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欠也是一副摸不着头脑的样子。
他们当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都是汉代的冶铁技术。
高炉为什么要做成椭圆就不用多说了,是为了将空气鼓进炉心,这样既可以使炉内温度更高也可以使铁水中的碳尽可能多的被氧化。
至于要将高炉下部的炉墙向外倾斜,则是为了煤充分燃烧……
在风力有限的情况下,氧气在高炉内和煤炭燃烧会产生可燃的煤气。
如果高炉下部没有向外倾斜,这些煤气就会沿着炉墙的上升气流迅速排出,这不仅是种浪费还会污染空气。
高炉下部倾斜就会改变内部的空气循环模式增加煤气与炉料的接触面积,于是这些煤气就会在炉内燃烧掉。
沈兵当然无法跟弁和欠解释这些东西,尤其这些还是古人在一次次实践中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才总结出来的,沈兵想解释也解释不清。
于是就装作没看到弁和欠脸上的困惑,问:
“可是制作此形高炉有难度?”
弁和欠赶忙回答:
“回将军,没有难度。”
“属下等定会按将军要求制作妥当。”
这的确是没难度,能制作出圆形高炉自然就能制作出沈兵要求的这款高炉,它不过是改变了下形状而已。
除此之外,沈兵还让人去找来石灰石……
以煤冶铁的问题就在于煤的杂质太多,如果就这么炼的话,虽然能批量生产也能降低铁的含碳量,但含硫量却直线上升导致铁的质量提升不大。
加入石灰石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在冶铁的过程还会产生大量的炉渣,这些炉渣里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它会导致炉渣有很高的粘性附着在高炉内很难清除。
加入石灰石之后,二氧化硅就会与氧化钙反应降低炉渣的溶点,清除起来更方便。
鼓风设备用的自然还是水排。
只不过兵营内没有河流。
为此沈兵还专门让人从黄河处开了一条小运河过来……这不仅解决了水排的水力问题,还解决了冶铁的用水问题。
出于谨慎,沈兵还派兵士在这运河的上下游用渔网拦着并日夜把守……有河就容易泄密,比如用个竹筒装着信件什么的往河里一丢,就神不知鬼不觉的把情报传出去了。
做完这些后,剩下的就是开始冶炼了。
第二百九十七章 弩
弁和欠虽是不知其所以然,但还是一丝不苟的按沈兵的要求做了……没办法,谁让沈兵是老板呢?老板说怎样就怎样。
一周后第一炉铁水出炉后弁就感觉到有些不同了……像弁这样长期冶铁的人,只看一眼铁水的流速、稠度及固化时间,就能感觉到其质量的变化,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一点。
等铁锭固化后弁就拿着一个锤子上前敲打,初时还只是小力,接着越发大力同时也越是心惊。
若是以往的铁锭,此时早就该出现裂纹接着碎裂开,但眼前的铁锭用了数倍的力敲打也只是稍稍变形。
其它铁匠听到敲击声也发觉不对,纷纷围了上来。
接着又试了几个人上前敲打,最终才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铁锭敲裂。
众铁匠包括弁和欠在内无不兴奋得欢呼,弁甚至老泪纵横,激动的对沈兵说道:
“将军,属下等穷极一生都在寻求此种冶铁之术,却总是不得其门而入。”
“不想将军只简单的改造高炉便得出此铁,属下等实是佩服至极。”
欠也拱手叹道:
“也难怪将军要我等严守秘密。”
“此铁一出,便可以此铁打制军器乃至盔甲了,不难想像会比青铜要坚固得多。”
“此法实是不能为外人所知。”
欠是说到了重点。
铁一旦弥补了其脆而易折的缺点,那么就会因为其制造工艺简单且廉价坚固等优点将青铜器全面淘汰,于是铁的重要性自然会极迅上升。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
如果仅仅只是降低铁中的含碳量,战国时期的铁匠已经能做到了。
这时代的铁分为生铁和熟铁两种。
生铁坚硬、耐磨、铸造性好,但是脆而易折,这是含碳量超过百分之二时的特性。
熟铁柔软、塑造性好,可以拉丝,但硬度不够,是含碳量低于百分之零点零五的特性。
熟铁的制法,就是将生铁重新加热到1500度达到铁的熔点,然后使用工具不断搅拌。
如此一来铁水里的碳就会因为与空气接触被氧化而排出,最后就得到熟铁……这过程就像把生铁煮熟一般,因此得名“熟铁”。
钢的含碳量就在生铁和熟铁之间,于是兼有了生铁、熟铁的特性。
沈兵使用的这种汉代冶铁法,就是在能练出生铁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其含碳量,于是就将其特性往钢的方向靠近,就达到了打制装备、兵器的要求。
当然,它也只是“达到要求”。
若想要得到更高质量的兵器,要制的就不是铁而是钢了。
不过这铁已完全够用,尤其此时满世界的装备都是青铜器,铁制装备已足以对其形成优势。
接着欠就问了声:
“将军,有了此铁后,我等先制何物?”
