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套道德体系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应该表彰、什么应该禁止……把这些东西用文字写出来,就是律法。
但人类对道德的追求是没有上限的,可人有千种不可能要求每人都是圣人。
我们可以在道德上鼓励人人向善去当圣人,却不能用律法来强制要求大家去当圣人,这样就是强人所难。
所以律法必须是根据最低的道德标准来制定的,也只能按照最低道德标准来制定。稍微高那么一点可能就会成为严刑苛法。
所以才说,律法是道德标准的底线。
而开篇第一段就已经说了,华夏文明的道德体系是根据道儒两家思想建立的,也就是说现在的律法就是依托儒道思想而建立起来的。
法家必须要明白这一点,如果想不明白这些非要和儒道挣个一二三四,挣谁对谁错,那就是在自我否定。
后面还有什么道德和律法都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是用来约束人类自己的。
什么自由是相对,绝对的自由就是自我毁灭。
要让集体长久的存在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有一套合适的道德体系和律法体系来约束限制自由……
律法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云云。
这些东西在前世就是人尽皆知的东西,可在大唐那都是超越时代的先进思想。
这一本书篇幅很短,可以说是岳山所有书中字数最少的一本,不算标点符号只有三万两千余字。
这个字数放在前世还不够一篇毕业论文的篇幅,在某点写本小说三万字估计故事还没有开始。
但现在三万字已经是一本完整的书了。
说句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话,这本书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仔细斟酌才确定的,没有一句废话可谓是字字珠玑。
为了让这本书显得更加精炼,岳山甚至采用了更加偏向于文言文的格式,严格来说这完全可以看做是一部用文言文写成书。
所以三万两千字一点都不少,毕竟四书里的大学才两千多字,论语才一万字出头。
这本书到底好不好看王绩就知道了,他时不时的就大呼‘精辟’、‘原来如此’,有时还兴奋的直拍桌子。
把书看完之后他忍不住赞道:“此书不但解释了道儒法之间的关系,还把三家的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必为三家共尊之经典。三家合流之事可成矣。”
“不要太乐观,这本书里面很多想法都太过超前,能不能为大家所接受还不知道呢。”自己写的书被人称赞岳山自然也很开心,但还是保持冷静的道。
“你太小心了,别的不说我新学派必然会把这本书封为圭臬,甚至古学派很多人都将因为这本书彻底倒向新学,你就等着瞧吧。”王绩信心十足的道。
“行吧。”岳山也不和他争辩,没那个必要,不管结果是什么这本书都要出版的。
“书你也看了,可发现什么不足之处?”
“你故意打我脸是吧,这种经典我哪有能耐挑刺。”
“就这样出版?要不再找几个人参考参考?”
“不用,听我的就这样,一字不易的出版。”
“好吧。”
“算了,出版的事情我亲自负责,你不用管了。写书应该很累,你好好休息几天。”
“不用不用,一点都不累。”
“重点不是你累不累,而是你要养精蓄锐,等过几天书出版了必须回来开课授业。估计很多人会来听你讲这本书,到时候我怕你顶不住。”
“……”
岳山还是回家了,不是休息而是准备资料。
王绩的意思并不是简单的开课授业那么简单,而是类似于公开课那样亲自给听众讲解这本书的内容。
过来听课大多数都是名师大儒,真正的学生寥寥无几。这些人不光听课,问题也特别多特别刁钻,一个不好就会被他们给问住。
上一次岳山开这个公开课还是写《教育》这本书的时候,幸好他前世就是老师,这辈子又研究过不少相关的学问,才勉强扛了下来。
也正是经受住了那么多名师大儒的轮番轰炸,大家才认可了岳山在学界的地位。
否则你真以为写一本书就能受到大家的认可吗?万一书是抄的呢?
