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里渊盖苏文心中最后一点侥幸也消失了,高句丽已经完了。
与此同时他也终于下定决心,要进行最后一步计划。而且这个计划必须要趁早,越早越有诚意,等大唐皇帝的军队杀到平壤城下的时候可能就晚了。
“去把大将军、古雏加、优台等人都请过来,记住一定要隐秘,不要被人发现。”
……
木底城被攻克的情报自然也第一时间就传到了李世民这里,对此他一点都不奇怪。
李绩大军可是有两百名火炮的,拿下木底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拿不下才有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盖牟城、建安城、白岩城等也相继被攻克,高句丽竭力打造的军事重镇几乎全部落入大唐之手。
程咬金也终于拿下了石城,和李道宗率领的书院学子军会合包围了积利城。
优秀的将领都是打出来的,灭亡高句丽这样的战争并不多见,是难得的锻炼机会,朝廷自然不会放过。建安城就是他们攻下来的。
明知大势已去的积利城城主也没有为国尽忠的打算,率领六万军队投降。
然后,李世民就命令程咬金率军清扫鸭绿江北岸所有还未投降的高句丽势力。
这些防守薄弱的内陆城市基本没有什么抵抗能力,说大唐军队横扫完全没有问题。
这样也意味着三分之二的土地被占领,就剩下最北方的南苏州、扶余城以及鸭绿江以南的平壤了。
南苏州和扶余城无需理会,等拿下平壤只需要一道劝降书他们就会投降。高句丽离亡国已经近在眼前了,就等棣州水师舰队过来运送大军过河。
然而让李世民没有想到的是,高建武的人头比棣州水师舰队还要先一步出现在他的面前。
第712章 高句丽国除(3)
安市城被攻破之后李世民率军进宫平壤,岳山并没有分着一起去。不只是他,包括长孙无忌、马周等文官几乎都没有去。
李世民带着一群文官过来本意是帮他处理公务的。
李承干只是监国,一般事情都可以自己处理,特大事情必须要送到李世民这里来请示才行,甚至朝堂每天发生的事情也要总结送到前线给他过目。
这么多事情李世民不可能自己处理完,一般都是长孙无忌等人先分好类,再一一报送给他。
但这是他们原本的工作,现在情况有变……谁也没想到此战会如此顺利,高句丽马上就要灭了。
武将负责打仗,这后续管理和统治工作就需要文官来了。
如何处置战后的高句丽,就成了当前他们的首要工作。
“这十五个部族约六十万人都已经同意迁往内地,他们让出来的地方刚好可以安置我大唐百姓。”长孙无忌道。
“殿下在两湖道推行的大杂居小聚居实乃良策,此法能大大加快各族融入我大唐。最多两三代人,这些小部族就将成为唐人。”马周赞道。
岳山只是笑着点点头没有说话,他没有对外说大杂居小聚居是他告诉李承干的,没那个必要。他不缺这一点功绩,也不缺这点荣誉。
反而是李承干更加需要,让给他也无所谓。
大唐对高句丽统治的第一步就是移民,一边把高句丽人往内陆迁徙,一边尽量多的把大唐百姓往高句丽迁移。
让两国的人彻底融合在一起,最后变成同胞,变成唐人。
“收缴高句丽人编写的所有书籍,推行中原书籍,把《华夏文明》和中原王朝史列为必读之书。”
听到这个提议,长孙无忌和马周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诧异的看向他。
马周迟疑的道:“这……恐怕不好吧,会被后人骂的。”
其他人也纷纷劝他三思。
禁绝另外一个国家存在过的历史……连秦始皇都没这么干过,在华夏文明史上堪称第一次。不管是谁,干这种事情绝对会被骂。
岳山早就料到别人会不同意,于是道:“没关系,这件事情你们不用管,我自己处理,到时候你们让下面的人配合我就行了。”
听说他自己负责,大家顿时松了口气就不再多说什么,反正只要不让他们去做这件事情就行。
长孙无忌始终没有发言,他一直在思考岳山为什么这么做。但左思右想都捉摸不透其中有什么玄机,最终只能归结于岳山飘了。
对岳山自己往坑里跳的行为他内心深处还是很开心的。
共事的时间越长两人在政见上的分歧就越大,其中还牵扯到了权力的争夺。
政见上,长孙无忌是标准的老牌贵族思想,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身后名和家族的利益。
岳山呢,说句给自己贴金的话,他的目的是为了华夏文明更加繁荣昌盛,为了让百姓过的更好。
这种思想的差别,体现在治理国家上分歧就非常大了。
比如这次征讨高句丽,长孙无忌就一直要求征用数十万民夫运送物资,确保不会因为后勤问题导致战争失败。
可他完全就没有考虑过这么做会给百姓带来多大的灾难。在他看来百姓多的是,死就死了。
