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干回到东宫之后,武畅就过来嘘寒问暖。
李承干道:“收拾收拾,明天咱们搬家。”
武畅心中一惊,还以为皇帝病好转了要收权,这是她最担心的事情,没想到这么快就发生了。
而且搬家,搬到哪去?难道连东宫都不让住了吗?
李承干见她呆愣愣的没有反应,还露出惊恐悲伤的表情,心中略微一想就知道她想差了,哭笑不得的道:“想什么呢,明天咱们搬到大兴宫去住。”
“啊?”武畅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惊喜的道:“真的吗?”
第828章 闹剧和神人
李世民病情好转,其实很多人都等着看笑话的。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你病好了能放的下手中的权力?要是因为这件事情父子俩闹矛盾就更好了。
然而李承干携带整个东宫入住大兴宫却打破了一地眼镜,皇帝真的这么干脆利落的把权力移交出去了?
亘古未有。
一时间不知道多少人鼓吹李世民为千古明君。
这一点都不夸张,前面就已经说过自古以来从未有活着主动让位给太子的皇帝。
即便所有人都知道活着让位所带来的好处,起码政权能稳定交接,不会因此产生动乱,可依然没有一个皇帝这么做过。
李世民开了历史的先河。
读书人在惊讶之余开始变着花样的夸赞李世民,一口气把他吹成了三皇五帝一样的上古明君级别。
八大学报一度三分之二的版面都在夸他,从各种角度吹捧。
岳山把这些报纸文章都收集了一份送到皇宫,李世民看过之后自然是非常开心,心中的失落和不甘也消退了不少。
李承干入住大兴宫之后找李淳风等人商议,最终确定了大兴宫的新名字,太极宫。只是暂时还不会更改,大家都明白是准备留到他登基的那一天。
他依然没有大批量的更换朝臣,只是把自己的心腹安排到一些重要岗位担任副手,或者去一些位卑权重的位置。
九位宰辅八大部委包括军队的将领一个人都没替换,用的全是李世民时期的老人。
之所以没有发生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事情,除了求稳还有一个原因。
他提前好几年就开始协助李世民处理朝政,这些大臣他都熟悉,也经常打交道,双方配合是没有问题的。
既然配合没有问题,那么用谁不是用?老臣反而更有经验。这是别的太子所不具备的优势。
而且李承干从十几年前就出来做事,当了好几年的辽东总督,文治武功一点都不缺,也没有哪个大臣敢在他面前倚老卖老。
虽然如此,但大唐的权力中心已经从永安宫转移到了大兴宫,李承干离君主只差登基这个名义上的差别了。
……
疾陵城,薛仁贵和裴行俭二人来此之后就加固城防,同时招募了一万名扈从军日夜训练,争取早日成军。
如此数月之后他们的实力增加了好几倍,疾陵城被打造的固若金汤,异族势力来到此处都不敢抬头正视。
李道宗帅兵前往巴林和大食人进行第一次大会战,他们就变成了大后方。两人不敢懈怠,加强戒备防止有人作乱。
然而怕什么就来什么,很快他们就得到消息:突厥人阿史那贺鲁带领八万骑向他们杀来,三日后到达。
薛仁贵和裴行俭两人看到战报也是面容严肃。
“守约可有良策教我?”
裴行俭道:“将军不见丝毫紧张之色胸中必有良策,何必问我。”
薛仁贵笑道:“一人计短,你也说说自己的意见,咱们可以综合一下拿出更好的办法。”
裴行俭知道这是他在考验自己,就没有在谦虚,而是道:“我有上中下三策。”
薛仁贵有些惊讶,问道:“三策?快说说是哪三策。”
裴行俭说道:“上策自然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远洋舰队运送来的物资已经悉数送往叡蜜城,疾陵城与我们而言可有可无,犯不上为了它和突厥人拼死拼活。”
“我们大可以把城中的物资掠夺一空,留一座空城给突厥人。等前方战争结束大总管腾出手来,反手就能把阿史那贺鲁平灭。”
薛仁贵点点头道:“稳重之言,中策呢?”
裴行俭继续说道:“中策是据城迎战,突厥人不善攻城,疾陵城又被我们打造的固若金汤,他们想用八万人想把这座城打下来难于上青天。”
“只要我们推延一段时间,突厥人必然士气大降,又要担心我大唐援军到来,用不多久就会撤军。到时候我们再衔尾追击,一举击败阿史那贺鲁。”
薛仁贵不置可否继续问道:“下策呢?”
