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他的军队,明令禁止用侮辱性的手段来“执行军法”;只有他的军队,是用军士管兵,军司管军法,避免兵卒沦为将领的奴隶。
军营生活丰富多彩,有故事会,有唱歌会,还有各类比赛,至少每个兵卒,都会被当做“人”来对待。
这些兵,都会具备过硬的军事技能,具备基本的战术思维,装备精良,待遇有保障。
不是南朝传统军队——羸兵构成的鱼腩军队。
他的军队,无论从训练强度、武备、作战方式以及组织结构上,愈发有别于旧时代的各国军队,所以打胜仗的概率大,没什么奇怪的。
薛月嫦入内,见李笠坐着,手里拿着一本书做扇,不停地扇,赶紧拿起一个团扇,坐到李笠身边扇风:“怎么不唤妾来扇风呢?”
“啊,听唱歌听入神,忘了。”李笠笑起来,将手中的书放到案上。
薛月嫦瞥见书案上堆积起来的“报告”,问:“这是……思想工作汇报?”
“对,有不少呢,这几日不会闲得无事了。”李笠点点头,接过薛月嫦递来的茶,“我得多看看,了解一下基层军官的情况。”
薛月嫦想说能不能让别人效劳,但还是没说出口。
李笠看出来了,自问自答:“光靠科举来选拔寒族人才,始终是慢了些,如何才能避免士族卷土重来、把持官场?”
“当然是要开辟另一条人才选拔通道,以此选拔官吏,作为科举的补充。”
“对吏的培训、选任,是其一,让‘吏’这个群体有上升的通道,构成各级官府的事务官吏。”
“此外,军队这个人才库,可不能闲置了,要知道,论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办事能力,军队中的基层军官,可比那些只会读书的书生、只会办事的吏要强。”
“管理百人、千人,带着这些人去作战、玩命,带着这些人打胜仗,或者撤退、突围,对于能力的要求可不低。”
“军中有文化课,有军校,所以,基层军官的文化水平,至少能有县学那一级,再加以培训,转任文职,能很快上手。”
“千百年来,官场形成了大量的不良风气和规矩,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并避免死灰复燃,就得大量注入‘活水’,军中人才,就是活水。”
“所以我要看基层军官的思想工作汇报,看看他们的归纳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只要合适的……”
李笠说到这里,拿起案上一个厚厚的本子:“就是人才,名字记在这本子里,择机选用,集中培训后,转文职。”
“带起文职队伍,为我在另一个战场上奋战。”
这么一说,薛月嫦明白了,但还有疑问:“如今那些世家高门,都被三郎弄得服服帖帖,为何三郎还是不放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的寿命是有限的,而许多世家高门,延续了数百年,他们可以等,可以有很多办法卷土重来。”
“可以是与皇室联姻,可以是利益交换,总是有办法的。”
李笠说完,笑起来。
“他们糊弄不了我,等我死了,可以糊弄我的儿孙不是?我不会给他们这种机会。”
“无论是军转文官也好,吏选文官也罢,他们都是寒族或平民出身,在官场上天生就和士族有利益冲突。”
“加上科举入仕的寒族子弟,只要这些人动作够快,我在位期间,就占据官场主流,构成各级管理人才库,能文能武,让新君有充足的选择。”
“不同群体之间根本利益的对抗,那可是势同水火,士族们还有办法来死灰复燃?”