而岳山是坚持反对肆意征用劳役的,就算征用也要慎用,尽量保证民夫的人身安全之类的。
因此两人没少争执,后来岳山灵机一动想到用移民充当民夫的点子,这件事情才算解决。
两人在权力方面也存在争斗,主要是长孙无忌往岳山的势力范围掺沙子。
比如棣州,许多官员都是他安插过去的人。比如大理寺为首的司法体系,他也拉拢培养了许多懂法的人进入提刑司。
双方争夺最激烈的还要属科举体系。
学政体系和科举体系都是做官的途径,却都掌握在岳山手里,他这个宰辅兼吏部尚书自然很不爽。
学政体系还好说,在推广新学打击山东文化士族上他们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没有争抢的必要。
关键是科举体系,必须要掌握在政事堂和礼部手里,不能让岳山这个外人插手。
所以这几年他一直利用吏部尚书的身份往科举系统里安插人手。
他的做法自然遭到了孔颖达的反抗,你安插人手是吧?行,脏活累活背黑锅的活儿全给他们干去。不干?那就光明正大的把你踢走。
长孙无忌几次都恨不得直接把孔颖达给踢走,然而他自己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李世民不会允许他这么做,应该说皇帝才是最擅长掺沙子的人……你们这些朝堂核心重臣相互争权夺利才是他最乐意见到的。
不过长孙无忌也不傻,他很清楚自己和岳山是有分歧,但共同利益更多。
所以双方竞争的烈度一直都保持在大家都能接受的范围内,不会真的成死仇。通俗点说叫争而不斗。
甚至可以说,如果对方遇到了致命危机,他们绝对是第一个出手相救的人。
这就是岳山娶李丽质带来的最大好处之一,要是没有这桩婚事,长孙无忌的手段会比现在黑十倍百倍,直接下死手都不是不可能。
想想历史上的刘洎,就是因为和长孙无忌政见不合,又不懂得妥协,就被长孙无忌联合褚遂良给整死了。
岳山的政治智慧远不如刘洎,要是没有这层亲戚关系没有共同利益,长孙无忌早就开始布局收拾他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对于岳山自己往坑里跳的行为,长孙无忌还是喜闻乐见的,自然也就不会出声提醒。
岳山自己不明白这是个坑吗?他不知道这么做会让自己的历史评价降低吗?
自然是知道的。
所以他也准备了后手,那些被收缴上来的高句丽书籍不会被销毁,相反他还会组织人手编撰高句丽史,把这段文明详细的记录下来。
只不过那时候的高句丽史不会成为民族融合的障碍,而是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分支一个‘枝丫’存在,让华夏文明变得更加厚重繁荣。
有了这件事情,就能扭转后世人对他的评价。
毕竟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大趋势,他只是顺应历史而已。
……
“移民的章程就此定下,交给下面的人去实施就可以了。现在是时候商讨一下该以何种方式治理这片土地了。”长孙无忌转移话题道。
“圣人是什么意思?”岑文本问道。
“圣人应该还没有拿定主意,所以让我们先讨论。”长孙无忌道。
众人心下了然,也明白李世民的意思了。
所谓臣子先商讨,说白了就是让大家先把各种方案的优劣写出来,然后供他参考,这也意味着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我以为可先设立都护府,统管辽东之地……”
“先划分郡县,然后以都护府管理之……”
岳山听了一下,设立都护府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理由很简单。高句丽离大唐太远,条件也艰苦,地广人稀,人员组成复杂……
由朝廷委派流官管辖,根本就管不过来。而且到这里来做官和发配差不多,估计也没谁愿意来。
当然了,郡县还是要划分的,毕竟名义上已经是大唐的领土了。万一又犯错的官员也可以发配过来吗,多好。
毕竟现在岭南已经成为粮仓,去那边做官已经不叫发配了,叫肥差。官场也需要一个发配犯官的地方。
相似小说推荐
-
明末匪事 (舟者) 起点VIP2021-06-16完结121.18万字 2743总推荐崇祯元年,陕西大旱;崇祯二年,陕西大旱;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崇祯四年,陕...
-
三国之他们非要打种地的我 (味道懵懵的) 起点VIP2021-02-04完结263.76字 3085总推荐穿越三国刘虞之子刘和,左边是黑山军,右边是公孙瓒,前面是袁绍后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