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孤才不要做太子 (抉望)




第153章 百骑司首领
  百姓的家中很难有余粮。  这倒不是因为赋税过于苛刻,主要还是因为生活。单纯从土地里刨食的寻常百姓,能够用来当作铜钱使用的,只有家中的粮食。  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虽然自给自足之下也能将就,可是,一直将就的话,还活的什么劲?于是,每年秋收以后,除了给地主上缴租子、给朝廷上交赋税外,余下的粮食,都要用来换取食盐、农具等东西。  如果是自己村子里的交易还好,只需要用粮食交换。但是,要进城买东西,扛着一袋袋粮食就不行了。所以,需要用到铜钱交易的时候,百姓们通常都是把粮食卖给粮商,然后再拿着钱购物。  无奸不商,这是古今通用的一句话。寻常时期,市面上的粮食都在四五枚铜钱一斗,但是粮商收粮食的时候,却是三文钱,甚至两文钱一斗。没办法,百姓们想要直接找粮食的买家太难了,虽然愤懑于粮商跟饕餮一样的行为,但也只能闭上嘴。  尽管获得了赔偿,可是养殖场周边的百姓们,还是没有关上门过自己的富家翁生活。  太子亲率士兵在运钱补偿百姓的时候说明了,太子只赔钱,不会接手田地里的作物。  真要说起来,其实几只鸡刨坑而已,算不得什么大事儿。蝗虫的卵,一般都产在田地边,就算有产在中间的,农户翻地的时候,也把它们都翻出来晒死了。  太子不种的地,百姓们自然乐得接着种。  只是,耕作之余,路边野草和田里的青苗,有些被看不见的东西吃掉了的事,却没人注意。  军队的屠刀,在沾染了息王李建成的旧部、齐王李元吉的旧部、罗艺、长孙安业、李孝常、李幼良、羌人的血之后,终于得到了一段时间的缓和。大唐武德九年、贞观元年,说是一直在流血也不为过。  当针对皇帝的反对声音终于衰弱了以后,国朝才正式进入了平稳时期。  作为皇帝,李世民是骄傲的,早在隋炀帝手下工作的时候,他就认为自己有朝一日一定能取代自己的老板。后来大唐建立,本来满心欢喜等待被封太子的他,却被大哥稳压一头。如果论功绩,李建成确实是没法跟李世民媲美的。  且不说大唐建立以前的各种征战,就是武德元年以后,李世民就亲自参与了四场战役。薛举号称钱财巨万,力大无穷,可是也没能在李世民手下占得多少便宜。薛举死后,浅水原之战,李世民击败薛举之子,大唐西方随之安定。宋金刚、刘武周的溃败,大唐北方随之安定。  虎牢关之战,王世充和窦建德溃败,大唐又获得了华北的统治权。而窦建德旧部刘黑闼和山东徐圆朗的重创直至消灭,又平定了大唐的东方。  抛却主动请求归顺,没有兴起刀兵的南方冯盎,李世民真的堪称征占四方。  然而,嫡长子继承家业这一条,不管是百姓还是勋贵,甚至是皇家,都是一样的适用。  “秦王”、“天策上将”、“尚书令”、“位在王公之上”  一连串的虚名,并没有打压下李世民的雄心壮志,反而愈发激化了秦王与太子之间的矛盾。所以,玄武门之变,也就算不得什么意外的事了。  话虽如此,行二之人,弑兄囚父,虽然历史上也不少发生,可是到底是彻彻底底的恶劣之事。鲜卑族的习惯就是兄死,嫂从弟,可那是胡人的习惯,不是汉人的习惯。皇帝把美艳的嫂子弟媳收归私房的举措,怎么也该被狠狠的评击才行。  蝗虫正在从若虫演变成成虫,长安风平浪静的湖面之下,堪称波涛汹涌。  长安,是百骑司首先占据的地方,怎么能不“耳清目明”的。所以当五姓七望的当代家主偷偷进入长安、住进各自府邸后不满一个时辰,报告就递交到了皇帝的案头。  看完后把报告撕的粉碎,看着面前单膝跪地等候命令的百骑司首领段云志,李世民问道:“朕让你查探养殖场的事,可有结果了?”  “回禀陛下,养殖场创立之初,实为一些年老宫女、宦官经手。如今收获丰富,这些人才隐居幕后。养殖场招收伙计的时候,百骑司的密探也混了进去,除了东宫总管方胜总是造访外,宫内一些宦官也总是偷偷进去。  因此,微臣推断,宫内,应当是有宫女宦官组成的势力,为抱团求活,才找上了太子。太子年幼,最是心善。所以,才出钱成立了这家养殖场。  若是陛下以为不妥,微臣这就派人秘密抓捕东宫总管方胜等人,定能将他们一。”  