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少帝成长计划 (中丞佐吏)


  回到家乡,仅仅凭借着跟大汉最精英的一批人共事所总结的经验,就足以让这位前祡郎将家族发扬光大,富甲一方。
  对于这种花钱将家中子弟送入宫内的行为,豪商巨贾们亦是甘之如饴——对于他们而言,当财富到达一定规模的时候,钱财,已经只是一串数字了。
  但若是能用这些钱财的一部分,将家中有天资的子弟送到宫中历练,那就不一样了——好歹别人问起来,也能说一句:俺家小子不才,在当今天子身边伺候!
  在时代局限性下,‘祡官’的存在对政权也是大有裨益。
  首先,若是想要为官,豪商们就得缴纳一大笔钱;即便按每人最低十万钱计算,每年接受个百八十个祡郎,国家财政就能有近千万钱的收入!
  除此之外,这也是这个时代,政权的无奈:能做官的人,太少了···
  当今天下,都不说饱读经书的有识之士了,能把字儿人全了,有多少人?
  一万人都不到!
  读书人的基数,根本不足以支撑政权庞大的官僚体系!
  而豪商巨贾,且先不说认不认识字,水准线以上的眼界,起码是有的——如若不然,也不可能在这弱肉强食的时代,成长为富甲一方的豪强。
  再者,豪强们斥巨资送进宫里的,自然也不会是歪瓜裂枣,而是被家中寄予厚望,跟随长辈行商多年,被当做下一代家主培养的精英。
  除此之外,祡官政策存在的最大好处,便是将豪强阶级拉上统治阶级的马车。
  ——你儿子都在皇帝身边伺候了,你总不能再为富不仁,欺霸乡邻了吧?
  多少得注意点影响,估计一下子侄的‘官声’嘛!
  所以说,祡官政策,归根结底,就是老刘家空手套白狼:你给我一比钱,我允许你儿子来宫里做些杂务,得到些历练,如果确实有能力,那感情好,我这儿正缺官员;你儿子当官了,你丫也得给我收敛一点!
  收获一笔钱,得到一个预备官员,还借此多方位压制了地方豪强,一举三得!
  而在宫中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祡官中能爬上高位的,都是狠人。
  光说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武帝大农令,桑弘羊!
  以祡官出身,凭借着行商多年积累的金融经验,做起了国家的会计,均输、平准,几乎凭着一己之力,将汉室天下在大战后,即将面临萧条的金融秩序硬拉在崩溃线之内!
  最终,桑弘羊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只能说,比起那些只知道之乎者也,挖个水渠都要去翻孔孟之道,去研究应该怎么挖的文人,精明的商人无论是在视野还是能力上,都具有天然的优势。
  刘弘当然也希望自己的郎官中,能有桑弘羊那般,踏实肯干,有能力,有骨气,还能替皇帝背锅的臣子;但此时的舆论,不可能允许与商贾沾上边的人,有任何一丝步入庙堂的机会。
  原因无他:贾,贱业矣!
  豪强通过祡官的路子,花钱将家中子弟塞入宫中,朝臣们自然不会说什么,只当没看见那个郎官档案上明晃晃的‘商籍’二字,而是转过头,以经费不足的名义,去争夺那个郎官片刻之前交到衙门的钱两。
  但只要刘弘流露出要重用某个祡官的意图,等待刘弘地,就是便宜老爹,孝惠皇帝刘盈的结局——有曹参的口水在,刘盈短暂的一生中,都没怎么用水洗脸···


第0093章 被贼惦记
  第二类,便是举荐。
  祡官和举荐,就是此时官员选拔的主要手段,以及官员人员最大的预备役来源。
  相比起只需要交钱和政审的祡官,举荐的门槛无疑要高很多。
  其一约察举,二曰征辟。
  西汉初的察举,包括贤良方正,孝廉,饱读经书之博士门徒这三种。
  贤良方正,被举荐者多为官员,偶有平民;举荐贤良方正的诏书,普遍会带有‘直言极谏’四字,亦有‘举贤良方正,以正朕之不逮’的字样。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贤良方正,普遍指敢于直谏,能救治时弊的俊杰。
  这样的人,在被足够等级的高官,如郡守、郡尉等两千石官员举荐之后,会迎来皇帝的面谈策文,需要针对国家的政治现状,写出一篇符合现实,并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文章,谓之:策论。
  这就使得,任何妖魔鬼怪,都将在那份名为策论的答卷下现出原形:究竟是真有才华,还是草包一个。
  如果有才华,皇帝自然会不吝重用;如果是个夸夸其谈的草包,温柔一点的皇帝会给个名誉博士的名义荣养起来,暴躁一点的,估计就要牵连举荐人了。
  这也是举荐出身的官员人数奇少的原因——不举荐相安无事,举荐了还要担心被怪罪,蒙上一层识人不明的污点,多不值当?
