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抱负,有能力,待得大铜矿正式开采,又大权在握,那么,不一样的新时代,或许,或许就会出现了!
却因为,却因为……
张铤呼吸有些急促,将思绪收回。
有一群人从身后走来,看样子是要入大殿烧香拜佛,张铤转头一看,看到其中一人是黄。
黄是李笠的妻兄,曾经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养猴子。
张铤和黄目光相交,相互间点点头,黄带着其他人,绕过双树,要拾阶而上,往大殿走去。
张铤知道,只要皇帝在一日,李笠就只能做一条忠犬,然而李笠的出身,决定了李笠无法实现真正的抱负。
那么……
他知道,李笠是黄家的指望,李笠地位越高,黄家地位也就跟着升高。
所以,为了那个可能,面对他的建议,黄可是毫不犹豫,尽力配合。
黄一行人的背影消失在视野里,张铤的思绪,回到之前。
李笠一直在回避一个问题,张铤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他决定不再犹豫,一定要让李笠无法逃避,必须作出决定。
所以进行了一番布置。
之前,他知道重阳之日,建康城北乐游苑会很热闹,而事态的发展,有两个可能。
其一,皇帝遇刺,但无恙。
其二,皇帝遇刺,身亡。
所以,他的布置总会有收获,无非收获是大是小而已。
重阳节当日,让人提前用糖水在树上写“元凶弑逆”,会引来蚂蚁聚集,于是,这四个字就显现出来。
又伪造制局的调令,调动几支兵马在城内晃荡,既可以扰乱谋逆主谋的后手,也可以造成混乱。
若皇帝无恙,见了“元凶弑逆”,又得知有军队异动,必然对皇太子或者皇子、宗室们有猜忌。
要么认为皇太子急着即位,要么认为某位皇子或宗室在酝酿阴谋并付诸实施。
如此一来,徐州刺史一职的更替事宜,皇帝近几年内都不会考虑。
这是张铤想要的最低限度收获,可事情的发展,让他的收获不止于此。
因为皇帝遇刺身亡了。
那么,素来孝顺的皇太子必然守夜,所以,他提前安排的人,便于当夜某个时辰放出红面猴入台城。
这些受过训练的猴子,会循着香味前进,而昔年的尚书台令史、如今的宦者刘华,会提前布设好‘道路’,引这些猴子接近梓宫停放的宫殿。
猴子入殿,会寻找麝香气味的来源,那么,平日里经常佩戴麝香香囊的皇太子,就会成为猴子的首选目标。
但是,猴子不会武功,不会用匕首,如何行刺?
打仗时,有弓箭手将箭镞用尿或者粪便浸泡,如此一来,射中人之后,‘粪毒’就会入体,伤口会很快化脓、溃烂,人也发起高烧。
高烧不退,最后一命呜呼,哪怕是扁鹊再世也就不回来。
所以,可将这些‘红面猴’的爪子、牙齿提前涂抹粪便,以期靠着抓、咬,让皇太子受伤。
然后因为‘粪毒’通过伤口入体,导致皇太子高烧不退,若太医医治无效,就会一命呜呼。
与此同时,他安排的人在南郡王府邸附近放出猴子,让巡夜以及附近住户看到,使得皇位‘兄终弟及’出问题。
于是,水变得更加浑浊,如此一来,才好浑水摸鱼。
这就是他的计划,实施起来不敢说百分百成功,但把握还是很大的。
若不成,也不要紧。
现在,距离成功为时不远,从建康传来的消息称,皇太子卧病在床,无法视事。
而南郡王萧大连虽然不在建康,但其府邸当晚有猴子出没的消息,已经传播开来。
那么,一旦皇太子去世,围绕皇位的争夺,皇子及宗室间的较劲会渐渐激烈,直至爆发混战。
甚至还会引来外敌趁火打劫,届时内忧外患之下,烽烟四起,乱世再临。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平定乱世的大英雄站出来……
几只鸟落在树上,叽叽喳喳的叫着,打断了张铤的思绪。
他看着眼前的一枯一荣,以及树影,再次坚定了决心。
哪怕在灿烂阳光下,依旧有阴暗角落。
那么,你做沐浴着阳光、平定乱世的大英雄。
我,就做潜伏于阴暗角落处的毒蛇吧。
第一百零二章 为王前驱
上午,公廨厅事,暂时无事的李笠,听张铤讲历史人物的事迹,主角为晋末北府名将刘牢之。
北府,指的是大名鼎鼎的北府军(北府兵),刘牢之作为北府将领,于淝水之战出名。
他和后来的宋武帝刘裕一样,都是彭城刘氏出身。
当时,宗室藩王司马道子执掌朝政,行事引起众怒,镇守京口的重臣王恭对此愤愤不平。
王恭曾经找借口起兵逼近建康,迫使司马道子把心腹王国宝杀掉、以平息众怒。
但王恭并未善罢甘休,依旧酝酿第二次起兵,诛杀司马道子父子,于是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出了个主意:收买王恭的部将刘牢之。