段云志的声音,有点沙哑,面庞隐藏在一片黑纱下,更是有点阴森的感觉。  李世民笑了笑,摆摆手说:“就随他们去吧,一些下苦人而已,干不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不过朕没想到,太子竟然不声不响的跟这些人关联在了一起,也罢,朕就看看太子是怎么巩固自己地位的。百骑司只要对这些人密切关注,做好预防就好,不要出手干预。”  段云志应了一声,然后起身倒退着离开了。直到他离开,殿外的宦官宫女才重新入内。皇帝在接见百骑司的人时,从不允许外人在场。  李世民站起身,走到殿外,不由自主的看向长安城内。  太子的事,是小事。虽然年纪小,但是对他收揽人手的行为,李世民并不在意,反而乐见其成。当然,这只能是在太子自发做事的前提下。  现在对他而言,真正的挑战,则是今日偷偷进入长安的七个老头子。  这些豪族,高高在上的习惯了,甚至对皇族都没有几分敬畏之心。即将出现的蝗灾,就是他们打击皇族的最佳助力。蝗灾起,必为君主德行不修的缘故。抓住这一条,他们就自以为立于不败之地了。  就是不知道,这些钻故纸堆的老头子,舌头能有多毒?  笑了一下,想想身后殿里已经处理完的奏折,李世民忽然想去东宫逛一逛了。


第154章 吹牛的皇帝
  说走就走,绝不拖延这样的习惯,还是当上皇帝之后才彻底贯彻的。因为每次忙碌的批完奏折后,李世民发现,总是会有一些加急的书不定时的送到自己的案头。堂堂一个皇帝,连一段休息时间,都要耍耍赖皮才能得到。  先去两仪殿,带上了长孙,既然是到东宫去看,怎么也得帝后同去才是。  用不着走正门,只要穿过通训门,就能直接进入东宫。  自从得知太子居然和宫内宦官宫女的组织纠缠到了一起,李世民就对儿子生出了几分考校的心思。  大唐的江山,到底还是要传递到太子手中的,只是,在转交之前,把太子教导成什么样子,李纲有责任,他这个作为父亲的,一样有责任。  皇帝皇后进入东宫,差点把东宫内的侍卫、宦官、宫女们吓死。见一个宦官远远的就向后转,脚步匆匆的样子,李世民就伸了伸手指。  一直跟在帝后身后的一个年轻宦官,就像豹一般窜了出去,等帝后走过去的时候,要通风报信的宦官已经被制服了。  “哼,狗奴才,还想着报信,传令下去,不许通知太子,谁敢多嘴朕就打断他的腿!”  因为是突然袭击,李世民很想看看一个真实的东宫是什么模样的。自从李纲进入东宫、长孙宝庆也被调走后,他对东宫的了解只停在几个安插进来宦官的报告上。如果这几个宦官同时也是那个神秘组织成员的话,那么他们的报告,也就没有什么可信度了。  通训门就在明德门一条线上,进入东宫后不久,帝后就走到了明德门前。  自从崇馆开学后,明德门前的这片土地就铺成了两块演武场,被中央大道分成两半。  看也不看被擒住的宦官一眼,李世民问道:“太子弄这么两块演武场干什么?”  宦官老周,也是东宫的老人手,听见皇帝发问,立刻回答道:“回禀陛下,本来只有一块的,供太子殿下练武所用,但是崇馆开设后,就变成了两大块。现在崇馆的学员,赶在开东门的时候进进入东宫,跟随殿下练武已经是常事了。”  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能够被选进崇馆的,都是他最亲近的国公大臣。跟寻常的贵族子弟不同,他并不希望这些人的下一代变成纨绔,不管怎么说,朝堂都需要这些下一代撑起主要的框架。太子能带着这些人一起上进,还是挺聪明的。  前进几步走到李承乾练剑的木桩前,李世民伸手摸了摸木桩。  现在的木桩可不是原本那个胳膊粗的,而是将作监专门按照真人比例,用铁木弄出来的真人模型,外面只要覆盖上一层皮甲,就跟真人没什么区别。  皮甲经过日晒雨淋的,能够看出老旧来,不过,上面除了胸口的一片外,没有别的伤痕。皮甲之下,木人的咽喉、手腕等地,都能看出清晰的痕迹。能够在铁木上留下这么清晰的痕迹,说明太子在练武的时候,确实是下了苦功的。  再次满意的点点头,李世民情不自禁的背着手,继续深入东宫。  夫妻多年,长孙如何不知道现在夫君的内心是很畅爽的。现如今,他已经坐到了世间最顶峰的位置上,家里能够让他更有期盼的,也只有太子的勤勉了。  