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乱世栋梁 (米糕羊)


  要知道,楚国国主如今坐镇河南开封,距离洛阳可不远。
  而且,洛阳“得而复失”,也不是第一次了,当年,沙苑之战后,长安朝廷曾经短暂收复洛阳,后来因为无法抵挡东贼的攻势而撤军。
  但是,现在撤军虽然有好处,也有坏处:万一楚军得寸进尺,拿下洛阳后,继续西进,攻打陕州弘农,往关中而来,怎么办?
  难道放弃弘农,退守潼关?
  一步退,搞不好就是步步退,或许河东楚军只是偏师,以兵临蒲坂佯攻关中来迫使周国收缩兵力,放弃洛阳。
  可洛阳驻军西撤,和陕州兵马退守潼关,意味着己方兵力已经收缩,破绽变少。
  或许再来一场如沙苑之战的大胜,就能逆转局势,把之前的失地都拿回来?


第一百四十八章 想走?
  坛道山北麓,解池,率军至此的武祥,看着眼前这片辽阔的水域,感慨万千:这盐泽,真是大的出奇啊。
  解池,又称“盐泽”、“河东盐池”,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产盐地。
  这里的湖水很咸,人们将湖水煮干或者晒干,就能获得食盐。
  所以,历朝历代,任何控制着解池的朝廷,都会在这里设盐官,主持池盐的开采、运输、销售(征税)事宜。
  武祥看看不远处正在行进的兵马,见天色尚早,便听几个盐吏、盐池池主讲解起这片地区的历史。
  拓跋氏的魏国崛起后,攻下河东地区,立刻在解池设盐官、征盐税,将其作为重要的“钱袋”。
  到了后来,魏国迁都洛阳,皇族也改姓为“元氏”,解池地区愈发繁荣,当时盐业的管理方式,是“官府监督(征税),民间开采”。
  这时,池盐的生产技术有了大幅改进,人们在“垦畦种盐法”(小水池晒盐法)所得“白盐”基础上,生产更加精制的“花盐”和“印盐”。
  花盐和印盐,白如珂雪,味道鲜美,能够卖出很高的价钱。
  但到了元魏后期,民变四起,朝廷为收买人心,便取消解池的盐税,至此,池盐的开采,渐渐由“官督民办”,变成全面的“私营”。
  池盐的生产、运输、销售,全都是民间群体经办,于是,更多的池盐(河东盐)运往外地,运往洛阳地区,造就了一大群有钱人。
  河东盐运往洛阳,当然不会绕道西面百余里外的蒲津、在那里装船外运。
  而是直接翻越南边的坛道山,到达山南麓的虞坂,再到黄河北岸各津渡,在那里过河,抵达南岸陕州地界,向东运往洛阳。
  之所以不是在北岸直接用船把盐运到下游洛阳,是因为黄河在陕州河段(东端),有一处峡谷河道十分湍急。
  此峡谷河道处有“三门”,即三条水道,船只通过时非常容易翻船。
  所以,许多盐商慎重起见,宁愿多付出成本,在虞坂津渡把盐运过河,走陆路过了“三门”地区,再把盐装船运到下游洛阳。
  多年来,因为池盐大量外运,所以翻越坛道山的运盐队伍,在山上“踩”出了几条运盐的山路。
  坛道山,由此被称为“盐道山”。
  但是,因为都是民间盐商自己组织队伍运盐,所以坛道山上的盐道,都是小道,大队兵马难以通行。
  毕竟若无官府来牵头,民间盐商根本就无法合作,一起筹钱来拓宽、修缮盐道。
  到了后来,魏分东西,解池所在蒲州地区,经过几次争夺,为长安朝廷(西魏、周国)控制。
  长安朝廷,加强对解池的管理、征税,毕竟这是国内最重要的食盐来源,且盐利对于国家来说,可是不小的收入。
  但西魏的控制地区向东截止陕州,洛阳地区常年为东魏占据,所以解池东运的需求大幅衰减。
  这三十年来,坛道山上那几条本就坎坷难行的盐道,再没有多少运盐队伍通行,只有当地百姓偶尔行走,渐渐荒芜。
  常年风吹日晒雨淋,这些盐道渐渐为砂砾、藤蔓侵占,等同于没有路。
  说到这里,几个盐吏,连同被“请来”的小盐池池主,扑通一声跪下:
  “将军,将军!这些盐道,真的走不了大军啊!”
  “盐道山西侧那条路,沿途许多路段,本就是在绝壁上开凿出来的,长年没人行走,加上多有坍塌,如今已难寻踪迹。”
  “即便是山民行走,也要攀爬藤葛,那可不是走,是爬,爬上去后,下山,也得慢慢摸索旧路,走一里路都要许久……”
  “若往东走,过白陉岭,路相对好走,但也只是相对好走,同样要过峭壁,又要走在山谷里,一旦遇到急雨,很容易被山洪淹了。”
  “小人就算有一千条、一万条命去带路,也不够赔的。”
  “小人们的命,不算什么,若是耽误了王师的大事,小人就算有一万颗脑袋,砍了,也无济于事……”
  武祥见这几位如此滑头,懒得多说。