刘牢之时为北府将领,在王恭帐前效命,自认为劳苦功高,却被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恭当做粗鄙武夫来用,所以心怀不满。
司马元显派人收买刘牢之,封官许愿,承诺干掉王恭之后,王恭之官位归刘牢之。
即由刘牢之掌控北府军。
这一私下联系走漏风声,但王恭不信刘牢之会倒戈,还设酒宴款待刘牢之,当众拜其为兄,并将手下精兵都交给刘牢之,以其为前锋。
结果,刘牢之还是倒戈了,王恭走投无路,出逃时被俘,押送建康斩首。
刘牢之取代王恭,率军镇守京口,如愿掌控北府军。
过得几年,占据长江上游(荆州)的权臣桓玄拥兵作乱,朝廷派刘牢之率军讨伐,司马元显对刘牢之寄予厚望。
但刘牢之见桓玄势大,又怕自己平定桓玄之乱后功高不赏,司马元显会来个‘狡兔死、走狗烹’,所以行事犹豫。
桓玄见状,便派人暗中联系刘牢之,封官许愿,并离间其与司马元显的关系。
刘牢之不愿屈居司马元显之下,面对桓玄的“善意”有些意动,但其外甥何无忌,以及部将刘裕(后来的宋武帝),劝刘牢之莫要上当。
刘牢之不听,临阵倒戈,于是桓玄攻入建康,抓捕司马元显,控制朝政。
然后立刻将刘牢之调任会稽太守,离开京口。
京口是北府军的大本营,此举就是调虎离山,刘牢之悔之不及,后悔自己临阵倒戈,被桓玄给耍了。
于是谋划反击桓玄,北上江北,挟江北之地来对抗桓玄。
但是,刘牢之一而再、再而三的倒戈,反复行径让前来议事的诸将鄙视不已,当场离去。
刘牢之执掌北府军多年,有赫赫威名,却落得众叛亲离的结果,关键时刻,居然连老部下都指挥不动。
加上误以为自己儿子从建康出逃失败、身亡,绝望的刘牢之走投无路,自缢身亡。
刘牢之的经历,说明了在朝廷动荡不安的时候,武将一旦站错队,后果有多严重。
张铤仔细剖析:“刘牢之一叛王恭,投靠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算是投靠朝廷,因为这父子俩执掌朝政,有大义名分。”
“二叛司马元显,投向桓玄,他身为平叛主帅,却倒向叛贼,此举就是背叛朝廷。”
“结果倒向桓玄不久,桓玄入建康把持朝政,他又想着反叛桓玄,如此反复小人,当然得了众叛亲离的结局。”
李笠问:“我看事情没这么简单吧,且不说人品,我认为,他是被人耍了,耍了还不止一次。”
张铤明知故问:“请君侯细说。”
李笠有些不确定的说,“那王恭,出身太原王氏,想来当时是一流士族?”
“算是吧。”张铤点点头。
既然是探讨历史,李笠便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当时,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把持朝政,也就是说,大权被皇族拿去了,可那是什么时代?‘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
“士族和皇族分享权力,结果司马道子父子把权力收走了,士族不会甘心,所谓众怒,想来是士族之怒。”
“于是,就有王恭屡次兵逼司马道子的事件发生。”
“王恭第一次兴兵问罪,刘牢之为其前驱,而王恭第二次兴兵问罪,刘牢之倒戈,我看,他是选择了皇族势力,抛弃了士族势力。”
李笠缓缓说着,整理着思路:“王恭出身太原王氏,恐怕看不起刘牢之的出身,虽然要倚重他打仗,却以粗鄙武人待之。”
“所以,王恭可以和刘牢之结拜为兄弟,还把精兵交给刘牢之,却只是把他当做走狗,而不是当做平起平坐的自己人。”
“简而言之,就是士族们看不起这些出身微寒的武人,哪怕要靠着这些武人打仗,也不屑于把对方当人,而是当做狗。”
“等到事成之后,司马道子父子履行承诺,让刘牢之取代王恭,坐镇京口,掌控北府兵,刘牢之选择皇族,实现了地位跃升。”
“而桓玄起兵,刘牢之面临新的选择,他若选择为皇族卖命,那就是功高不赏,结局凄凉。”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当家不好了 (雨天下雨) 起点VIP2021-07-21完结小喽啰:大当家,不好了,他们打进山来了。林子然:慌什么,稳住!小喽啰:那我们现在怎么办?林子然:...
-
盛明天骄 (网文大叔) 创世VIP2021-01-03完结总字数:2177158这是一个历史系高材生穿越到古代,称王称霸,成就传奇的故事。轻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