一路上,只要遇到的宦官宫女,李世民就会让那个身手超凡的宦官捉住,不让他们去通风报信。  经过丽正殿却不进去,皇帝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杀向了崇仁殿,只要过了崇仁殿,就是东宫的厨房和花园等地。  皇帝皇后的到来,让厨房的厨子两条腿直打哆嗦。因为,他正在偷吃烤羊。  自从崇馆出现后,太子殿下和李太师早饭午饭一般都是在食堂吃,只有晚饭的时候才需要他动手。  前两天太子不知道抽什么疯,忽然点名要吃烤全羊。作为御膳房的老厨子,他自然是用尽浑身解术,完美的制造了一道“浑羊歿忽”。结果,太子只是吃了一口,就踹了他一脚。  都说了要吃羊肉,端上来一只在羊肚子里烤熟的大鹅干什么!  平白无故挨踹的厨子自然不服气,虽然自家主子的嘴刁,但他作为厨子也是有尊严的,所以在不需要到崇馆帮厨的时候,他就缩在东宫厨房,费尽心思的琢磨怎么烤羊肉。  可,无巧不巧的是,就在他烤完羊尝味道的时候,被皇帝皇后抓了一个正着。  用不着解释了,这个时候根本没时间解释,厨子只能直挺挺的跪下来,汗水一瞬间湿透了后背。  不过好在皇帝今天心情不错,并没有直接打板子,而是询问了原因。  得知前因后果后,厨子才逃过一劫。  打劫走一只羊腿后,李世民很没有风范的边走边吃。沾满了香料的烤羊腿没有一点的腥味,吃起来外焦里嫩,还不错。  “陛下,承乾虽为太子,可是这般挑食,是不是太娇惯了?妾身是否要斥责一番?”  见皇帝没有说话,长孙也只能小声的提意见。  如果是她斥责的话,太子最多挨一顿训斥,可如果闹到了言官的耳朵里,难免会发生之前的事。身在皇家,只要跟“奢侈”、“浪费”沾一点儿边,就是大事故。  李世民嚼着羊腿,满不在乎道:“如果承乾现在还是需要内府出钱供给,自然危险,可是东宫的钱,都是他自己赚的。虽然跟商贾有所联系,不合体统,可,只要是自食其力,就没人愿意没缘由的弹劾。因为这样的弹劾,最多也就过过嘴瘾,道理说破天,也不能对太子形成威胁。”  边说着话,帝后边走进了东宫的后花园。  说是花园,但是看不到多少花,好多本来应该种花的地方,都被开垦成了菜园子。  地里的秧苗刚刚出头没多少,但是东宫的韭菜之类已经长了出来。  看到欣欣向荣的菜园子,长孙笑了一下,说:“想不到,东宫竟然还有擅长种菜的奴仆,这菜园子打理的不错。”  不管是种韭菜的地还是种葱、小白菜的地,都打理的四四方方,看不到一根杂草。  宫女卯七,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名字紫雀。听见皇后的话,她忍不住说:“娘娘,恕奴婢冒昧,这一片地,不是宫女宦官打理的,而是太子殿下和李太师亲手侍弄,崇馆开设后,才多了虞先生。不管是浇水还是除草,太子都不假手他人。”  李世民咬了一口羊腿,用羊腿骨指着菜地说:“朕想起来了,之前朕派来东宫的令官刘正道,就是因为太子要种菜,阻挠,才被赶出东宫的。也罢,虽然不符礼制,但是太子肯做农事,理应受到称赞。来人啊,把这些长出来的韭菜割掉。朕很喜欢那个韭菜鸡蛋的饺子,命御膳房今晚就做。”  看着皇帝带来的人手在韭菜地里割韭菜,东宫的宦官宫女们一脸的不忍心。都知道太子在盼着这些韭菜再长高一点,没想到今天就被皇帝陛下祸祸了。  李世民注意到了他们的表情,却不以为意。老子弄点儿子的东西,在他看来是天经地义。  割了韭菜,李世民才满意的点点头,把吃完剩下的羊腿骨随手丢到一个宦官的怀里,就转身绕过承恩殿,打算从宜秋宫方向进入崇馆。  现在正是上课时间,所有人都在教室里上课。进入崇馆的皇帝站在门外听了一会儿虞世南的课业,不知道听到了什么秒处,反正嘴角的弧度更大了。  也不打扰虞世南上课,帝后又带着大队的人马直接杀向丽正殿。  太子既然没有上课,这个时候就应该是在自己的书房里才对。  李承乾并不知道自己的东宫已经被爹娘渗透进来了,此时的他正坐在书桌后大发雷霆。  “蠢货!孤什么时候准许这么大力度的练兵了?知不知道,所谓的强身健体,就是在对一个人的身体造成伤害后,逼着身体进行修复并且强化。