裴行俭道:“下策亦是据城迎战,但可以派遣两千精锐出城以为策应,也可以相机发起主动进攻。”
薛仁贵大笑道:“哈哈……我觉得你的上中下三策应该颠倒过来才对。”
裴行俭道:“站在大唐的角度上来看走才是上策,但站在你我的角度来看恰恰相反。”
为什么要这么说?选第一种能最大限度的保留部队实力,等主力回来轻松就能击败阿史那贺鲁。
第二种固守待援,阿史那贺鲁惧怕唐军主力回师,必不敢久攻。十天半个月打不下来就吓跑了。
以五千唐军和一万扈从军的兵力,配合城防工事轻松能守得住,也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第三种比较危险,兵本来就少再分一部分出去就更不够用,反打的时候万一出现失误就什么都没了。
但一旦打赢收获也大,所有参与此战的将士们都是大功一件,尤其是薛仁贵和裴行俭能靠此一战成名。
所以才说从大唐的角度来看,这种冒险是最不划算的。但从将士们的角度考虑,第三种是上策。
薛仁贵顿了一下,问道:“那你以为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策?”
裴行俭道:“如果是我,我会选择下策。”
薛仁贵饶有兴趣的道:“为什么?”
裴行俭道:“因为我是人,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是人就有私心。”
薛仁贵大笑道:“哈哈……说的好,咱们都是人为国也为己,不冲突。你还少说了一点,如果我们打赢了这一仗,就能威慑诸国让他们再不敢有反心。”
裴行俭道:“将军所言甚是,那么……用第三种方案?”
“第三种。”
疾陵城马上进行了总动员,各种守城的设备都被摆放到最合适的位置,又征调了五千壮年协助守城。
而薛仁贵也抽调了两千精锐准备随他一起出城,在城外寻机而战。
阿史那贺鲁的大军也一天天逼近,两天路程……一天路程……
然而就在这时突厥人突然停止了行军,薛仁贵等人都很好奇,但因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敢轻举妄动。
随后突厥人又做出一个让人惊讶的举动,他们居然撤军了,以更快的速度往回跑。
薛仁贵和裴行俭面面相觑,阿史那贺鲁这是在做什么?搞长途拉练吗?
考验他们决断的时间到了,追还是继续守着。没有考虑多长时间,两人很快就做出决定,追。
留下两千扈从军守城,薛仁贵和裴行俭两人率领一万三千骑衔尾追击。
一开始他们还防备着突厥人会不会杀个回马枪,不敢追的太近。
很快就发现自己多虑了,突厥人跑的很急,似乎家里老婆被人给抢了一般,根本就没有回头的意思。
追了两天之后他们遇到了一个自称是信使的人,验证了一下印信还真是信使,一问之下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王玄策作为外交大使来到这里,挨家挨户的拜访各个部族和国家,对他们进行安抚慰问。
顺便也了解各个势力的详细情况,为后续的统治打基础。
半道就听说了阿史那贺鲁带兵攻打疾陵城的消息,使节团的人都慌了。
阿史那贺鲁是吐火罗国的大将,同时也是一个大部的头人,部下子民数十万控弦之士十万。
他起兵反唐,会不会吐火罗也跟着一起反了?要是吐火罗反了,那西征军堪忧啊。
不少人都建议赶紧去宁远找刘仁轨求援。
王玄策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吐火罗王不是那种出尔反尔的小人,这次反叛肯定是阿史那贺鲁一人所为。
于是他力排众议,带着几个人去了吐火罗见到了吐火罗的国王。
果不其然,吐火罗王正急的团团转,见到王玄策之后赶紧赌咒发誓这件事情是阿史那贺鲁所为,和他没关系。
王玄策就说道:“我相信此事非您所谓,然其他人不一定相信。现在证明您的机会只有一个,宣布阿史那贺鲁为叛徒,并出兵讨伐。”
吐火罗王无奈的道:“非是我不愿意,而是阿史那贺鲁也是突厥王族,在国内拥有很高的声望,出兵讨伐他恐怕会遭到阻挠啊。”
王玄策对吐火罗国内的情况很了解,知道他说的不是假话,就退而求其次道:
“既然您不便出兵,那不若借两万兵马给我,我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次事件。”
吐火罗国王有些犹豫,两万对十万怎么看都玄啊。这要是打赢了还好,打输了阿史那贺鲁反过头就能联合其他人把自己给废了。
相似小说推荐
-
明末匪事 (舟者) 起点VIP2021-06-16完结121.18万字 2743总推荐崇祯元年,陕西大旱;崇祯二年,陕西大旱;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崇祯四年,陕...
-
三国之他们非要打种地的我 (味道懵懵的) 起点VIP2021-02-04完结263.76字 3085总推荐穿越三国刘虞之子刘和,左边是黑山军,右边是公孙瓒,前面是袁绍后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