乾是打死都不相信这家伙便秘。  果然,长孙无忌站定后,就禀报道:“启禀陛下,自陇右道运来的粮食,如今已经运到长安,马上开始发放。除济民外,官家还会整顿市场,断不会让粮价上涨太多。”  只听汇报,就知道朝廷此刻才终于公布出了自己对蝗灾的预防手段。  免费救济的粮食,会让一些贫寒之家不愁饥饿。投入市场的粮食则会平缓粮价,囤粮意欲囤货居奇的,就会直接破产。  不用说,像五姓这样拥有大量土地的家族,必然是长安几户粮商的支持者。假意放粮之余,背地里却大发灾害财。而这一次,他们免不了要赔的血本无归。  不过,此时僵立在朝堂上的五姓族人们,却没心情计较钱财的事。  他们只知道,自己败了,不仅没能打压皇帝,反而被反将一军,成了笑柄。  如果是皇帝,就算是当朝大臣给他们造成如此的打击,他们都能勉强、勉强!的接受。  可。  扳倒他们的言论,并彻底反制他们的,居然是一个弱冠太子。  这如何能让人相信!  作为几家推选出来的主力,崔焙只觉得自己眼冒金星,脑海里的圣贤书,全变成了燃料,跟怨气一起,助燃了熊熊怒火。怪叫一声,就冲向了太子。  长孙无忌不愧是武将出身,除了所属五姓外的官员都在松气的时候,只有他注意到了崔焙的动作,手里的白玉笏板直接就丢了出去!  不过,他的动作还是慢了一步。白玉笏板砸碎在崔焙的脑袋上时,李承乾已经收回了自己的拳头。  砰的一声。  倒退了两步的崔焙轰然倒地,手脚抽搐,明显是混了过去。  本来内心里都在高歌的李世民,看到陡然发生的变故,顷刻间大怒:“放肆!清河崔家,竟敢当庭行刺太子?!来人啊,把这群无法无天之徒打入刑部大牢!”  皇帝的命令刚一出口,早就等候在殿外的侍卫立刻入殿,架起五姓七望的家主们就拖了出去。  而站立在朝堂之上,属于五姓的官员竟然不敢出来劝谏皇帝。因为焦急的皇帝已经跳过龙案,去安慰太子了。


第160章 寄生虫+帝王学
  面对老爹焦急的询问,李承乾只能张开双臂,示意自己没事儿。  旁边的牛进达,哈哈大笑道:“陛下不必担心,太子殿下虽然年幼,力道不够,可是以他的身手,对付一两个文弱书生,还是没问题的。”  再三确定儿子没事儿后,李世民才松了一口气,然后随手把腰上挂着的玉佩赏赐给了牛进达,乐得牛进达见牙不见眼。巴掌大的玉佩啊,只有皇帝有资格佩戴,得到了这样的赏赐,那是能放到祠堂里跟列祖列宗显摆的。  重回御座的李世民,抛下了短暂的紧张之情,重回了那个叱咤风云的皇帝身份。  “崔焙当庭行刺太子,罪在不赦,今日同堂崔姓者,收归刑部大牢,明日即问斩。崔家肆意妄为,着追罪所有清河崔姓者,除官黜爵。余下六家,本该同罪,但闻太子言,上天有好生之德,故不予追究。各自罚铜两千斤。”  听到皇帝的处置结果,好多人都不约而同的松了一口气。  今日朝堂上,崔焙虽然没能得逞,但在众目睽睽之下,行刺的罪名是逃不了了。有这一条罪名在,就算皇帝直接对七家挥动屠刀,也没人能说出不是来。如今只对清河崔家开刀,已经算是仁慈了。  五姓问诘皇帝的事情告一段落,接下来就要认真处理蝗灾的事情。此次蝗灾,是贞观朝,乃至大唐建国以来第一次天灾。波及整个关中的灾难啊!跟面无表情的武将们相比,文官们简直要乐疯了。出兵对外是武将的工作,对内仁政是文官的职责。  蝗灾起,只要能平安度过这场劫难,从上到下都能获得不小的功勋!  文官们都在兴奋,而此时的李承乾却愁眉苦脸,因为退朝后他刚要走,就被老爹捏住了衣角,拽进了后宫!  立政殿后西北方就是两仪殿,皇后居住的地方。  明明再有一个月就要临盆,长孙却依旧坐在藤椅上,边晒太阳边绣花。  看到夫君拽着儿子过来,脸上却没有怒意的样子,她迷惑不已。  长孙有身孕,所以见了皇帝不用行礼,但是李承乾就不行了,必须大礼拜母请安。  等李承乾站起后,长孙笑道:“臭小子,有好好的太子服不穿,为何穿着麻衣?”  李承乾站直了身体说:“母后,现在宫外满是蝗虫,估计就连御花园等地都没能逃脱蝗虫之口。