这倒是个问题。
是制铁剑呢还是盾牌,亦或是长枪盔甲?
装备总得有个先来后到,毕竟初时铁的产量有限且时间也有限,不可能一口气把它们都制全了。
想了想,沈兵就回答道:
“弩,以及箭矢。”
欠闻言不由奇道:
“弩?以铁制弩?”
这倒是奇事,弩通常是木制或竹制。
铁弩在此之前是不可能的,把铁制成薄薄的弩臂本身就困难,又易脆易折,只怕没用几下就断了。
但现在的铁用于制弩却成为可能……
不过沈兵却暂时没这想法。
他摇了摇头说道:
“不是制弩,而是在弩臂前端加个铁环以供踩踏。”
弁听得还不是很明白,欠就“哦”了一声,点头赞道:
“将军英明,此法甚好!”
此时秦军……应该说是中原各国的弩都分为臂张弩和蹶张弩两种。
两种各有优缺点。
顾名思义臂张弩就是用手开弩,其射程不会比弓箭远多少甚至有时还因为弩箭短小且弹道平直等原因射程比起弓箭还不如。
其优点是开弩方便、射速快,用手就能完成,中原骑兵为弥补骑术不足偏爱使用臂张弩。
步兵更多的就是使用蹶张弩了。
因为对于步兵而言,若选择臂张弩还不如选择弓箭……弓箭射速等都要比臂张弩强,射程也相去不远。
但蹶张弩又一个致命的缺点:开弩必须得坐在地上。
标准的开弩法是坐地后用双腿一左一右的抵住弩弓凹部,接着双手拉弦以腰力将弩撑开卡在弩机上。
每回发射完都得这么来一回,于是弩手通常是坐在地上操作。
这么做在守城时是没什么问题,但若是在攻城、野战就会出大问题了。
其中尤其是野战……你得坐地上开弩,这要是打胜仗要追击敌人怎么办?
或者打了败仗想边打边撤怎么办?
总不可能在追杀敌人或是撤退时突然坐地上开弩吧?
这不只会减缓自身的速度还挡住了战友,还会降低全军的速度。
于是弩手在行动中几乎没有战斗力,要有战斗力时就不能机动。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它问题:
比如坐着视野不高极易被自己人遮挡,同时相比站立发射也大大降低射程。
再比如下雨或下雪也必须坐着开弩……这虽然大多时候可以克服,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却是致命的,比如在北方极寒条件下,往地上一坐,那盔甲只怕就要被冻住起不来了。
但如果能在弩臂前端加上一个踏环那就不一样了。
因为这么一改,弩手就可以站着操作:
脚踩踏环双手扣弦,同样是使用腰力一挺伸……弩就张开了。
于是旧式蹶张弩所有缺点几乎都被避免:
便于机动、便于射击,且射速还加快。
更重要的还是这改造十分方便,还延长了弩的寿命……
说改造方便,是因为只需要在弩臂前端加上一个圆形或三角形铁环。
说延长弩的寿命,则是以往的开弩方式必须将脚蹬在弩弓上,这开弩的过程就受力不均使弩弓极易折断。
而前端加一个铁环,开弩时的主受力就是在弩臂上,弩弓的受力是均匀的。
总而言之,这一个小小的改动就使秦弩威力大增。
第二百九十八章 床弩
沈兵这一改造其实也是针对秦军的自身情况。
首先就是秦军用弩的比例相当大,正规秦军的编制虽说只有三成是弓弩兵,但弓弩装备量却高达八成。
基本除了使用长兵器的步兵不方便使用弓弩外,其余兵种都带有弓弩。
比如剑盾手,没有冲锋陷阵或站在第一排时,只需将剑一收盾往背上一背,从箭壶中取出弓箭来摇身一变就成了弓箭手。
再比如骑兵和车兵,弓箭和臂张弩都是必不可少的装备。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唐的旗帜 (七帅) 起点VIP2021-06-03完结192.21万字 1.03万总推荐天宝十年,一个后世宅男穿越到了怛罗斯之战的战场上。他从战场...
-
明末匪事 (舟者) 起点VIP2021-06-16完结121.18万字 2743总推荐崇祯元年,陕西大旱;崇祯二年,陕西大旱;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崇祯四年,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