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是天意还是什么的,追击的西魏骑兵没带箭,只能硬追,高欢就要被追上时,段韶策马冲过来,接连以骑射射倒追兵,保得高欢逃过一劫。
李笠想到这里,瞥了一眼身边的段韶,三十年过去,当年勇猛的大将,如今已经老了。
高欢当时被打得落荒而逃,但没多久,东魏猛将彭乐率骑兵击破西魏军大营,追得西魏主帅宇文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一天之内,两军最高统帅都落得被人追杀的处境。
据说宇文泰是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劝得彭乐手下留情。
于是彭乐带着缴获的大量金银珠宝返回,还画蛇添足说他没有故意放走宇文泰,气得高欢要吐血。
这一战,双方都有机会击杀对方主帅,却都错过了,不过西魏是打了败仗。
第二阶段,鏖战。
没多久,东西两军再次决战,但是战前,东魏这边有一个兵卒因为擅自杀驴被处罚,一怒之下跑到西魏那边,把主帅高欢所在位置透露出来。
于是开战后,宇文泰调集各部兵马迂回,侧击高欢所在中军,得手。
东魏军的中军溃败,高欢再次落荒而逃,随从伤亡殆尽,却又再次侥幸逃生,并很快调集友军,卷土重来。
未能击杀敌军主帅的西魏军,此刻正在全力进攻,面对东魏军的反扑,力有未逮,最后被打崩。
胜负逆转。
这次,西魏军真的被打崩了,兵败如山倒,据说丢弃的辎重、兵仗绵延数十里,死了很多人。
李笠和梁森当时所属西魏兵马,并未参与邙山主战场的决战,而是作为偏师,在洛阳南面伊水流域掣肘东魏军。
西魏军全线崩溃之后,李笠和梁森这两条小鱼,在惊涛骇浪中拼命跑,逃过一劫,并有了“奇遇”。
第三阶段,追击。
西魏军惨败,阵亡、被俘、投降的人有很多,高欢想要乘胜追击,直取关中,但东魏诸将的表现却忽然保守起来。
许多人不赞成追击,说什么“将士疲惫不堪”、“穷寇勿追”、“开春草木凋零,一路追过去,马匹没得草吃,跑不动”。
于是,高欢便试探性的派一些兵马去追击,追到陕州弘农(恒农),被守将王思政以空城计吓退,东魏的追击宣告结束。
宇文泰回到长安后,鉴于己方损失掺重,许多善战的将士伤亡殆尽,这么下去迟早要完,于是改革军制,行府兵制,重建军队。
这就是当年的邙山大战,因为过程多有曲折,所以适合用来做战例,让军校生们体会一下,一场大决战打起来有多累。
演习的流程,严格按照当年的战斗过程来“重演”,双方的排兵布阵、行军、各时间节点,都要和当初的战斗一致。
但是,两军厮杀怎么模拟?不可能真的让将士们拿兵器对砍、对射。
若没有“交锋”,这种演习和大型团体操有何区别?
所以演习规则里,对两军交锋的“设定”是各种类型的比武:
譬如,交战双方,各部都要一对一选人比武,有个人赛,有团体赛(三到五人一组),比赛结果,计入考核成绩。
但不影响“剧情”的走向,时间节点到了以后,该败退的败退,该追击的追击。
如此一来,参加演习的军队,以及将士们,都能得到极大地锻炼,这锻炼即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理上的。
不知不觉,旭日东升,邙山上的交锋,已经分出结果:
东魏军(红军)溃散,西魏军(蓝军)开始追击“敌军主帅高欢”。
于是,考核项目开始:一人一骑,箭三支,在规定时间、规定路段内(长度限定),射移动靶三个,必须全中。
这就是段韶当年的战绩,现在,成了楚军演习时的考核科目。
头发已经开始发白的当事人段韶,看着似曾相识的地形,看着一个个“东魏大将”以骑射“救主”,再次恍惚起来。
三十多年前,他在这里救下了姨父高欢,那时还没有齐国。
现在,齐国灭亡了,他还活着,可以说,亲眼看着齐国建立,又看着齐国灭亡。
往事和现实掺杂在一起,却已经物是人非。
第一百七十七章 人才
入夜,洛阳城内各军营里火光闪烁,时不时有歌声响起,随着夜风,飘入李笠的耳朵中。
他放下笔,身子后仰,靠着椅子的靠背,侧耳倾听起来。
因为行辕距离军营很近,而歌声来自于无数人的合唱,所以他能勉强听清楚歌词:
“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
“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
这是梁国乐府“汇编”的鼓角横吹曲《琅玡王》,为乐府诗歌之一。
说的是主人公新得一把五尺宝刀,悬挂于房梁中柱,整日爱不释手,反复抚摩,对宝刀的喜爱,远远超过了对十五岁女郎的爱。
“来一首,来一首!!”