第一百七十六章 斯文扫地
夜,虎牢,驿馆,侍中王玚在此下榻,休息一夜,次日再前往洛阳。
因为虎牢和开封之间通了铁轨,有大量马车往返,所以城内不缺煤炭,有煤气工场供气,于是驿馆里点起煤气灯,光照十分充足。
王玚用完晚膳之后,坐在灯旁看拓片。
前不久,洛阳那边发现不少石经残片,因为字迹模糊,需要仔细辨认,皇帝便命人将其上文字拓下来,制成拓片,召集有识之士辨别。
于是,有识之士之一的王玚,和其他人陆续赶往洛阳,辨认石经。
他手上的拓片,就是部分石经残片上的内容。
经过几日琢磨,王玚认为,既然洛阳自汉以来只有过两套石经(正式的石经),所以可能是正始石经残片,不可能是熹平石经残片。
当然,也不排除是墓碑残片,但可能性不大。
之所以有如此判断,是因为之前他就参与了熹平石经的鉴别工作。
后汉熹平年间,汉灵帝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历时八年。
石经刻成之后,共有四十八块,竖立于洛阳太学门前,史称“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
这些石经,被称为太学石经,又称熹平石经。
世事变迁,近五十多年前,梁国将军陈庆之挥师入魏都洛阳时,这熹平石经依然存在。
但后来,魏分东西,东魏以邺城为国都,东魏朝廷将洛阳的熹平石经悉数运往邺城。
这种迁移,不可能漏掉哪怕一块石碑。
后来,楚国拿下河北,将位于邺城的熹平石经妥善安置,当时皇帝就召集许多有识之士对这些石经进行鉴别。
可惜的是,当初熹平石经运往邺城的途中,过黄河时出意外,损失过半。
现在,在洛阳发现的石经残片,王玚认为,应该是正始石经残片。
正始石经,是继熹平石经之后,在洛阳太学竖立的第二套石经,于曹魏正始年间制。
当时,魏帝曹芳决定整理熹平石经石碑,刻《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作为补充。
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又名“三体石经”。
到了元魏时,因为大兴土木,缺石材,便就地取材,用了部分正始石经的石碑。
之后,剩下的正始石碑,随着熹平石经一道运往邺城,在半路损失了不少。
那么,现在在洛阳找到的石经残片,应当是当初被挪作建材的正始石经碑石。
若如此,王玚认为可不得了。
熹平石经上的字体,仅仅是隶书,而正始石经上的字体,有古文、小篆、汉隶三种。
其中的“古文”字体,应和后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的古文来源相同。
但元魏江式在《论书表》中称,《三体石经》“较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
说明正始石经的古文字法与书法,不是汉时所传的古文,极有可能是“六国古文”。
即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
若正是如此,借助正始石经,可以更好的研究《古文经》。
《古文经》是用先秦古写籀文(即六国文字)写成的,篇章内容也与其时流行的已立于学官的隶书《今文经》不同。
想到这里,王玚颇为激动,再次看起拓片。
古文之学在后汉时为私学,曹魏代汉后,古文之学取代今文成为官学。
但是现在他手中的拓片,其上文字,笔划和汉魏“古文”字体有所不同。
拓片字体许多笔画“头粗尾细”,并且呈弯曲状,如蝌蚪之形。
但曹魏古文的笔画不是全部类似蝌蚪形,部分笔画有明显的不同特征。
“父亲!!!”
门口方向突然响起一声大喝,打断了王玚的思绪,他有些恼火,但面容平静的看向门口。
门口,王旭气鼓鼓的走进来,见父亲看着自己,惊觉失礼,赶紧赔不是。
“怎么,有何不平之事?”王玚问,王旭依旧咬牙切齿:“真是斯文扫地!”
王玚想起方才入驿馆时发生的一件事,小心放好拓片,问:“方才,讽洛生咏的人,郡望何处?”
“郡望?”王旭听了这两个字,差点破口大骂起来:“他们不过是粗鄙武夫,哪来的郡望!”
“慎言,慎言。”王玚提醒儿子,这年头“粗鄙武夫”可不能随便骂出口,否则要出事的。
王旭也知道这样不对,不过房间内外,此刻就他父子二人,不怕隔墙有耳,才把心中怒火发泄出来。
“说说,方才你过去后,发生了什么事?”
王旭听父亲这么说,便将自己的经历说了出来。
方才,王旭随父亲王玚入驿馆下榻,偶然听见隔壁院子传来别样的吟唱声,仔细一听,大喜:
竟然是洛生咏!
他琢磨着莫非是哪几位士族才俊在隔壁吟诗作赋,便想着“相请不如偶遇”,到隔壁看看。
毕竟,他是琅玡王氏出身,一流的世家高门阀阅,在任何士族子弟面前都不落下风。
结果这一去,发现对方竟然是几个“粗鄙武夫”,是以洛生咏做行酒令。
这简直是斯文扫地,让王旭怒从心起。
奈何动手是不行的,打不过:那几个是军官,身材魁梧,胳膊好像都快和他大腿一样粗了。
动嘴的话,他堂堂琅玡王氏子弟,怎么能和粗鄙武夫同堂论战?这不是人和狗互咬么?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当家不好了 (雨天下雨) 起点VIP2021-07-21完结小喽啰:大当家,不好了,他们打进山来了。林子然:慌什么,稳住!小喽啰:那我们现在怎么办?林子然:...
-
盛明天骄 (网文大叔) 创世VIP2021-01-03完结总字数:2177158这是一个历史系高材生穿越到古代,称王称霸,成就传奇的故事。轻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