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帝刘恒赞誉为‘仁商’的宣曲任氏,凭借刘恒赐予的金子招牌,成功化身为了地方官员不敢触碰的烫手山芋。
至于豪强唯一能倚靠的‘勾结、贿赂官员’,实际上也很难起到效果。
相较于西方,华夏人有一个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本能:买地。
汉室的商人也一样——赚了钱之后,汉室商人不会想着把做大,而是会散尽大半家财,将自己的户籍从商籍挪回农籍,然后用剩下的那点钱买土地,安心的在家乡做个土财主。
这就意味着‘商人出身’的地方豪强,其大部分财富,都是田亩、房宅、店铺这样的不动产。
一俟被强制迁徙,豪强就要举族迁往长安,无法带走的不动产,自然是要变卖的。
而在强制迁徙面前,豪强变卖不动产,性质又是‘无论如何都要卖’,这就意味着变卖价格,将与市场价产生极大的差额。
最起码,那些手握生杀大权的地方官员,是有能力以近乎白送的白菜价,把豪强无法带走的不动产吃到肚子里的。
这样一来,豪强们通过行贿官员,以求平安的路,也就被彻底堵死——相较于豪强奉上的那一点点贿赂,官员自然更希望豪强被迁走,好占据豪强留下的不动产。
毕竟豪强再怎么大方,也不至于将占据自己大半财富的土地田亩,拿去给官员做贿赂。
至于‘给天子守灵,以证明自己是忠臣’这种极其不要脸的说法,也只是安慰那些韭菜们的说辞。
在朝堂之上,此事有另外的说法:广迁地方豪强,以实关中,以固国本。
对于汉室而言,‘国本’究竟是什么,自然是毫无异意:一为农耕,二为关中。
简而言之,汉室只要能做好每年的农耕工作,并保证关中的安稳,理论上就能确保政权的稳定。
而‘广迁天下豪杰以实关中’的内在逻辑,是通过政府强制手段,将关东的地方势力尽皆迁入关中,以保证关中永远保持对关东的‘人才碾压’。
——撇开对错不说,比起在土里刨食的农民,那些有能耐在地方欺诈乡里的豪强,无疑算得上的‘精英’了。
而随着豪强被强制迁移入关中,又会让大量的财富,随着豪强一同涌入关中,使得关中在富裕程度上,也保持对关东的碾压。
关东豪强被迁入关中,也会让关中的各方势力借机吃个满嘴流油——高速公路都还要过路费呢!
到了爷们儿的地盘,还是要‘长住’,不得孝敬孝敬?
这样一来,地方豪强在变卖不动产时,不可避免的会面临财富大面积缩水;而在来到关中之后,各方势力伸过来的手,又会将豪强仅剩的一点家底给吃干。
再过个两三代,曾经在关东叱咤一方,为郡守眼中之刺的地方豪强,就此‘家道中落’,泯然众人。
第0315章 安灞阳茂
早在前世,研究这段关于汉室文化的制度时,刘弘就曾为古人的智慧而感叹不已。
——将地方势力强行迁入首都,难道只是为了宰富户,割韭菜?
其实并不是。
陵邑制度对政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最主要的,还是缓解社会矛盾!
道理很简单: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造成的最大威胁,从来都不是武力反抗,亦或是影响行政效率。
而是一个令所有封建政权都头痛不已,却又始终无法找到解决办法的大趋势:土地兼并。
从秦汉到隋唐,从两宋到明清,封建政权一只没能解决,并因此导致‘三百年王朝周期律的’,都永远是这个无解的命题: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遏制土地兼并的趋势?
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有过以‘赐田爵’勾引六国民众入关做秦人的政策;明太祖朱重八,也曾在鼎立朱明王朝初,为天下大义而大治贪官污吏,更不惜人皮实草,以做震慑。
而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在统一了神州大陆之后,为了尽快恢复社会秩序,也曾做出过绝大多数开国皇帝会做的决定:授民田爵。
简单来说,就是发地:每家每户一百亩,家家都有,童叟无欺;条件就是在官府登名造册,建立户籍。
为了得到太祖高皇帝赐予自己的一百亩田地,在秦末战火中躲进深山老林的百姓纷纷从山上走下来,在官府登记好自己的姓名,领了专属于自己的身份户渎,并自此在田间扎下根来。
只一项《授民田爵令》,就让汉室初残垣断壁,百废待兴的神州大地,在短短几年内重新焕发了生机,二十年后的今天,天下人口就已经恢复到了秦统一天下时的水平。
但是,困扰每个封建王朝的土地兼并问题,也已经在汉室逐渐繁荣的背景下,悄然拉开帷幕。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下百姓都因为得到足够的田亩而扎下根来,社会生产秩序也已经重回正轨,现如今,汉室已经从‘经济复苏’时期,逐渐进入经济增长期。
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底层百姓受到影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汉室鼎立时,天下人口不过一千五百余万,户近二百万,可耕作土地面积约为一万万七千余万亩。
将近两百万户人家,每户分一百亩田,一万万七千余万亩田虽说不上绰绰有余,却也还勉强够分。
——大不了就是关中行大亩,关东行小亩(半亩)嘛!