只有经过这些大儒全方位的提问并且坚持下来,才能证明你的学问是货真价实的,才会得到他们的认可。
现在王绩就是想再让他经受一轮这样的轰炸。
这么做的好处也非常明显,原作者亲自开讲有助于大家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的思想,让这本书传播的更快。
虽然对这种公开课岳山心有余悸很不想来第二次,但为了更快更好的解决儒法学生之间的矛盾,他还是同意了王绩的建议。
再说第一次公开课是对他的一种考验,现在大家已经认可了他的地位,再次开公开课就不会有人故意刁难他了。
他这演讲人受到的压力自然也会变小。
而且这本书确实是他翻阅大量资料写出来的,对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无比的熟悉,也不怕别人提问。
不过不管怎么说,那都是面对时代精英的一次演讲,还是慎重一点为好,免得发生意外。
所以在同意王绩的建议之后他就准备回家整理一下资料,为演讲做准备。
……
另一边,王绩送走岳山后也是一刻不停,马上就拿着手稿去了报馆。
找来十个字体最相似的人,把书的封线拆开每个人分几页,让他们火速刻制蜡纸。
这就是蜡印的方便之处,随时都能刻蜡纸小批量印刷。千百份以下的印刷量,蜡印的效率比活字印刷还要高。
王绩的计划是先用蜡印印刷一批出来,一部分在书院内部流传,一部分送给新学派的大儒名师手里。
一来显得书院对他们的重视,岳山的新书第一时间就送到他们手上,增加双方的羁绊;二来借他们的口提前造势。
数十人一起努力,一个小时不到三百本散发着墨香的蜡印版《三家治世》就摆在了王绩的面前。
让人把这些书送到自己的办公室放好,自己则去了龙首山印书馆,把原本亲自交到了张大春手上,叮嘱他这是岳山新作让他用最快的速度印刷出来。
其实不用他特意叮嘱,见到书上的字体张大春就什么都懂了。马上召集了最精良的一批工匠,由他亲自带队印刷这本书。
此时的印书馆的规模比起去年扩大了十倍不止——岳山计划把所有藏书都印刷几千份送给各地书院建图书馆。
书院藏书近三千余部,朝廷这些年用各种方法收集的书籍高达上万部,每一部都印刷至少五千套,这是一个规模空前的大工程。
光靠原本的草台班子根本就不行,扩大规模是应有之意。
至于会不会赔钱……这不在岳山的考虑范围之内。钱多的没地方放对别人来说是形容词,对他来说就是真实情况。
他还是高估了这个时代的工匠的模仿能力,或者说是朝廷限制优质钢铁外流的成果,品质优良的仿造者一直都没能出现。
到现在钟表生意都是皇商行一家垄断,虽然利润比最开始几个月少了好几倍,但同样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再加上皇商行其他生意的分成,岳山的全部身家数千万贯,比国库和内库都有钱。
换个人可能早就吓尿了,求着皇帝把所有股份收回去,以后不要分红了。但岳山没有,因为这些钱他有大用。
比如把所有书籍都印刷几千套,送给国子监名下的书院建立图书馆,就是计划之一。
还有这次冯易去两湖道创建新书院,那座书院是用来整合整个南方学界用的,自然是建的越大越好,几十万贯钱粮是打不住。
接下来很多年都要源源不断的投钱,直到它能自己养活自己为止。
可以预见的是将来北方、西方甚至海外都需要书院,想完成这项工作真的需要海量的金钱。
这是长远计划,眼下书院的各项研究也需要钱,尤其是格物院和医学院。
对科学研究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科技的每一点进步都是用海量的金钱砸出来的。
没钱什么都别想。
李世民虽然不知道岳山全部的想法,但也能猜到一些。所以只是借着李丽质的名义从宫里调来了几个账目方面的高手,监视这笔钱的流向。
只要他不瞎搞,暂时来说是没什么事儿的。
……
且说岳山,从书院出来就晃晃悠悠的往家走,走到半路就见到他爹岳老四穿着一身旧麻布衣服赶着牛车不知道干啥去。
就问道:“爹,你这是干啥去?”
“吁~”岳老四停下牛车,道:“你二翁非要下地耕田,你大叔没办法就让我去劝劝。这我哪劝得住啊,准备牵着咱家的牛去帮忙。”
“那你们可得把二翁看好了,他一把年纪了可别给累着了。”岳山忙道。
“放心,你二翁身体好着呢。”岳老四笑着道:“他就是穷惯了过不了好日子,三天不下地干活就浑身刺挠,让他去地里转转啥都好了。”
岳山心道,你还好意思说人家,你不也一样吗。但嘴上笑着道:“那行吧,你们有底儿就行。我这会儿正有事儿不方便,要不然也刚去帮看着。”
相似小说推荐
-
明末匪事 (舟者) 起点VIP2021-06-16完结121.18万字 2743总推荐崇祯元年,陕西大旱;崇祯二年,陕西大旱;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崇祯四年,陕...
-
三国之他们非要打种地的我 (味道懵懵的) 起点VIP2021-02-04完结263.76字 3085总推荐穿越三国刘虞之子刘和,左边是黑山军,右边是公孙瓒,前面是袁绍后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