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中秋又是一轮送
说到这里,李纲话锋一转:“不过,咱们大唐的臣子,都是经历过乱世的。天灾哪有人祸可怕,不管遇到了什么灾难,都会有解决之法的。不论是朝堂上的臣子,还是地方的县令刺史,人家可都比你这个太子要有能耐。嘿嘿,小子,有忧心这些事的时间,你都不如琢磨琢磨胡饼怎么制作比较好吃。” “胡饼?” 李承乾瞪大了眼睛,明明是在谈论天灾的应对,怎么老先生却把话题转移到了胡饼上了? 老先生点了点头:“没错,就是胡饼。马上就是八月十五,按例,朝廷会赏赐百官胡饼。那胡饼滋味实在是不怎么滴。吃惯了你制作的饭食,老夫可吃不下去。” 胡饼啊,李承乾想了想,却也没想起月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按耐不住好奇心,李承乾点头应下,接着问:“那李师,您知道中秋吃胡饼的传统,是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吗?” 李纲哈哈大笑:“你竟然不知道?不过也对,这都是两年前的事儿了。武德八年的时候,李靖被任命为灵州道行军总管,率领一万人抵抗颉利的进攻,其余各部皆有死伤,唯独李靖大军大多得以保全,且斩获颇多。于是中秋大宴上,太上皇赏赐李靖胡饼,彰显他的战绩。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去年的中秋,大家都开始吃上胡饼了。而皇家当日赏赐胡饼给百官,也成了中秋的传统。” 得知了中秋吃胡饼的起源,李承乾哭笑不得。感情这个传统还是自两年前开始的,而始作俑者还是自己的爷爷和师父。 胡饼才起源,用不着想也知道滋味不怎么滴。 难得李师开口,李承乾干脆找出一张纸写上自己能制造出来的种种馅料,询问李纲要吃什么样的。 看到纸上一串的选项,李纲大笑:“就这个葡萄干馅儿的吧,芝麻的话,你得制作成芝麻糊,否则老夫还是不好下嘴。说起来,你之前上元节的时候送过汤圆元宵,中秋的时候也得送点胡饼给朝臣啊。送了上次没下次的算是怎么回事。” 李承乾思考了一下,还真是这么回事儿。正月十五的时候,因为朝廷要出兵讨伐罗艺,他才不得已送礼了。要是这次不送了,再事到临头送礼可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罢了罢了,蝗灾的事情思虑再多也没用。反正大唐没有因为蝗灾而分崩离析,历史上差不多的灾难多了去了,也没见哪次挺不过来啊!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然满朝文武从上到下没有一个在意的,到时候头疼的还是他们。 人不管做什么事儿,都要量力而行才行。 想清楚后,就没了忧愁。 有制作月饼这回事儿在,李承乾的注意力成功被转移走了。 月饼的制作其实也不难,猪油烫面,烤箱烘烤而已。想起后世当外卖员的时候,那个“土家月饼”的订单数,可比什么京香的多多了。临近八月节的时候,用不着跑别的快餐店,只要守在这家门口,随时随地就能得到订单。 其实“土家月饼”的月饼也不见得美味到什么程度,主要是人家用料讲究,从不拿淀粉什么的往馅料里面添加,从不厚皮少馅儿而已。 重中之重的还是烤箱,不过在将作监这堆任劳任怨还偏偏手艺精湛的工匠眼里,一个烤箱而已,简直不要太简单。 就是厨房在安装烤箱的时候倒了霉,因为要考虑到烤箱均匀受热,厨房被改装的乱七八糟。 东宫的厨子欲哭无泪 本以为太子殿下上元节的时候,鼓捣汤圆,端午节的时候鼓捣粽子,已经是极限了。想不到,中秋节的时候殿下又整出了幺蛾子。 月饼?不就是胡饼嘛,哪用得着这么大张旗鼓的? 可是当他看到成品,特别是品尝过后,只能闭上了嘴。 跟别的胡饼不同,太子殿下的胡饼吃起来软糯香浓,馅料更是别出心裁。刚出炉的一大盘子,只是太子和太子太师一人吃了一整个,余下的都被抢着分掉了。 吃了一块月饼,老先生就觉得自己的肚子已经有点饱了。 特别是于泰,他死死抓住一块月饼,认真道:“殿下,这月饼,如果大规模制作的话,足够当军粮了。