但经过二十多年,即将近一代人的休养生息,以及更多的前秦遗民从各处‘桃花源’中走出,使得汉室人口已经暴涨了一半,来到了二千二百余万人,三百余万户!
做个简单的算术题,就能明显的发现:一万万七千万亩田,分给三百余万户人家,每户能分到的,也就是五十亩左右。
而‘一夫五口治百田’的标准,便源自于:一百亩田地的产出,在保证一家五口的吃穿用度,缴纳国家要求的税赋,以及各种日常支出的同时,还能稍剩下一些,以做备用。
也就是说,一户有五口人的农户家庭,至少要有一百亩的田地,才能保证其生存环境处在安全线以上;除非发生意外导致巨大的支出,否则就不太容易破产。
即便是按‘吃八成饱,穿七成暖’的人类生存最低要求来算,一户有五口人的人家,也起码要有五十亩田,才能保证饿不死。
五十亩地,产出粮米一百五十石左右,其中一百二十石作为口粮,十二石作为农税,八石作为口赋,剩下的十石,就是用来穿衣取暖了。
如今天下三百余万户人,要想让他们家家户户都拥有一百亩田地,就需要至少三万万亩农田。
而实际状况却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垦荒地,发展农业,汉室可耕作土地面积,才刚刚从汉初的一万万七千万亩,增长到了二万万亩。
更让刘弘感到沉重的是:在天下二万万可耕作田亩当中,还有将近十分之一的部分,在彻侯勋贵手中!
——汉初彻侯百四十五,即便按人均食邑千户来计算,那也是将近一千五百亩的田地!
按照‘三百余万户,一万万八千余万亩田’来计算,平均每户田亩不过六十亩。
也就是说,如今汉室每一个农户家庭,其拥有的土地面积,理论上都仅仅比‘每户五十亩’的最低标准高出十亩!
六十亩地,年产粟米不过百八十石,去掉口粮、税赋、穿衣等刚需,剩下的可支配部分,竟只剩下四十石,合钱不过三千钱!
一家五口每年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居然只有三千钱,这无疑是一个十分严峻的信号:如今的汉室,还处于一个相当贫穷的地步。
为了缓解这个状况,并让汉室尽快走上富强之路,刘弘不可谓不努力。
——先是粮食保护价政策,给农民的收入上了一个安全锁,以保证情况不会更糟糕。
之后的宿麦播种,更是在缓解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同时,让农民收入肉眼可见的翻了一番!
如果仅仅只有这些,那汉室即便富裕起来,也很难让国家吃到红利——相较于坐拥百亩田的农户,无疑是那些手中动辄数十顷田亩的豪强富户,更容易吃到时代的红利。
等时间久了,即便百姓一点点富裕起来,其收入增长也很容易就会被通货膨胀所抵消,反观地方豪强,倒是会实打实的‘身家暴涨’。
而刘弘之所以敢推行这种‘农户可能会小赚,但豪强绝对暴富’的系列措施,便是因为陵邑制度的存在,让刘弘的顾虑,在汉室永远不可能发生。
——刘弘不敢保证,土地兼并在汉室不存在;但刘弘绝对敢拍着胸脯说:只要陵邑制度一直存在,土地兼并就永远不会成为汉室所面临的‘问题’。
原因很简单:地方豪强兼并土地,兼并的越起劲儿,就越容易被地方官员视为‘行走的政绩’。
——对于陵邑迁徙,朝堂对各地政府是有指标的!
满足要求,自然是嘉奖鼓励,超额完成任务更是要升官赏赐,至于没完成任务的,自然躲不过被臭骂一通,甚至丢掉乌纱帽。
而地方豪强所兼并的土地,在豪强被迁入关中之后,大都会被官员吃下,却又并非是地方官员,自此拥有这些土地的拥有权。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之掉崇祯面前 (叫天) 起点VIP2021-04-30完结主角穿越,掉到了崇祯皇帝面前,时间是崇祯十五年三月初,明军主力在塔山之战全军覆没之后,...
-
唐朝从当村长开始 (笑看风云再起) 起点VIP2021-02-28完结农业专家林然意外的穿越到贞观年间!吟诗作赋,我有唐诗宋词在手!带兵打仗,我更能决胜于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