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恤无言以对。
项燕说的对,以河水为天险阻敌最重要的其实是看上游在谁手里。
若上游在敌人手里那根本就没有“天险”可言。
甚至不只没有天险那河水还是祸害,比如秦军水淹大梁城,又或者像项伯军攻汝阴那样在上游截流。
项燕接着又补了一句:
“大王,留在寿春便是死路一条。”
“为今之计,便只有迁都洞庭,再以洞庭、云泽为两大屏障以水军与秦军周旋才是长久之计。”
正在楚王负刍犹豫之时,昌平君站出来问了句:
“上将军,以水军与秦军周旋?”
“可是牵城水战……”
负刍闻言不由一惊,也跟着问道:
“此言有理,秦军有车轮战船还有黑甲军,牵城一战我水军十不敌一,如何能以水军与其周旋?”
项燕回道:
“大王,黑甲军于汝阴一战已损失惨重。”
“且我水军战船也有拍竿,再加上我江东水军熟悉地形水文……”
第二百四十四章 心计
项燕这么劝说楚王自有他的苦心。
因为从安全角度来说肯定是迁都为上。
说句难听的,就算迁都洞庭保不住不还可以迁入百越么?
百越城邑那是一个接一个,秦军要一个个攻完那得何年何月?
事实上楚王负刍进入百越便安全了。
因为百越是在穷山恶水之中,且到时秦军的补给线会暴露在淮南各贵族的打击之下……于是秦军必须得先灭昭、屈、景各族封地之后才敢进攻百越。
这么一来原本是“出头鸟”的负刍就退居二线而各贵族就变成“出头鸟”。
楚王负刍还可借秦军的力量铲除那些不听话的贵族并名正言顺的收编贵族的残兵,之后再图收复失地,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反之,若是继续呆在寿春就只有被秦军包围的结局,到时秦军就可以“守株待兔”等着楚军来救。
于是楚军就失去了所有的主动权变得十分被动。
所以从战略方向来说,迁都是个很好的建议。
楚王负刍原本也动心了,却被昌平君插了句就怀疑起项燕的能力。
此时的楚王负刍就在想:
“这项燕信誓旦旦说能守洞庭,但谁又知道他说的是真是假?”
“若他真能保洞庭不失……那大梁被水淹、牵城惨败以及汝水失守又是怎么回事?”
“这些全是项燕为帅时的惨败,且每一回他都是一副必胜的姿态,结局却是如此。”
“更何况……谁敢保证这项燕没有谋反之心?”
“若跟随项燕迁都洞庭,洞庭不保再退入百越……到时寡人岂不是要看项燕的脸色?”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最后一点,也就是楚王负刍无法彻底相信项燕的忠心。
因为楚王负刍明白一点,这世上只有利益才靠得住。
此时项燕忠心耿耿那是因为还有昭、屈、景等族掣肘,一旦楚王负刍都避入了百越成为一个花瓶……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然而项燕说的又没错,不逃的话留在寿春又哪有活路?
因此楚王负刍才犹豫不决。
这时昌平君又说了句:
“大王,依臣之见……”
“秦军自陈城南下补给线有数百里之遥,而寿春城坚墙厚秦军必无法强攻。”
“若我军一面巩固寿春城防做好抵御秦军准备,另一面又集结各方兵力攻秦补给线……”
“秦军必无法久攻,数月后便只有退兵一途。”
项燕不由骇然望向楚王负刍,道:
“大王不可……”
楚王负刍反问了声:
“有何不可?”
项燕一时语塞。
昌平君这方略虽是听起来有理,秦军虽强但却兵力不足,它无法同时进攻寿春又保护其漫长的补给线安全。
于是,若是楚军主力游走在外攻击秦军补给线,秦军的确只有退兵一途。
问题就在于楚军有多少主力?
楚王负刍的三十万兵力这里损失一点那里损失一点,只余十五万左右。
之所以“左右”,是因为楚军过于混乱项燕想点都点不清楚。
如果再留个十万、五万在寿春驻守,那么项燕手里能用的兵力甚至不到十万。
不到十万兵力面对那些如狼似虎的秦军又能起什么作用?
且秦军因为有了上次的教训,定会沿途占领城寨组建防御,想偷袭其补给线又谈何容易?
若真能团结各贵族兵力集结起三十万大军,那的确可行。
然而此时各贵族哪还会愿意出兵出力将楚王救出……
不过这话项燕也无法说,昭、屈、景等各族把持着朝政大权且事情还没发生,项燕又如何能断言他们不出兵?