  不过,举荐者若是确有奇才,对国家做出了贡献,得到了皇帝的重用,那举荐人也是能沾光的——且先不提作为被举荐人,那个跃过龙门的小鲤鱼会感恩戴德,谨记举荐者的‘知遇之恩’,单是‘慧眼识英才’这一点,就能为举荐人捞取足够的名望了。
  所以,当遇到确实有才华,优秀到不举荐心里都觉得亏的贤良之士,高层官员也依旧会大气的站出来,以名义作保,向皇帝举荐这个人才。
  西汉最著名的两位贤良方正,就是举荐制度的获益者;其策论不仅直指国家之弊政,解决了国家潜在的或迫切面对的问题,个人名望与策论还流传于后世,广为人知。
  ——汉文帝梁王太傅贾谊的《过秦论》,以及汉文帝太子家令,景帝御史大夫晁错的《贵粟论》。
  这样的人才,别说是平民百姓了,即便是将全天下的百姓都算在内,每五十年能出一个,便是王朝之大幸!
  对于刘弘而言,也只能用可遇而不可求来形容。
  孝廉,则相对简单了:贤名远播,以德行入仕为官。
  这样的官员,看似要求不高:不需要识文断字,也不需要有什么手段、能力,只要够孝顺,就可以被举荐。
  但是,其标准也是高的吓人——孝廉者,孝名扬于周边五郡,闻名于庙堂者当之!
  也就是说,要想被举荐为孝廉,就要让孝顺的名气传播到周边一圈的郡,并让超堂内的某人听到:某某郡有某某人,做了这样一件事,当真纯孝。
  在没有电子网络的西元前,这样的人出现的频率,根本不比‘国士’级别的贤良方正高多少。
  只有最后一种看上去没多少能力,只能借着父祖余荫被举荐的‘博士子弟’,才是此时最大的官员人选来源。
  这类人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极具理想化,理论化;并不关心怎么样才能提高粮产,提高百姓生活质量,而是整日手不释卷,自怨自爱的指点江山,连如何开一里水渠都不懂,就认为自己可以带领天下走向盛世的文青。
  好在此时还是西汉初,尚武之风浓厚,即便是最娇弱的儒家弟子,也大都挽的了强弓,喝的了烈酒;虽然并不会做什么实事,但也还算不得四肢不勤,五谷不分。
  至于征辟,光从字面意思就可以明白:唯有学问做到天下闻名,无论文人士大夫,还是武官将军都能竖起大拇指,赞一声‘贤’的巨擘,才能得到被征辟的待遇。
  所以,整个察举体系当中,真正能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只有最不靠谱的‘博士门徒子弟’这一类。
  而最后一个官员选拔体系——恩荫,则完全是给贵族阶级的特权:只要达到一定级别,皇帝都会恩允这位勋贵,将家中子弟送入宫中,谓之曰:恩荫。
  所到底,就是皇帝光明正大的给贵族开后门。
  而贵族子弟,自小含着金钥匙出生,吃喝不愁,也没有什么远大的人生追求,能有中上之姿者,都算是难得的‘名门虎子’。
  所以,刘弘若想在短时间内,解决身边没人用的状况,就必须在固有的官员选拔体系外,另辟蹊径。
  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当然是后世证明过其正确性的考举。
  作为即便到二十一世纪,还能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良策,考举不止能解决刘弘地问题,甚至能解决全天下的问题!
  要是刘弘手上,每年能出一百个殿士,那别提中央集权了,马踏匈奴也不过是几年后的事儿!
  但无论是从文人基数,国家财政,国民财富状况,还是从舆论,施行难度等角度考虑,考举都不是一年半载所能促成的。
  即便刘弘最乐观的估计,汉室第一批考举士子的出现,也要等到刘弘掌权,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造出可供书写的白纸,再研发出雕版印刷术;然后鼓励民间书籍流通,使天下文学氛围不再排斥底层百姓,形成‘有教无类’的学术氛围时。
  而这些为考举建立坚实基础的举措,没个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看到效果!
  远水接不了近渴,刘弘便只好盯上身边,这条川流不息的‘长河’——柴武。
  飞狐军,即便是最底层的士卒,那也算得上是经历过血战,见过血砍过人,行军多年的人;在这个大多时百姓,一辈子都未必能走出自己所在的县城的时代,无疑算得上的‘眼界开阔’的人才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