  坛道山(盐道山)的情况,有司其实已经派人摸过,这些乔装打扮的“特务”,十分认真的现场勘查,也切切实实的走过荒废的盐道。
  否则,他不会如此冒险,把那么多将士的性命当做儿戏。
  确实,曾经的盐道已经荒芜,走起来很辛苦,但不至于真的断了。
  这几个人如此推脱,一来确实怕危险,也怕误事后被砍头。
  二来,是怕他们(楚军)在这里呆不久,等到周国再度控制解池,来个秋后算账,自己就惨了。
  对方有苦衷,却不是不当向导的理由。
  盐道山山路确实难走,但是,难不住训练有素、准备充分的楚军将士们。
  武祥看着远处已经做好翻山准备的队伍,想起李笠说过的一句话,笑道:
  “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既然这么多年来,盐道山上已经被人走出几条路,如今不过是荒废了二三十年,不至于消失得无影无踪……”
  武祥在平阳用大水淹了周军大营,又用火炮逼降了平阳齐军,与此同时,分兵南下,往黄河东岸的蒲坂扑来,要把关中搞得鸡飞狗跳。
  但周军的反应极快,调兵赶赴黄河西岸的蒲津,堵住了楚军经由蒲津过河入关中的通道,如此一来,方案一无法实行。
  对于武祥而言,周军的应对算是正常,他也不指望单靠前锋从蒲津过河来捅周国腰眼,所以根据实际战况,实行方案二。
  拿下平阳后,他亲自率军南下,既要在蒲坂和周军隔河对峙,也要实行方案二:
  军队从解池附近翻越坛道山,抵达黄河北岸,从几处津渡过河,进入黄河南岸的陕州地区。
  陕州地区为东西走向,北为黄河,南是绵延群山,宛若黄河南岸的狭长陆地通道。
  陕州东连洛阳,西靠关中,只要能将其“截断”,那就能暂时切断关中周军和洛阳周军的联系。
  洛阳齐军想走,西入陕州乃至关中,那就走不了了。
  这方案想要实施成功,前提是大军快速翻越坛道山,而想走山路,就需要当地人做向导。
  然而现在光靠威逼,效果不行,武祥便说:“如今,天下统一在即,池盐再次大规模东运,已成必然。”
  他指着眼前这烟波浩渺的盐泽,声音变得低沉起来:
  “种田,春天耕地、除草、播种,夏天要浇水,护苗,秋天,眼见着就要收成了,怎么能嫌累,不收割庄稼了?”
  “诸位世代靠着池盐养家糊口,熬了这二三十年,难道不想在盐利收入连翻数倍,乃至十余倍的好年景到来后,继续稳稳的端着满是咸味的金饭碗?”
  “莫非,要把这金饭碗,让给别人?”


第一百四十九章 想走?(续)
  傍晚,开封行宫,琴室内,李笠和几位妃嫔琢磨琵琶曲,探讨旋律和配乐。
  一边弹奏,一边讨论,李笠陶醉其中,几位妃嫔亦是如此,气氛十分融洽。
  研究的琵琶曲,名为《十面埋伏》,这是著名的琵琶曲,然而这个时代还没有,于是,李笠想将这名曲给“复刻”出来。
  那一世他不懂弹琵琶,却听过这首名曲,所以大概的旋律记得,也知道《十面埋伏》的大概情况。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以楚汉相争(垓下决战)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曲。
  曲分三部分,十三个“小段”:


第一部 分,前五个小段,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突出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


第二部 分,中间三个小段,即六、七、八小段,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战斗场面。


第三部 分,最后的五个段落,前两段旋律凄切悲壮,音乐气氛异常低沉,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愤的形象,后三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各种情景。
  李笠只知道这个“总纲”,和几个经典旋律(经常被影视作品用于烘托紧张气氛),但细节基本上无法“复刻”。
  只能将这总纲和旋律说给乐师,让乐师们慢慢完善。
  所以,“复刻”出来的《十面埋伏》,肯定会和原版有较大出入,但只要意境到了即可。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