末将这就上报兵部,建议” 一把抢走于泰手里的月饼,李承乾无奈道:“你以为这玩意儿是什么好东西啊,晒干了滋味全无不说,吃多了还会胃疼。大军作战的时候,吃的能少了?别仗还没打,先把肚子吃坏了。” 抢过来的月饼扔给方胜,然后看向厨子。 厨子还在舔手指,见太子看着自己,赶紧拍胸脯保证道:“殿下放心,怎么制作的小人已经知晓,接下来全交给小的就好。您还是赶紧离开厨房吧,这里烟火气太大了。” 虽然厨艺又一次被鄙视了,但是厨子却并不在意。跟上元节的时候一样,每次东宫出现什么新吃食,御膳房都会请他过去演示一遍。虽然最初是出于皇命,可是端午节之后,御膳房的管事就懂事多了。请他过去的时候,自然会准备好礼物。 推着李纲的轮椅离开,临走的时候叮嘱了厨子多制作一些。对于厨子的厨艺,李承乾还是比较放心的。在他近乎严厉的要求下,每回进厨房之前,厨子都要狠狠洗一遍澡,手更是随时洗。厨房里的厨具,使用前都要用热水清洗一遍,这样苛刻下,几乎不会出现卫生方面的问题。 第二天,方胜照常的又买来了一堆制作精良的盒子。 将月饼包装成盒后,李纲亲自执笔,写下了送出去的名条。 令人意外的是,送出去的名单里面,居然还有“郑国公魏征”。 “魏征自然要送,怎么说人家也是一个国公。难道你小子怕他盯上你?大可不必,虽然这份人情是东宫的,但是礼物却是以老夫的名头送出去的。年纪轻轻的就是不知道动动脑子。知道太子笼络朝臣不合适,就不知道拿老夫当借口?”
第122章 中秋大宴
听到老先生这话,李承乾忍不住瞪大了眼睛:“您的意思是,要小子拿您当借口办事?不行不行,这怎么能行呢!” 拿老先生当挡箭牌这样的事情,也实在太恶劣了吧! 老先生则满不在乎道:“让你这么办你就这么办,以后遇到太子名头不好出面的事情,就用老夫的名头。别说你了,皇帝不也是这么干的?且不说文武百官都是替皇帝背黑锅的选择,就是皇后,不也得替皇帝背黑锅? 建造崇文馆的旨意你还记得不?按理说,这么大的事儿,必须要在朝廷上公布出来,然后下旨任命工部办。结果呢?传到东宫的是皇后的懿旨,传到工部的也是皇后的懿旨。说得好听,说什么太子年幼,东宫建造宫殿的事儿皇后也能插手。但是从工部连抗旨都没抗来看,从上到下都想让你东宫掏钱。 嘿嘿,都知道谋算太子一个小孩子名声不好听。不然,为什么下令的不是圣旨是懿旨?想明白了吗?小子!” 李承乾尴尬的笑了笑,懿旨的事儿,其实用不着老先生说,他也猜了个大概。事实就是如此,上位者是不会出错的,有错的永远是下属。这条道理,适用于古今中外。 难得老先生会有帮自己“背黑锅”的好意,李承乾嘿嘿一笑,走到老先生身边附耳说:“您既然把话都说到这个程度了,那不如,您帮我的养殖场挂个名?就对外宣扬是您开的?” “养殖场?” 李纲的手一抖,墨水把刚写好的“卢”字都染黑了。 扔掉纸条,放好笔,李纲迷惑道:“你没事儿鼓捣养殖场干什么?这东西来钱快?不见得吧,倒是永盛酒坊被你封闭了,改成囤积粮食的粮商了,害得老夫连口好酒都喝不到,还得朝皇宫开口要。” 蝗灾的事儿是不能说的,李承乾只能说:“开养殖场,自然是为了太子亲率,您也知道,崇文馆建设以前,东宫最大的开销就是太子亲率。训练将士,肉食跟不上怎么行,所以我就有了开养殖场的想法。现在能供应太子亲率的消耗,等将来规模扩大了,还能供应十六卫的军需,不是两全其美吗?” 李纲狐疑的看了李承乾一眼,低下头写完“卢国公府收”的纸条后,才下了决心:“既然你觉得养殖场在东宫名下不好听,老夫担着也不是什么问题。就是不知道,老夫还能帮你挂名几年啊。” 感慨一声后,老先生放下了笔。 明明只是写了一段时间的字,他的手腕已经疼了起来。 岁月不饶人啊! 最害怕听到老先生谈及死亡,李承乾忍不住伸手帮老先生按摩手腕,边按摩边说:“您老人家今年已经八十一了,除了走路差一点,哪顿饭少吃了?活到您这个岁数,最需要的就是精心、修身养性。越是整天念叨着死,身体就越一日不如一日。想开点,且能活呢!如今您教导小子,小子还等着您给我做主婚人,甚至教导我的孩子呢!” 李纲眯着眼睛,心安理得的享受着李承乾的按摩。 一生官场沉浮,见识了太多的尔虞我诈。他自认对人心的把握不至于昏聩,此时此刻,他在太子的话语里,感受到的只有真诚。 