儿臣愚钝,没什么治理蝗虫的好法子,只能分发粮食给灾民,为父皇分忧。”  早就已经把消息传递出皇宫的张赟已经回来,非常贴心的给皇帝带来了酒壶,还是烈酒。  一口酒下肚,李世民指着李承乾对皇后说:“皇后不知,今日大殿之上,五姓七望可是良将尽出啊,崔成道、王岳斌这些老不死的,都出来诘难朕。无忌房乔等人虽然身负才名,但是在他们面前却讨不到一点的好处。最终,崔家甚至把洪范给搬了出来,让房玄龄进退不能言。”  看皇帝喝着酒、眉飞色舞的样子,不用问,也知道五姓七望的打算落空了。  长孙微微一笑:“那妾身倒是好奇了,究竟是什么人,驳倒了崔家?妾身虽然只读了很少的书,但是尚书之洪范篇的大名还是知道的。”  聪明如长孙如何不知道丈夫专门过来一趟,就是来显摆的。跟别人显摆,会显得没有威仪,但在自己,面前,丈夫永远都是这副性情。  再度指指儿子,李世民笑而不语。  长孙惊讶的长大了嘴巴,忍不住问正在挠头的李承乾:“承乾,可是真的?你居然驳倒了崔家?”  当众被人夸奖的感觉还是第一次尝试,以前不知道为什么同学们都傻呵呵的去争夺小红花、争夺那张破纸,现在才算是明白了。  “儿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母后,您应该为孩儿做主,当时,可是父皇把这个烂摊子强行丢给儿臣的。若不是儿臣脑子还聪明一点,恐怕今日到现在都下不来台。”  李世民哈哈大笑,对太子的吐槽丝毫不以为忤:“那说明朕知人善用,你不是破局了吗?效果还出人意料的好。就连崔焙,都被你气的失了理智,哈哈。”  看着时不时大笑的丈夫,长孙笑着摇了摇头。夫妻多年,她知道此时正是夫君最畅快的时候。  也不由得他不畅快。  唐初官员,大多都是被举荐上来的。而渗入朝堂,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的五姓七望,甚至能够偶尔主宰政事的走向。而这,却是皇帝也无能为力的事情。或许一个两个的举荐能够当作没看到,或者拒绝,可是一连串的举荐过来,难道还能全部拒绝掉?  就连房玄龄,都是五姓的女婿,五姓偶尔找他办事的时候,也只能硬着头皮接受。既然当初眼馋五姓女,如今就要承受苦果。  直接引起皇族跟五姓冲突的,并不是什么所谓的血统,所谓的窃位,或者上了嫂子弟媳。以五姓的超然地位来说,就算皇帝现在把太上皇的脑袋揪下来,也跟他们没关系。  真正引起直接冲突的,还是举荐。李世民不是李渊,忍受不了朝堂被一群衣冠土鳖指手画脚。所以,不止接连拒绝下边官员的举荐,甚至偶尔会拿五姓的族人开刀。  不过这一次好了,不仅五姓被迎头一击打得体无完肤,只能疯狂的去对抗这一次流传出去的笑柄。而清河崔氏被清理掉,也空闲出了大量的官位。  李世民很想,但是不敢直接把五姓的力量驱出朝堂,否则行刺太子这一条罪状,怎么用来发挥都不为过。掺杂在大唐各处的五姓族人,就像是寄生虫,全部扣掉,立刻就会让大唐体无完肤。想要没有波动的清除掉他们,只能用漫长的时间去磨。  心情再好,也不能拿烈酒当水喝啊。再加上上午的朝堂实在是  眼看着皇帝老爹醉倒在椅子上,李承乾只能吩咐宦官把他抬回甘露殿。两仪殿是不能留了,孕妇身边,酒鬼这种生物是绝对要禁止的。  长孙也知道皇帝心里畅快,所以连劝都没劝。  今日蝗虫已然“光顾”长安,作为皇帝的李世民本该有所表示的,可是大胜五姓的快感,甚至让他不由自主的放下了皇帝的职责。  龙案上堆积的奏折,也不知道有多少。  不愿意看到老子惨叫的样子,李承乾干脆离开了皇宫。  最出彩的大戏已经结束,虽然窜上戏台子表演不是他的本意,可热闹事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单纯的赈灾了。  出了皇宫,在侍卫统领的死命要求下,李承乾不得不带上五百侍卫。而魏征厚着脸皮上了马车后,就不得不围着长安转圈起来。  