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少帝成长计划 (中丞佐吏)


  同样的道理:武器军械、弓弩箭矢、乃至于各式农具,也同样不太方便从司马门送入宫,甚至都不方便出现在长安街头。
  ——再怎么说,武器军械什么的,也算是军国重器了,多少还是需要些隐秘性。
  如此说来,未央宫内的‘7’字道路,基本就是类似角门、后门的性质,并不用于正常进出。
  剩下的四个门,职责就简单多了。
  ——北阙所在的司马门,是任何一个人通过正轨渠道进入未央宫的唯一通道,同时也是皇帝正式出行、回宫时的唯一通道。
  尚冠里以西的东阙门,显然也是类似‘特事特办’性质——能从东阙门进出未央宫的,基本都是功侯贵勋。
  当然,即便是功侯贵勋,有正事儿要汇报,或被正式召见,也依旧要走司马门,走东阙门的状况,基本都是皇帝私下单独召见,或是功侯想私下偷偷见皇帝一面。
  除此之外,东阙门还在祭奠社稷、太庙以及高庙的时候,充当朝臣百官进出宫的通道。
  ——东阙门离社稷、太庙、高庙都更近些,百官又是靠走的,自然要按最近的路提前赶到,然后等绕了未央宫一大圈的皇帝刘弘了。
  这么说来,位于‘艹’字形道路重点的北四门当中,司马门是最热闹,也是最常见人影进出的宫门,东阙门则是功侯勋贵的vip通道。
  那么剩下的卢口门,以及作室门呢?
  可能说起来有些夸张,但事实就是:未央宫东南西北共六座宫门,其中有足足三道,都是为少府而建造!
  没错——卢口门和作室门,也同样是少府物资进出未央宫的专属通道。
  非要说哪里有意外,那便是作室门,由于其门内不远便是石渠阁的缘故,偶尔被石渠阁内的博士、史官们借用。
  但总体而言,说此时的章城门、卢口门、作室门都是少府的专用通道,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至于其中的区别,也是十分好理解。
  ——章城门是未央宫内的少府作室,与长安城以南的上林苑少府产业之间的通道;
  而少府在未央宫内的‘领土’,大概占了整个未央宫的十五分之一,是未央宫前殿群的足足六倍!
  如此庞大的行政区域,自然是渭泾分明——北半边作室,南半边官署。
  所以,靠近少府官署的卢口门,实际上是少府匠人、低级官吏进出未央宫的通道。
  还是那个老生常谈原因:匠人‘粗鄙’,且大都属于体制外,让他们走司马门,不太合适。
  少府如此庞大的产业,名下光是百石以上级别的官僚就不下数千,负责布匹纺织、工具铸造等方面的奴隶、匠人更是数以十万计。
  光是每天要到少府官署打卡上班的,恐怕就不下千人之多!
  要知道即便是朝臣百官、功侯贵勋、宗亲外戚齐聚的大朝仪,都不过大几百人而已。
  要是让这千把号人每天从司马门进进出出,那即便不考虑未央宫的安全性,也会使百姓心目中,对未央宫持有的神圣感逐渐缺失。
  ——天子走了司马门,那司马门是御门;朝臣走了司马门,那司马门便是官门。
  可隔壁家编席贩履,祖上三代城旦舂的大老粗进司马门,算是怎么回事?
  所以卢口门的存在意义,实际上便类似于‘少府官署正门’。
  之所以要用宫门做少府属衙的‘大门’,除了少府属衙位于未央宫之内的原因以外,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安全。
  ——作为汉室政治文化中心,皇帝、皇后乃至于太子的居所,未央宫的安全有多重要,自然是不必赘述。
  既然如此,那在未央宫西宫墙外开一栋门,顺便审查一下出入人员的信息,显然也是题中应有之理了。
  与章城门、卢口门相比,作室门,无疑更像是少府真正用来运入材料、运出产物的通道。
  在正常情况下,少府作室生产的布匹,都是用少府自己样的蚕剥茧抽丝所制成。
  而少府生产的布匹,产量也同样是一个庞大到令人发指的数字。
  产物都如此庞大,那作为原材料贡献者的蚕,显然也不可能占用寸土寸金的未央宫。
  所以平日里,作室门大都被用来运入蚕丝,以及往外运出成品布匹,而后搬到少府位于城外的仓库储存。
  除了搬运蚕丝、布匹的苦力,以及想抄近道前往石渠阁的博士、史官之外,作室门几乎不会出现其他人的身影。
  而现在,刚从长乐宫回来的刘弘一身便装,毫无预兆的出现在了作室门外。
  这意味着什么?
