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文唐 (步兵长)


  再说说提刑官,原本的历史上提刑官是宋朝特有的官职,主要是审理疑案难案为县令查漏补缺。
  一般来说,县令束手无策或者有冤情的案子他们才会接手,平时审理案件还是县令的责任。
  岳山设立的提刑官就是借用了宋朝那个提刑官的名字,但实际权力是提刑官和典史的结合。
  而且权力比两者都大,直接把断案之权从县令手中给分走了。
  也就是说,从今往后棣州所有的县令都没有审案断案的资格了,这个权利转移到了提刑官的手里。
  但为了防止提刑官贪污受贿草菅人命什么的,岳山还是保留了县令监督的权利,州府一级的提刑司也同样拥有监督审查之权。
  在岳山的计划里,未来还会对案件进行分级。需要判一年以上监禁、流放、杀头的案件,县级的提刑司审结之后要报给府一级提刑司复核;十年以上监禁、流放、杀头的罪名必须上报中央级提刑司复核。
  只不过眼下提刑司制度还处在验证阶段,只有棣州有设立,没有中央级别的机构,重大案件还是要报刑部审批。
  至于为什么要设立提刑司……一是为了分县令的权,二是为了日后的科举做准备。
  分权很好理解,县令的权利实在太大了,抄家的知府,灭门的县令,可不是开玩笑的,分他们的权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为科举做准备就比较复杂了。
  科举制就是读书考取功名,那些皓首穷经的读书人有几个懂律法的?有几个懂断案的?
  后世曾经出现过某些官吏不懂律法,用论语用伦理道德来断案的情况,结果闹出了大笑话。
  既然知道将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自然要提前做出预防。直接从根子上断了县令断案的权利,分权给提刑司。
  想当提刑司就必须懂得律法,考专门的刑名科。考不上刑名科的,绝对不让担任提刑官。
  如此一来,术业有专攻能少闹一些笑话,少一些冤假错案,而且还提高了法家的地位,一举多得。
  “第二点革新,衙门增设六房。”


第358章 市政管理体系
  县令的权力有多大?换个大家更能理解的说法,县为(错别字?)一把手的权力有多大?
  某辞职书记陈行甲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有人以开玩笑的口吻和他说,昨晚做的那个梦,早上起来感觉都有办法让它实现。
  这还是二十一世纪各种监督各种分权之后的情况,在古代集权政府时期县令的权利更大。
  一县之内他们就是天,他们的话就是铁律,县内大大小小的事务他们一言而决。
  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贪腐这样老生常谈的话就不说了,但把一县的事务寄托在一个人身上,效率太低了。
  再小的县也有几万人口,东家长西家短的事情都能把他烦死。想提高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专门的事情交给专门的人去做,定岗定业。
  元朝之前县内大小事务都给县令管理,元朝时期设置典史把刑事诉讼分拆给特定的官吏,既分了县令的权,也提高了办事效率。
  明朝仿照六部设立六房,即:
  吏房掌官吏的任免、考绩、升降等;
  户房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房掌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房掌军政;
  刑房掌刑法、狱讼等;
  工房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除了六房还有三班衙役,皂班主管内勤,壮班和快班共同负责缉捕和警卫。
  两者合起来统称三班六房,在明清之际也往往用三班六房指代衙门。
  虽然新世纪我们把三班六房视为封建专制的象征进行唾弃,但这个制度放在同时期绝对是最先进最完善的市政管理机构。
  新中国刚建立之初,我们请国外的专家过来给我们讲市政管理。国外的专家一听也纳闷了,全世界的市政管理体系都是模仿你们中国的制度建立的,怎么现在你们反倒过来找我们学习了?
  听起来很可笑,但不得不承认,百年屈辱时期我们把太多祖宗留下的财富给弄丢了,然后不得不去国外学习原本属于我们的东西。
  政治学还有一个词叫央地矛盾,简单点说就是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全世界国土面积稍微大一点的国家都在面临这个问题,而对这个问题处理最好的就是中国。
  为什么?