长孙无忌的动作很快,长安城内,但凡是粮店附近,都出现了分发粮食的官员。大袋的粮食堆积在街道上,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安定人心的了。  可是,接连看了几个散粮的地方后,李承乾还是忍不住询问魏征:“郑公,既然散粮点都已经摆出来了,为何领粮食的人很少?我看了,只有几个乞丐、孤寡老弱在排队领。”  魏征叹了一口气说:“第一天,哪会有那么多人。灾难才起来,都硬着头皮,或者说是肚皮苦苦撑着。人都是好面子的,平民百姓也是如此。”  看着街道上往来匆匆、面带愁苦之色的长安市民,李承乾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到底还是忘记了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恐怕也会不死心的找找别的出路,直到脑子拗不过肚皮,才会掩着脸面去领救济。孤儿院出生的他,对“自强”这一条格外的看重。不像其它地方,不管是低保还是什么别的,都抢着要。甚至还有开着奔驰宝马享受五保户政策的。  这是一个还没有被污染的时代,那刻在骨头上的倔强,还没有被时间冲刷掉。  绕遍长安,想要出门的时候,却见城门处已经聚拢了一大批人。每个人手里都拿着麻袋,只看麻袋里面蠕动的样子,就知道是蝗虫。  长安县县令余秋生,就背着荆条给自己治下百姓训话:  “乡亲们,咱们用不着领朝廷的救济!万年县来信,太子的养殖场正在收蝗虫,咱们只要抓蝗虫,就能到那里换粮食!知道你们担心什么,不过本官相信太子仁厚,不会跟你们平民计较的。之前的事儿,罪本官一人即可。你们放心的去换粮食,本官会到太子那里负荆请罪的。手里的过所都拿好,虽说本官会带着你们过去,可没有过所,进入万年县被查到,也挺麻烦的”  过所,大唐百姓离开本土去外地必备的东西。一旦检查的时候没有过所,轻的以流民论处,重的就会被怀疑是山贼强盗。就算是一些低级官员,出门的时候都要备好过所官牒。  不带这两样东西还能横行无忌的,恐怕也只有长安有数的一些大佬了。  不过李承乾此时却没心情考虑这些,而是看着余秋生狼藉的后背无可奈何。  何寿也就算了,余秋生脑子也被驴踢了吗?说到请罪,就只会光着上半身耍流氓,然后背着荆条折磨自己?虽说“负荆请罪”是个成语,可当成行事准则,就有点过了吧。  见余秋生要带着长安市民一起去养殖场,李承乾赶紧走出车厢,命令侍卫们停下。  整个长安城,动辄就能指挥五百侍卫的,绝不是普通人。所以远远看到队伍的余秋生,就下令让市民们都靠边,把路先让出来。  可谁曾想,路是让出来了,队伍也停了。  看到车厢里走出来的少年,余秋生震惊不已,毫不犹豫的就要跪倒在地。  没跪成,因为魏征也钻了出来,站到了太子身边。这要是下跪可就不是请罪,若是被别的官员看到,就是失礼了。  跳下马车,李承乾边走边说:“行了,赶紧把荆条弄下来,你们一个个的怎么翻来覆去的就这一样请罪的方法?就不能有点新意?”  余秋生虽然是长安县令,但是跟何寿相比差了不是一点半点,背着荆条拱手也不是,下跪也不是的,尴尬的汗都流出来了。  “好了,用不着请罪了。现在带着你的百姓去换粮食才是正经事。”  魏征恰到好处的帮余秋生解了围。  城门口聚集的百姓很多,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如果让他们带着蝗虫去养殖场,就有点太远了,单一来一返就会耽误很长的时间。  丢掉荆条的余秋生简单的套了一件衣服,就等候在李承乾身边,听候差遣。  “余县令,你还是让这些百姓先把蝗虫押着吧,孤会向父皇再借部分禁军侍卫,把仓库的粮食和肉都送到长安城外,在城外交换,能节约很多时间。”  余秋生拱拱手,就下去公布消息了。  唐朝虽然没有朋友圈,但消息的传递速度还是很快的。  