  没有人知道。
  自高皇帝鼎立汉室至今凡二十余载,少府的生产、运作,几乎从来都不会被皇帝过问。
  绝大多数情况下,刘汉皇帝只会在每年年初的大朝仪当中,借着朝臣百官分别汇报过去一年的工作内容是,让少府大体汇报一下少府的状况。
  这里的‘大体汇报’,那真的是要多大,就有多大。
  ——在刘弘任命田叔为少府,在少府强力推行财务报表,严格记录、核查财务状况之前,汉室的少府卿,从来都未曾有过‘少府大概有多少钱’的认知。
  刘弘还记得前世,从一本野史读物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景帝登基后,匈奴遣使敲诈,景帝顿时大怒,起了提兵北上,和匈奴一决死战的心。
  这时,作为帝师的晁错自然是百般劝解,万般阻拦,却也没能让气在头上的景帝刘启回心转意。
  在脑海中敷衍的拟定‘决战庙算’之后,景帝刘启大手一挥,让将军们开始准备北上战斗。
  在这期间,景帝随口向当时的少府卿桃侯刘舍问了一嘴:少府有多少粮食、军械?够大军用多久?
  恰恰就是这一问,让景帝刘启彻底放弃有生之年提兵北上的打算。
  倒也不是说,当时的汉室穷到根本打不起任何一场仗——要知道当时的汉室,已经经历了文景之治的整个前半段,正处于上升期。
  真正让刘启放弃决战的,是少府那低到令人咂舌的效率。
  在刘启提问之后,桃侯刘舍当场一拜:陛下别急,臣这就去查一下。
  这一查,刘舍便从景帝刘启登基的公元前157年,查到了吴楚之乱爆发的公元前154年。
  ——景帝刘启放弃硬刚,决定送女和亲,刘舍在查少府有多少粮食;
  ——公主到了匈奴,刘启开始和晁错盘算起削藩策,刘舍在算少府有多少粮食;
  甚至于,都到了吴王刘濞伙同楚王刘戊扯旗造反的那一天,刘舍还没弄清楚:少府究竟有多少存粮,充作军粮够用多久!
  因为少府的产业,实在是太庞大、太分散了······
  历史上的文帝一朝,宠臣邓通得刘恒信任,主持少府铸钱之事,到了景帝刘启登基,杀猪过年的时候,邓通的铸钱作坊都开到了蜀地!
  没错,就是那个和关中隔着山川峻岭,让李太白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感叹的蜀地!
  邓通倒后,这些作坊根本就无法被少府查明,最终平白便宜了蜀地豪商卓王孙、程郑婴二人。
  粮食也一样——少府掌控下的粮仓,几乎是遍布整个关中!
  若非如此,刘弘也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将‘售粮铺’开到关中各地,还不用花费什么成本。


第0386章 精密武器
  在后世,就连房子大一点,主人家都经常会出现丢三落四,找不着东西的状况,就更别提产业遍布关中各地,牵扯到各行各业的少府了。
  就拿如今来说,对于少府究竟有多少粮食,刘弘也并没有太具体的了解。
  ——在粮食保护价推行之后,少府部署在关中各地的中、小型粮仓,基本已经转变为了类似‘货仓’的性质。
  这些‘货仓’的粮食吞吐量,几乎是按每天数千上万石来计算的。
  就好比刘弘早上得知:蓝田粮仓有粮米五十万石,结果到下午,可能就已经卖出去几万石了。
  晚上得知剩下粮米四十万石,可能第二天一大早购入一批粮食,又变成了六十万石。
  如此高频率、大幅度的仓储流通,使得少府精确统计各地粮仓存粮,变得毫无可操作性。
  再者,各地粮仓的‘货仓’性质,也使得计算这些货仓的粮食储存量,变得毫无意义。
  ——算出来又如何?
  反正这些粮食都不能动,要留在当地等百姓上门买。
  所以刘弘目前准确的知道,且能随时动用的,是少府在关中五处‘非商用’粮仓里囤积的粟米约五百万石,以及宿麦超两千万石。
  这还要归功于今年年初,关中全方位的冬小麦补种,以及冬小麦在汉室依旧‘稳定’的糟糕口碑。
  除此之外,此次马邑战役所需要的粮草,也早就送到了函谷关外的荥阳-敖仓。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第一批后勤辎重,已经早于大军抵达代北。
  对于少府在粮食方面的工作精度,刘弘对现状还算是满意的。
  ——能精确掌握的尽量精确掌握,不能精确掌握的大概有个数,并留下出入记录,待以后审查,这已经是封建时代能做到的极限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