呼喊声起,那是唱完《琅玡王》的队伍,向歌赛对手发出挑战。
这就是军中如今十分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拉歌。
即唱歌比赛,一方唱完,要求另一方“来一首”。
这样的比赛,是强化军队凝聚力、组织度的好办法,可以让兵卒们感受到“同袍之谊”,对所属队伍有归属感。
片刻,歌声响起:“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
歌声毕,先前一方喊起来:“还有二首!”
于是,继续:“慕容愁愤愤,烧香作佛会。愿作墙里燕,高飞出墙外。”
“慕容出墙望,吴军无边岸。咄我臣诸佐,此事可惋叹。”
“好!!”喝彩之后,是如潮的掌声。
这是鼓角横吹曲《慕容垂》,说的是燕国名将慕容垂(后来复国,成了皇帝)。
李笠随后想起这《慕容垂》歌词之后的时代背景。
晋、秦淝水之战,秦军溃败,随后秦国内部开始瓦解,之前被秦国灭国的燕国宗室慕容垂,趁机拉起队伍复国,攻打河北要地邺城。
并筑新兴城,作为攻城大军的后方堡垒。
而晋国赢得淝水之战后,锐意进取,想趁着秦国自顾不暇,乘机开拓中原。
晋廷得了邺城秦军守将的求援,派兵北上,兵锋直指邺城。
晋军主帅,为北府兵大将刘牢之。
攻邺不下的慕容垂,得知晋军逼近,抵达枋头(枋头为一条运河的黄河入河口,该运河通向邺城地区),便收缩兵力迎战。
于是,《慕容垂》第一首,描写的是慕容垂得知晋军逼近,吓得躲在新兴城里(歌词中的‘墙’),不敢出战。
以汉人附庸军去和晋军(歌词中的‘吴军’)对抗,如此来,即便己方败了,死的也是汉人(枉杀墙外汉)。
第二首,描写慕容垂突围无计时,烧香拜佛祈求神灵的护佑,此时,新兴城被晋军围住,困守新兴城的燕军,如同“墙中燕”。
第三首,描写慕容垂在城头看着城外晋军无边无际,对臣僚叹息走投无路、无计可施的神态。
这三首诗歌,是以南朝视角来描写慕容垂,这个视角下的慕容垂,是一个困守孤城、走投无路的瓮中之鳖。
但很遗憾,历史上的这场大战,最后结果,是晋军惨败。
毕竟,慕容垂是南北朝时期第一名将的“热门候选”,刘牢之虽然是北府兵大将,真打不过慕容垂。
这一场仗,已经作为战例之一,选编入军校的教材。
而军中将士在学唱《慕容垂》这鼓角横吹曲时,军司们(监军,兼文化教育)会大概讲解时代背景下,晋、燕两军交战的过程。
最关键的战斗,是典型的“以退为进”:
慕容垂率兵离开新兴城北上,刘牢之率军追击,燕军很快“溃败”,辎重丢得到处都是,于是引发晋军将士的哄抢,阵型大乱。
慕容垂随即挥师反扑,晋军溃败,刘牢之仅以身免。
楚军之中,每当军司、军士教兵卒们唱歌时(大多是鼓角横吹曲,毕竟流传广),都会向兵卒们讲解歌曲的时代背景。
诸如《慕容垂》这类历史背景鲜明的歌,还会讲解相关的战例。
以此让兵卒们明白,作战时,己方追击溃散敌军之际,一旦哄抢对方散落的辎重、布帛、金银财宝,会有什么后果。
与此同时,在训练间隙,军司、军士们会根据军校的教材,挑选一些经典战例,向兵卒们讲解。
目的就是让兵卒们明白一些“常见兵法”,诸如诈败诱敌、围三缺一、金蝉脱壳、声东击西等等。
从整体上,提升兵卒的战术水准,哪怕提升的只是一点点,这也是巨大的进步。
如此练兵,明显区别于之前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
这就是李笠的建军原则:专业的团队,各个成员必须具备专业素养,以及应有的待遇保障。
所以只有他的军队,才会绝不拖欠军饷、犒赏,才会对兵卒进行文化教育,在训练间隙,开设文化课,让兵卒们学识字,学算数,学一些常识。
并且以故事会的方式,组织兵卒们听“先生”进行战术、战役讲解。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当家不好了 (雨天下雨) 起点VIP2021-07-21完结小喽啰:大当家,不好了,他们打进山来了。林子然:慌什么,稳住!小喽啰:那我们现在怎么办?林子然:...
-
盛明天骄 (网文大叔) 创世VIP2021-01-03完结总字数:2177158这是一个历史系高材生穿越到古代,称王称霸,成就传奇的故事。轻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