  因为从秦始皇时期我们就开始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了,两千多年历史,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总结出了一套最接近完美的处理办法。
  我们只要照搬并根据时代进行改进就可以了。
  不过此时还是唐朝,市政管理体系还比较粗糙,岳山要做的就是把后世老祖宗总结出来比较成功的经验搬运过来。
  除了提刑官还把三班六房给搬运了过来,不过职能上和明清时期有所区别。
  比如刑房归提刑官管辖而不是归县令管辖;礼房类似于后世的宣传口和文体局;三班里的皂班和壮班归刑房管辖,快班归不良人管辖。
  不良人是类似于六扇门的组织,但功能和组织结构都不如六扇门清楚完善,岳山准备把不良人改造成后世的国安系统。
  总的来说六房里面除了刑房之外的五房都归县令管辖,既减轻了县令的工作量又增加了他手中的权力。
  算是打一棒子给个红枣。
  为了这次的革新,离开京城前岳山和李世民秉烛夜谈了好几晚,说的嗓子都哑了茶水都喝了几十壶才终于把他说动,同意在棣州搞革新试验。
  这个想法岳山之前就已经有了,只不过那时候李世民刚刚当上皇帝威望还不高,搞改革就是找死。
  即便这个改革没有触及到大多数人的实际利益,也会有人以此为借口闹事乃至造反。政治想来部分对错,只看你想做什么。
  现在打赢了突厥李世民的威望暴涨,有能力掌握住局势弹压不服,可以进行小范围的革新了。所以岳山才搬出衙门革新来试探官场的反应。
  一般情况下削减岗位才会引起反对,比如宋朝的冗官始终得不到解决。削减任何一个都会引起整个官僚系统的反弹,但要是皇帝说增设新的官职,天下人都会歌功颂德。
  这次革新动作虽然大,但主要目的是增设新的岗位而不是削减岗位,引起反弹的可能性不大,相反还会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以提刑官为例,每个县增设一个提刑官,全国一千多个县就多出来一千多个,就有一千多个人可以成为朝廷命官。
  那些排着队等着当官的人恐怕牙都能笑掉了,会反对?
  六房的工作人员虽然只是无品级的吏,但都是有实权的吏。而且这个年代吏的地位和官区别不大,先为吏然后走吏转官是大多数人当官的主要途径。
  以刘仁轨为例,这货最开始去拍人家的马屁,厚脸皮的去别人家里攀亲戚,不就是为了当一个书吏吗。
  岳山这一波革新每个县林林总总加起来起码增加了十几个比较重要的岗位,不重要的岗位更多,全国算下来就是几万个官位。
  谁会反对?谁敢反对?
  而通过这次的革新,也能提高岳山自己的威信,为将来更多的改革打基础。
  当然了万事开头难,官僚体系是最保守的,抱残守缺说的就是他们。虽然这次革新总体来说对官僚体系是件好事儿,可依然会有很多人反对。
  所以才需要一个试验田,上上下下都看到革新后的实际效果,棣州是最合适的地方。
  一来这里地处偏僻又贫穷,出事儿了影响也不大。二来这里的人都被岳山杀怕了,没人敢反对,甚至连阳奉阴违都不敢。
  事实上也果如岳山所说的那样,除了刚开始说增设提刑官的时候县令们有些难受,说到后面增设三班六房这些人都兴奋的和当新郎官一样。
  既能减轻自己的工作量,又能增加自己的权力,谁都高兴。
  于是增设新机构的事情就这么愉快的达成了一致。
  紧接着岳山又宣布了另外一件事情,离京前皇帝已经任命了提刑官,这次也和他一起来了棣州不日即可上任,让他们做好安置工作。
  三班里的皂班和壮班由县令招募任命,快班由不良帅招募任命。六房的主管叫典史由刺史府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六房的普通书吏则交由县令招募任命。
  这一招叫掺沙子。
  在原本的历史上六房书吏皆有县令从本地招募任命,一般由当地的士绅大家族子弟担任。
  这就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盘踞当地的大族通过三班六房掌握了实际大权,连县令都能架空。
  碰到有能力的县令他们就老老实实,碰到书呆子甚至能上下其手把县令送进监狱。
  作为后来人岳山知道这种情况,自然要想办法避免。把三班拆分,一班交给不良帅统辖,杜绝了衙役被地方大族掌控的可能。
  六房典史的任命权收归上一级衙门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是相对比较好的做法。虽然无法从根本上避免地主士绅阶层掌权,但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会议结束后,大家相继散去,岳山则把甘元峰叫过来吩咐道:“听说有许多人想从我们这里买盐?把这些人的资料统计清楚交给我,也是时候解决食盐销售问题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