于是项燕那是有苦也说不出。
楚王负刍见项燕没有接嘴还以为他是无话可说,于是就下令道:
“此计甚好,便依计行事!”
昌平君又拜道:
“大王,臣在秦国多年对秦军甚是了解。”
“臣愿意出城与项将军一同调度兵力以迎战秦军。”
楚王负刍大喜:
“如此甚合寡人心意,有劳昌平君了。”
楚王负刍根本就没发觉他已经掉进了昌平君设下的陷阱。
守在城内是死,出城是生。
昌平君这是将楚王负刍留在城内等死,到时这个楚国大王就非他昌平君莫属了。
由此也可知昌平君的厉害,他这一着可是杀人于无形且不着痕迹。
同时他又明白自己若是想当这个大王,必须要笼络手握军权的项燕,于是刚下朝堂便像苍蝇似的粘上了项燕。
昌平君十分客气的朝项燕施了一礼,道:
“上将军有礼。”
“本君虽是长年身在秦国,却时时心系楚国军民安危。”
“若将军有何难解之处只管吩咐,本君自当尽绵薄之力与上将军一同救楚于危难之中。”
昌平君这么说表面上看像是希望与项燕一起力挽狂澜,但实际上却是在项燕心里打***民如子”、“心系楚国”的人设。
昌平君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容易的。
这一是因为他在秦国时就已身为相邦闻名天下,二是在陈城带兵起事叛秦,甚至还可以说是在关键时刻救楚国一命。
有这两点,就足以让所有人相信他是比楚王负刍更英明的仁君。
到时,只要楚王负刍一有个什么三长两短……那就不用说了,毫无疑问就是昌平君继位。
项燕虽擅长带兵作战却不善心计,此时被昌平君这么一说,就叹道:
“也难怪昌平君会如此建言,昌平君长年在秦国是以对楚国情况了解不多。”
“楚国内部各贵族是面和心不和,要集结兵力攻秦补给线,只怕……”
昌平君故作不知作大惊状:
“竟有这等事……若是如此,本君便犯下大错了。”
“容本君向大王谏言,着大王另做打算。”
说着转身就往回走。
项燕赶忙上前拦住,道:
“大王心意已决,此时若再劝说……项燕就有强行迁都之嫌。”
“何况,此计也并非不可为。如今只有试上一试了。”
昌平君迟疑了下,就回答道:
“上将军安心,本君自会尽力劝说各族出兵。”
“天下不宁,各族安能偏安一隅?”
第二百四十五章 瓮中之鳖
果然,昌平君当天晚上就带上亲卫到各族封地游走劝说。
昌平君这说的是好听,明面上是“劝说各族出兵”。
实际上昌平君早就对楚国的状况一清二楚,更知道在这情况下各贵族不可能愿意出兵作战。
或许说表面上先应着,但是等秦军将寿春一围……
楚王负刍的命令在哪呢?
项燕你身为败军之将何德何能指挥其它人?
尤其昭、屈、景身居高位的比比皆是,什么时候才轮到项燕说话?
所以昌平君此行去劝说各族并非为了让他们出兵。
事实上,各族真愿意出兵昌平君还不乐意了。
昌平君这么做一方面是在项燕面前做足了样子,摆出一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样子。
另一方面则是在各贵族面前展现一下才华或者也可以说混个脸熟留个交情,到时他当上楚王时就好说话。
但无论昌平君做什么,他心里总会有两股力量在较着劲:降秦还是反秦?
如果在此之前昌平君还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但是现在,随着形势对昌平君越来越有利,如何选择就再次成为焦点。
昌平君在四下无人时就会暗叹:
“这沈兵真乃绝世奇才。”
“其不仅在用兵上不拘一格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其远见更是让人叹服,居然能一早便算准自己作反回到楚国后便有望成为楚王。”
“这可是连他这个楚国公子都没想过的,沈兵却能想到!”
“只是,就算成为楚王又能如何?”
“能挡得住秦军的猛攻吗?”
一次又一次,昌平君试图说服自己,在他的号召下楚国军民会团结一致挡住秦军守住楚国。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唐的旗帜 (七帅) 起点VIP2021-06-03完结192.21万字 1.03万总推荐天宝十年,一个后世宅男穿越到了怛罗斯之战的战场上。他从战场...
-
明末匪事 (舟者) 起点VIP2021-06-16完结121.18万字 2743总推荐崇祯元年,陕西大旱;崇祯二年,陕西大旱;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崇祯四年,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