一直到傍晚时间,甚至有三原县的百姓带着蝗虫,来交换粮食。  都是面子比天大,本来还在犹豫着要不要领朝廷的赈灾粮,却陡然间听闻太子那里能用蝗虫换粮食。只要是用劳作换得的报酬,他们就能吃的心安理得。  蝗灾过去不过一天,李承乾囤积的粮食就消耗了大半,而长安周边,还有不顾距离过来兑换粮食的百姓。  “既然百姓们都愿意用蝗虫换粮食,不肯白白领救济,那朝廷从陇右等地运来的粮食,就都平价卖给你东宫吧。”  醒酒了的李世民,精神还有些委顿,但是听到百骑司的报告后,就大方的把朝廷的粮食,卖给了东宫。  平价交易,到底还会是朝廷吃亏,因为算上运费,这些粮食的价格怎么也要翻个番。朝廷平价卖粮,如果用商场的手段解析就是以本伤人。可是在灾难面前,朝廷就算亏本,亏的也心甘情愿。只是那些打算大发横财的粮商,经历这次风波,大醉痛哭者有之,投梁自尽者也有之。其余行当的商人,眼看着同行的惨剧,也不由得生出兔死狐悲之感。  “父皇,您这一次的下手,太狠了吧,儿臣听闻,单长安自杀的粮商,就有十几个了。”  半躺在锦塌上的李世民有一口没一口的喝着粥,听到李承乾的话,才把粥碗放到桌子上,说:“承乾,朕来问你,若是把水桶里装满水密封,寒冬腊月里放到庭院,会是什么样的?”  李承乾毫不犹豫道:“会被冰涨裂。”  “就是这个道理啊,民间有句俗语,叫有多大的肚量吃多少饭。人不能总想着投机取巧,甚至巧取豪夺。商人本就是贱业,朕见过不少商人,特别是大商人,都争抢着做些为善乡里的事情,希望能用好名声抵消自己身份带来的影响。朕觉得这很好,可一旦是道德败坏,将求利发挥到极致的人,可就死不足惜了。  当皇帝的,不能因为几个人的生死就偏离大局。你想想,若是朕对他们放任不管,会是怎样的场景?粮价飞升,百姓苦不堪言之下,很可能就会走上隋末老路。朕可不希望大唐跟隋朝一样,两代而亡。”  李承乾点了点头,面对父亲的教育,不知道说什么好。  一个寻常人,是用不到“杀伐果断”这个词语的。今天皇帝老爹把自己叫过来,估计就是要传授一些当皇帝需要的东西。而这些,是李纲教不出来的。  “朕知道你对朕秘密囤粮,却不公布心有不满。可是承乾,五姓到底是需要打压的。你翻开吏部履历看看,且不论五姓的女婿,单单五姓族人,在咱们大唐就占据了多少官位?从太上皇时期起,他们就已经有了左右帝王决断的能力。若是再这么发展下去,到底是咱们李家当皇帝,还是他们当?  这些年来,不管是太上皇还是朕,都尽可能的打压豪门,减轻赋税劳役,为的就是让百姓休养生息。可若是朝堂之上豪族官员占据了主导地位,朕敢保证,就算皇帝想要下一条减免赋税的旨意,都会困难重重。不谋大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你只看到了关中百姓遭受了灾难,正在往长安赶路,争取吃饱饭,却没有看到世家大族对皇族伸出的獠牙啊!”  这是父子之间第一次这么语重心长的谈话,也是作为皇帝的李世民,第一次将帝王学说的一部分教授给儿子。  有一句笑话是“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虽然幽默,但还是有些道理的。如果是小孩子,只会凭借着喜恶选择自己喜欢的。而大人,有的时候也能为了自己的目标,接受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  老爹的话,用不着考虑太久,李承乾就能分辨出其中的利害。  的确,如果真的让五姓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大唐而言确实是一场灾难。而朝廷赈灾的延后,虽然会苦了那些离长安有点远的百姓,却也不会导致太严重的后果。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