先教的杨勇被弟弟干掉了,后教的李建成也被弟弟干掉了,他也知道自己的名声不怎么好,所以就格外的希望李承乾不要步上两个师兄的后尘。 八岁看老,如今八岁的太子,已经展现出了超越成人的智慧。性格方面也没有什么大的缺点,虽然仁厚了一点,但是皇帝也不一定非得心狠才能做。 一老一少一个按摩,一个享受着按摩,全然忘记了时间。 当然,他们也不知道,每一盒月饼,在出宫的时候,都会有内府管事在太子印鉴的后面加盖上内府的印鉴。 御膳房在没有掌握月饼制作方法的现在,也只能通过这个方法带上皇宫的影子了。 中秋大宴赏赐百官的胡饼已经制作出来,为了不浪费,也只能发下去。可是,不管是色香味,还是包装,胡饼都没法跟东宫的月饼比。无可奈何之下的李世民,也只能硬着头皮剽窃了儿子的成果。 月饼送完了,也就到了中秋。 中秋的大宴,照常在立政殿举行。将议政殿和宴会殿结合起来,实在是李世民的无奈之举。皇宫就这么大点地方,正常朝会之所的太极殿被太上皇霸占了,内府有没有多余的银钱可以修建新的宫殿,只能这么将就了。 大宴于未时开始入场,当人全部到齐的时候,已经是申时了。 李纲难得同意答应参加宴会,皇帝也很贴心的将他的位置安排到了李承乾的旁边,方便得到照顾。 抛去这一点不谈,以李纲的身份人望,呆在这里没人会不服气。 自从封德彜死后,朝堂里能够跟老先生平辈论交的就剩下了高士廉一个。而高士廉,也很自觉的降低身份,尊老先生为长。 酒菜上来了,当看到四个月饼摆在盘子里被送到桌子上的时候,李承乾就忍不住哀叹一声。看样子,月饼的制作方法也被御膳房给弄去了。 这就没办法讲理,皇帝是李世民,太子是李承乾,虽然是父子关系,但是儿子是要接受老爹的统治的。东宫厨房虽然独立在御膳房以外,但是还是御膳房的附庸。上级跟下级要什么东西,下级必须无条件奉上。更何况,这个上级是皇帝了。 汉武帝元光元年,皇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 这家伙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等说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这样的思想中心,对于统治而言实在是太合适不过了。 朝廷的关系上,皇帝受命于天,代表天的意志统领天下。而臣子受命国君,下吏受命于上吏;社会的关系上,平民受命于贵族,贱籍者受命于所有平民以及贵族。家庭的关系上,妻子儿子都受命于家主。 看似这样很好的实现了等级划分,对内部的统一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但是无形上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得下臣必定要按照国君的思想做事,儿子必须听从父亲的教导。负面影响就是君主荒淫则国乱,父亲顽固则子女不知变通。 这样发展下去 半块月饼放到了李承乾的面前,李纲的声音响了起来,将李承乾从思虑中唤醒。 “小子,老夫吃不了这么大块的,就跟你分着吃吧。见你看着月饼陷入了沉思,跟老夫说说,想到什么了?” 李承乾叼着月饼,连连摇头。 想了什么?打死也不能说啊! 要质疑七八百年一直传承至今的儒家思想?不要命啦! 在这里对它提出质疑就好比在基督教徒面前污蔑上帝,呵,上火刑架都是便宜你了。 今天的宴会长孙冲没能过来,等崇文馆建成,这家伙就要回来学习了,所以现在正死命的在军营锻炼自己。前些日子见到了李德謇,人没怎么变,就是轻飘飘的夏衣因汗水粘到肚皮上,能明显的看到八块瘦肉。 都是疯子啊,一个个在军营吃苦的锻炼下来,免不了都成为健美冠军。 长孙冲不在,所以长孙无忌就把位置让给了高士廉,让两位老先生能交谈一下。 欣慰的看了李承乾一眼,高士廉笑着对李纲说:“时无英豪让尔贼子成师,怎么样,老家伙,对我这太子外孙可还满意?” 最见不得高士廉瞎得瑟的样子,李纲瞟了他一眼,冷哼一声道:“高俭,看清楚,在老夫旁边坐着的可是大唐太子,你一个臣子不称呼太子殿下,而攀远亲,成何体统!” 高士廉全然不在意,哈哈大笑道:“叫外孙怎么了,他母后到老夫面前难道不叫舅舅?我自家孙儿争气,老夫乐得高兴,怎么的!” 