孤制定的训练方案,已经是极限了,就算要加强,也需要循序渐进。结果呢?你居然在此基础上直接翻了一倍?现在太平时期,还练伤了二十几个士兵,你叫孤怎么去跟他们解释这件事?因为急功近利?”  被太子一阵大吼的于泰,单膝跪倒、低着头一言不发。  最近练兵的时候,他发现好多士卒在完成一些项目后,还有很大的余力。所以,他干脆一狠心,直接在基础训练量的基础上加大了两倍。  可谁曾想,这一翻倍,就出现了大问题。有二十几个士兵跟不上突然增加的训练力度,拉伤了身体,几日过去了都没有痊愈。  于泰也知道这件事是自己做的擅专了,所以一言不发。  “好了好了,多大点事儿,至于把于泰逼成这样?”  听到门外传来的声音,李承乾屁股像被扎了钉子一般的跳了起来。而于泰,也不起身,干脆换了个方向跪。  书房的门被推开,一众宫女宦官这才被释放。  李世民和长孙彼此相伴的走进了书房,今天围着东宫转了一圈儿,对已经身怀六甲的长孙来说,可不轻松,到了这里,已经需要皇帝伸手搀扶一下了。  见母亲额头的汗水,李承乾赶紧把椅子推过来,让她坐下。  奉上茶水后,李承乾才对李世民说:“父皇,儿臣生气的不是于泰的逾越,而是他的态度。太子亲率的士兵都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牲口。耕牛劳作过多还会累死更何况人了。这混蛋也不自己尝试一下,就直接下令,已经是愚蠢了。二十几个人肌肉拉伤,恐怕一时半会儿是休养不好的。这样一来,肯定会给其余的士兵造成心理压力。”  李世民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压力,但是看到于泰脸色酡红的样子,还是忍不住为昔日手下求情:“不过是拉伤而已,经历过恶战的士兵,谁不得经历?就算是朕,一声拉伤也不下百次。最厉害的那一次,当属虎牢关大战,当王世充和窦建德的军队被全面击溃后,朕才拖着疲惫的身体下了战场。睡一觉过后,浑身酸疼的就像经历了酷刑,不少跟朕一起冲阵的玄甲军士兵,甚至疼得哭了出来。跟这些相比,训练途中的拉伤算得了什么啊。”  说完,李世民拍了于泰的肩膀一下,示意他可以滚蛋了。又伸手接过皇后递来的茶水,一口气抽干。  虎牢关大战,可以说是大唐建国以来最凶险的战役了。  虽然在电视剧中了解了一些,但这段历史明显是被歪曲过的。与其在错误的暗示下幻想,不如直接询问一下当事人。  不管走出去的于泰,李承乾给皇帝老爹也推来一把椅子,笑嘻嘻的问道:“父皇,既然今日您开口了,不如就跟儿臣说说虎牢关的事情如何?”  被儿子憧憬的感觉自然是爽歪歪的,拎起茶壶,也不倒出来,李世民直接对嘴吹,又喝了一大口才说:“要说虎牢关,先得说说王世充和窦建德。可惜承乾你生的晚一点,没能跟朕一起上战场,只有真正在战场上,才能体会到那一战是多么的凶险”  端着茶壶讲故事的皇帝,跟寻常的说书人也没有什么两样。因为是亲身经历,所以只需要配合着语气,就能把战斗的凶险、亲眼看到身边士兵死去的悲愤演绎的淋漓尽致。  虽然是当事人在讲故事,但是听着听着,李承乾还是忍不住在心头划过几条黑线。  皇帝老爹讲的故事,很明显被个人英雄主义侵蚀了。一个箭囊能装多少箭?从头到现在,单他数过的射出箭矢,就有五六十支。死在箭下的敌将加起来都能有二三十个了。  就算王世充和窦建德分封的勤快了点,也不会出现这么多的将领吧!  只要看后面品着茶水,拼命忍着笑意的皇后老娘,就知道皇帝老爹这是在吹嘘。  算了吧,想要得知史实的愿望破灭了,至于军方记载的书什么的,估计也没几分可信度。因为,牛进达总是会吧程咬金乱报杀敌数的事情挂在嘴边。似乎,给战功乘上个二三四的,是武将的通病。  这也可以理解,古代战事,真正以少胜多的都变成故事流传下来供人尊敬了,余下的战斗,哪一场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杀敌一百,自损八十这样的事情,放到军功策上,怎么也不会好看。  一直到茶壶里的茶水喝光,李世民才结束了自己大杀四方的故事。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