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你永远都要记住一句话,咱们效忠的对象只有一个,就是圣人。”岳山露出玩味的表情。
“喏,我明白了。”敬君弘连忙说道。
同时他心中还在想着,这些竖大旗的人心就是脏,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明明自己结党营私还假装一心为公。
俺们粗人就是玩不了这种脏套路才被人家欺负……不过以后就好了,咱也有不要脸的大旗可以依靠了,看谁还敢欺负我们。
岳山心中也在暗自摇头,难怪元从禁军坐拥天时地利人和都被人家欺负成这样,最终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值得夸耀的功绩。脑子确实不够用啊。
他根本就没有看出岳山开书院教导元从禁军子弟的深意。要是换成程咬金、秦琼这样的人,绝对不会轻易同意。
估计他还以为岳山这么做是在向元从禁军示好,你投靠我的山头我就给你点好处,替你教育下一代争取培养出几个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事实真是如此吗?肯定没那么简单。
岳山关于文教的改革涉及到两方面:一方面是地方书院;一方面是军事院校。地方书院教导的是各方面的人才,军事学院培育的是军官。
但办军校的难处比推广地方书院加科举制更难。
地方书院配合科举制触动的是世家豪强的利益,只要军方不乱,世家豪强掀不起太大的风浪,只能慢慢等死。
但军校直接触动的是军功贵族和将门的利益。
前面数次强调,世家豪强靠垄断高端知识把控了选官途径。那么军功贵族和将门就靠着垄断兵法掌握了军队。
他们的子弟可以直接进入军中任职,因为不用他们朝廷就没有足够的军官可用。
而且军功贵族和将门也一直是竞争关系。所以李世民和岳山联手炮制世家豪强他们不但不会反对,还会帮着镇压局势。
但是,军校就是在挖军功贵族和将门的根,他们会同意才见鬼。
这也是为什么岳山的改革撇开了军改的原因,不是漏掉了,而是故意不提。
他已经得罪了世家豪强,再把军功贵族和将门得罪了,就算不死这辈子也就那样了。
岳山最早的计划是和关系比较好的统军大将商量一下,建个书院专门教导他们的子弟,相信那些大将会给他这个面子。
只要这个书院能开起来,他就能加塞搞几个有这方面天赋的平民子弟进去。只要塞进去的人不多,是不会引起将门的反弹的。
天长日久大家都习惯了,在慢慢的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军校。
这就叫温水煮青蛙。
可现在元从禁军的意外投靠,省了他太多的事儿。
他办个书院前期只招收元从禁军的子弟,在外人看来这就是个交易:元从禁军支持岳山,岳山帮他们教导子弟。
而元从禁军属于军方的一份子,将门没有理由反对,也不会反对。最多就是看笑话——我倒要看看你一个从来没带过兵的人能教出什么样的将领来。
而且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
和将门合作开书院受到的掣肘太大了,很多规矩和科目设置都要挣得他们同意才行。和元从禁军合作就简单了。就一句话,听不听?不听滚蛋。
敬君弘他们不但不敢生气,还要过来赔罪道歉。
这些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元从禁军担任军官,有着父辈的支持他们就能在军中推广学到的知识。
岳山相信,用不了几年元从禁军就会成为大唐最独特的一支军队。有了这个表率,军功贵族和将门还能忍得住?到时候就是他们求岳山了。
当然了,岳山没有自大到认为自己可以教育出优秀统帅。熟读史书的他一直都认为,统帅不是培养出来的,是通过一次次战争打出来的。
军校的作用也不是培育出统帅,而是培养出军事素质过硬的中下级将领。
通过这些中下级将领训练出一支铁军,只要带领这支军队的统帅不是个傻子,就能一路平推所有的敌人。
说句不客气的话,岳山认为给他十万军校培训出来的大军,在配上精良的装备,他就能打败任何敌人。军神李靖他都敢不放在眼里。
言归正传。
岳山利用敬君弘来达成他开军校的目的,却没有告诉他真实原因。敬君弘非但没有看透,还误以为岳山在投桃报李帮他们培训子弟。
相当于把他卖了还在帮人家数钱,这也是为什么岳山说他们智商不够用。也幸好他们没有过多的参与到朝政中去,否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话说回来也不能全怪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不重用他们,机会给你了自己没有本事抓住,确实怪不了别人。