李纲撇撇嘴:“那他也是李家的人,不姓你家的高!” 高士廉:“” 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眼看有争吵起来的趋势,但是不管是左边的李承乾,还是右边的长孙无忌,都是把头撇向一边,事不关己。这样高等级的吵架他们都没资格参与其中,要是被那一个强拉着掺和进去,只会被骂的狗血淋头,还不能还嘴。 不过幸好金钟声响了起来,两位皇帝入场,百官皇亲都要肃穆以对。 端起酒杯,李世民意气风发道:“诸位皇亲,诸位爱卿,适逢中秋佳节,且我大唐周边没有祸事,自天子至庶民大多都能团圆。且饮胜,共庆佳节!” 皇帝举杯了,底下的众人也一同举杯。 跟年宴不同的是,右侧本该是皇亲的席位,此时却只有寥寥几个人占据。此时大殿之上的朝臣为多,连很少参加皇宫宴会的老牛,都捞到了一个位置。 见没几个儿女出现在这里,李渊的脸色顿时灰暗了一些,也不致酒辞,坐在太上皇的宽大桌子后,安静的当木头人。 从桌子的位置上,也能看出他如今地位的变化。 年宴的时候,他的桌子还在李世民之左,稍稍向前。但是如今,他却到了皇帝的右面,桌子也成了倾斜的,像陪酒的多过像太上皇。 知道父子俩的关系不怎么样,所以看出这一点的人都闭口不言。 跟年宴的时候一样,有姿容姣好的舞女身穿长袖衣服,入场跳着软绵绵的催眠舞。 所谓的中秋大宴,其实就是官家的一次管饭。如果都是武将还好些,喝酒喝的烦了,俩人上场打一架就好。可是这是文武齐聚的宴会,上场玩刀会被骂,所以几位将军都本本分分的喝酒吃肉。就连最闹腾的程咬金,都只是跟左右拼酒,隔了一个的都不去打扰。 这样的宴会未免单调了一些,所以桌案末尾处,走出了一个文臣,隔着舞女对皇帝施礼。 终于等到出来活跃气氛的,李世民微微一笑,让舞女们退到一边,问道:“何爱卿,你站出来可是想要为佳节赋诗一首?” 御史台何畅宗,虽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但是在李世民的眼睛里,朝堂官员无关大小之分,每一个的姓名资料都在他的脑子里。 何畅宗再度施礼后道:“今日恰逢中秋佳节,微臣愿赋诗一首,为陛下及诸位同僚助兴:中秋,中秋阴凉夜,团圆好佳节。天下共庆日,君臣短暂歇。” 念完,何畅宗跪倒在地,等候皇帝的赏赐。 李世民闭眼回顾了一遍这首诗,虽然意境方面有点儿戏,遣字排句也不怎么样,但是最后那一句“君臣短暂歇”跟之前描写佳节的句子对比,突出了朝廷君臣平日里的勤勉。诗虽然不怎么滴,但是这个马屁却拍的他挺舒适。 满意的点点头,李世民笑道:“爱卿这诗,嗯还不错,你在御史台也有三年了吧,朕就调你到吏部锻炼一下,若是” 文学馆 皇帝的话还没说完,底下就出现了两个反对的声音: “陛下且慢!” “父皇且慢!” 李世民刚要说出口的话忍不住憋回了肚子。朝下一看,只见魏征和太子都站了出来。 魏征刚想说话,见太子也战了出来,只能先退回去。 李承乾无可奈何的看了身后的老先生一眼,硬着头皮说:“父皇,何御史有诗献上,儿臣也愿意赋诗一首,请诸位大臣品鉴!” 听说太子要赋诗,百官顿时来了兴致。都说太子比起常人聪慧百倍,今日倒要见识见识。 儿子要表现,李世民并不反对。 先前出声打断,恐怕这小子是想要跟何畅宗比一比。 带着这样的想法,李世民点头道:“既如此,你就念吧。朝堂多是学富五车的名仕,也能为你点评一二。” 李承乾点点头,搜肠刮肚之下才找出一首合适的、能用来剽窃的古诗:“今日是中秋佳节,儿臣忽然想起之前中秋节时,看到天上圆月的感想,故作诗一首月,献丑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念完后,李承乾挺直腰杆做了一个四方揖。
相似小说推荐
-
大明第一吏 (纸花船) 纵横VIP2021-05-23完结山村小人物一脚踏进了大明官场,成为了县衙里的一个小小捕快!玩弄人心,堪破毒计,出身寒门,...
-
空战之王 (指留香) 起点VIP2021-08-12完结淞沪会战,中国空军协助【八佰】勇士血战【四行仓库】,主宰【四行仓库】上方的天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