不过现在好了,他们的种种缺点到了岳山这里反而成了优点。一个能竖大旗却无人可用,一个有人却没有竖大旗的本事,完美结合。
结盟的事情商定之后,两人就开始讨论办书院的事情。
书院的地址可定在四姓坪,这毋庸置疑。元从禁军还会派出家眷帮忙打地基盖房子,以便于尽快把书院盖好,尽早让孩子们入学。
至于招收的对象,分两批一百人。第一批年龄阶段在十四岁到十八岁,学期不超过两年。第二批八岁到十四岁之间,学期最少四年。
第一批算是速成班,岳山希望通过速成班尽快让元从禁军的人看到实际效果。这样他们才会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干。
至于朝堂上的事情,两人反倒没有讨论太多。双方都很清楚现在还没到他们登上大舞台的时间,眼下只要能确保自己的利益就可以了。
事情商定,岳山才说道:“我要进宫去见圣人,黔昌候和我一起去吧。”
第166章 分蛋糕
岳山和敬君弘二人联袂来到皇城。
按照规定没有皇帝召见,说白了就是没预约想进皇城必须先经禁卫通报,皇帝许可之后方能通过宫门。
有预约也要拿出证据,并且把守宫门的禁卫那里也留的有底子,证据和底子核对无误才能进皇宫。
别看敬君弘因为玄武门之变的功绩被封为北门屯卫统领,也就是元从禁军统领,不值班的时候他想进宫门也一样要经过皇帝允许。
但岳山有令牌,可以自由出入宫禁。所以亮了亮牌子登基过后他就带着敬君弘踏入了宫门。
看的敬君弘那叫一个羡慕。
这个牌子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际意义。就算有牌子,带的人多了禁卫一样不让你进去。
就算进去了也有御前侍卫层层把守,到哪都有人问你是干什么的,啥坏事儿都干不了。就算进了宫门,皇帝愿不愿意见你还两说。
但也不能说这东西一点用都没有。恰恰相反,这牌子比什么官职都管用。官职还有管辖范围,这牌子什么事儿都能问一问。
在这个皇帝独裁的年代,能随时见到皇帝就等于拥有权力。
整个大堂拥有这个牌子的不超过五指之数,且大多都是皇亲国戚持有,连国舅长孙无忌都没有。
敬君弘自然更不可能有,所以他非常羡慕。
进了皇宫两人直奔大兴殿,不过这次并没有马上就得到皇帝召见。倒不是李世民想凉一凉他,而是他正在群臣商量国家大事,没空见他。
在力士的引导下,两人就来到偏殿歇息,等候召见。
两人不知道的是,隔壁大兴殿长孙无忌、高士廉、宇文士及、萧瑀等重臣尽皆在座,至于裴矩、裴矩、武士蒦等人都被排除在外了。
时而高谈阔论,时而争吵,气氛端是激烈。
“秦叔宝翼国公爵位不变,拜左无为大将军,实封一千户如何?”萧瑀道。
“实封一千户太高了,五百户足矣。”长孙无忌反对道。倒不是他对秦琼有意见,而是他很清楚李世民的想法,官职爵位可以给,实封越少越好。所以才出面做这个恶人。
“五百户太少了,翼国公的功绩大家有目共睹,区区五百户不足以表彰其功绩。我支持萧相的建议,一千户。”陈叔达、高士廉等人皆表明态度。
长孙无忌眼见自己势单力孤,不禁把目光看向了一直未说话的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心中叹了口气,看来这个恶人不当不行了。于是说道:“我觉得上党县公的话有理。翼国公尚在壮年,日后必然会立下更多的功绩,如若现在封赏太过,恐日后无赏可封。”
“这……荒谬,有功不赏岂不冷了将士们的心……”萧瑀为人正直,自然不认同他的理由,辩驳道。
眼见争论又起,李世民轻咳一声道:“辅机和宇文卿深谋远虑,萧相又言之有理,不若这样,大家各退一步,就实封七百户吧。”
“喏。”重臣齐声领命。萧瑀心有不甘,但见大家都同意了也就不好在说什么。
这还不算完,李世民又补充道:“王爵以下之封赏接以此为标准,实封不得过翼国公。”说到这里他笑着问道:“应该没有谁觉得自己的功绩能比得过翼国公吧?”
“不敢。”众人齐齐俯首,确实没有谁敢说自己的功绩比得过秦琼的。于是又一项潜规则通过。
封赏功臣最大的争议有两点:
相似小说推荐
-
明末匪事 (舟者) 起点VIP2021-06-16完结121.18万字 2743总推荐崇祯元年,陕西大旱;崇祯二年,陕西大旱;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崇祯四年,陕...
-
三国之他们非要打种地的我 (味道懵懵的) 起点VIP2021-02-04完结263.76字 3085总推荐穿越三国刘虞之子刘和,左边是黑山军,右边是公孙瓒,前面是袁绍后面是...